公众习惯将正月十五登场的元宵节当作春节的尾声,并以元宵节的度过作为年节大幕的终落。再则,元宵节时人们大都返岗归位,新春开始的忙碌中也容易忽视其存在。其实,回眸传统时节的风物景致,清晰可见“两节”的性情各异且独立成章,既有主旨诉求的不同,也有内涵意趣的差异,更有表现形式的别样。而元宵节本是标志鲜明和气象独具的大节,之所以被春节欢天喜地的浩浩声势所遮掩,自有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
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学界对其创生源头的认知较为一致:汉文帝战平诸吕之日恰是正月十五,每逢此日之夜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在张灯结彩的大街上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和纪念。因此,元宵节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有据可考的由帝王亲立的节日。古代正月称元月,古语“夜”“宵”同义,正月十五的晚上便简称“元宵”。现今不少人的误区源于望文生义,将口腹食用的元宵误作为时间概念的元宵,不仅主观上无知无畏地谬解了节日的本义,客观上也无情无义地矮化了节日的形象。
元宵节又称灯节、赏灯节、上元节,其中“上元”含有新一年首次月圆之意。上元节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归入道家一直尊奉的三元节日体系。其后佛教东渐,因汉明帝大力提倡,无论官宦士族还是黎民百姓,不管教徒信众还是凡俗百姓,到了正月十五一律挂灯炫彩,以表对佛教的虔信和敬慕。古时元宵节堪称节中翘楚,既有帝王将相的兴办,又有道佛两家的推崇,更有民间布衣的尊奉。从这个意义上讲,元宵节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似乎没有理由在随后的岁月里步入日渐衰微的囧途。
于是想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古训,深感为节日正名之不可或缺。为此专门做了小范围的测验,结果有八成人不知元宵节的含义和由来,大都把过佳节与吃元宵进行了想当然的对接,将这个在特定时辰为特定意义而缘起的节日,定义为与吃元宵相关联的节日,竟不知元宵作为食品始于宋代,远在汉朝千年之后。
如此这般,文字解读和内涵理会上的谬误,终将元宵节轻置于“一碗元宵”造就的境地。设想,如果把春节叫做饺子节,把中秋节唤成月饼节,那必会伤及节日的理念内核,并从文化的意义上颠覆它的美感。话说回来,中国传统七节皆有特定的美食,但只有元宵节被后人从“吃”的意味上混淆了,将节日原有的神奇锁定在与肠胃相关的狭义区间。这个区间与土地和农产的距离很近,却与节日播扬的人文趣味相去甚远。
元宵节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学界对其创生源头的认知较为一致:汉文帝战平诸吕之日恰是正月十五,每逢此日之夜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在张灯结彩的大街上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和纪念。因此,元宵节也是中国历史上首个有据可考的由帝王亲立的节日。古代正月称元月,古语“夜”“宵”同义,正月十五的晚上便简称“元宵”。现今不少人的误区源于望文生义,将口腹食用的元宵误作为时间概念的元宵,不仅主观上无知无畏地谬解了节日的本义,客观上也无情无义地矮化了节日的形象。
元宵节又称灯节、赏灯节、上元节,其中“上元”含有新一年首次月圆之意。上元节与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归入道家一直尊奉的三元节日体系。其后佛教东渐,因汉明帝大力提倡,无论官宦士族还是黎民百姓,不管教徒信众还是凡俗百姓,到了正月十五一律挂灯炫彩,以表对佛教的虔信和敬慕。古时元宵节堪称节中翘楚,既有帝王将相的兴办,又有道佛两家的推崇,更有民间布衣的尊奉。从这个意义上讲,元宵节既高大上又接地气,似乎没有理由在随后的岁月里步入日渐衰微的囧途。
于是想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这句古训,深感为节日正名之不可或缺。为此专门做了小范围的测验,结果有八成人不知元宵节的含义和由来,大都把过佳节与吃元宵进行了想当然的对接,将这个在特定时辰为特定意义而缘起的节日,定义为与吃元宵相关联的节日,竟不知元宵作为食品始于宋代,远在汉朝千年之后。
如此这般,文字解读和内涵理会上的谬误,终将元宵节轻置于“一碗元宵”造就的境地。设想,如果把春节叫做饺子节,把中秋节唤成月饼节,那必会伤及节日的理念内核,并从文化的意义上颠覆它的美感。话说回来,中国传统七节皆有特定的美食,但只有元宵节被后人从“吃”的意味上混淆了,将节日原有的神奇锁定在与肠胃相关的狭义区间。这个区间与土地和农产的距离很近,却与节日播扬的人文趣味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