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大陆都遭受消费者物价(CPI)急涨与经济成长减缓的双重打击,引发「停滞性通膨」(stagflation)的疑虑,并可能使全球经济成长雪上加霜。但由于情势并不确定,也使两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松紧两难的窘境。
金融时报28日报导,北京当局过去六个月来一直担忧停滞性通膨风险。目前大陆经济成长正处于29年来低点,但CPI涨幅一直在4%以上,最近爆发的武汉肺炎又将进一步抑制经济活动。印度经济成长率也摔到六年来低点,去年第3季仅年增4.5%,12月通膨率更达7.4%。
不过经济学家仍质疑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是否真的陷入停滞性通膨,抑或只是发生一连串的粮食价格震撼,导致表面的通膨掩盖了潜在的通缩压力。
中国大陆由于发生「非洲猪瘟」,拉高了猪肉价格,并带动替代性食品价格上涨;尽管整体CPI上升,但核心CPI(扣除能源及食品)却持续下降。
印度去年12月的食品价格比一年前跃升12%,蔬菜价格涨幅更高达60%。印度经济学家表示,目前粮价急涨的主因是非季节性降雨,因此通膨未必会居高不下;目前通急升只是「过渡性」,只要下一季洋葱上市后就能平息。
汇丰银行亚洲经济研究部门共同主管范力民指出,称之为停滞性通膨可能产生误导作用;由于粮食价格高涨打击需求,中期反而可能更偏向通膨减缓。粮价虽涨,但其他产品与服务却跌价,因此亚洲真正的威胁可能不在于停滞性通膨,而是经济停滞。
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央行则面临困难的抉择。如果粮价大涨当真引发全面通膨,央行就必须升息;但如果通膨只是暂时,央行反而要担忧需求疲软,或通膨率进一步跌破目标。
人民银行目前并未积极放松信用,去年12月社会总融资额比上年同期扩张10.7%,信用成长相对稳定。
印度央行可能暂停宽松政策。如果粮食涨势不止,央行很难进一步降息,甚至可能需要升息,以确保通膨目标的信誉,但将使经济再受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