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美华史记 | 百年苍茫之余家小传
来源:编辑:Amy Zhou 阅读:次 2021-11-13 02:58 我要评论
作者简介:余倍炽,男,1927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台山县。1952年于广州中山大学后在北京中央劳动部工作,直至退休。家庭成员有父亲、母亲、长兄和妹妹。祖父于1907年远渡重洋到美国打工。父亲15岁追随祖父去美国,随后长兄,妹妹及其他亲友都陆续前往美国。国内只有作者与母亲留守。中美建交后,作者的一儿一女于1979年年底去美国留学。作者退休后也携母亲,夫人前往美国与分别了多年的家人团聚,并在美国生活了23年,后于2009年返回北京旧地居住。
二十世纪之初,位于世界东方的大清帝国正处于风雨飘摇、民怨鼎沸、大厦将倾的危局。中国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省,大量贫困农民涌向海外谋生。如孙中山先生在1923年12月9日的一篇演讲中所说:“吾党人以华侨为多,试问何以有华侨?则因内地生活不足,另谋生活于海外。就香港出口计之,前二十年每年往南洋者多至四五十万人,现在必有增而无减。”
谋生路 越重洋 开创五代创业史
除南洋诸国而外,还有不少人甘冒生命危险,远涉重洋,移民美国。据史料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广东台山就有人搭帆船前往美洲。而美国淘金潮和兴建中央太平洋铁路,让更多的华工来到美国讨生活。
我的祖父余寿和就是其中的一员。眼见不到一亩薄田,难以养活一家老小,1907年他从广东省台山县出发,背井离乡,孑然一身踏上赴美求生之路。他所搭乘的三桅大木船,历尽艰险,抵达美国,从此开创了百年五代的创业史。
图一:余寿和1907年美国入境的身份证
那时乡下百姓都管美国叫做“金山”,好像美国遍地黄金,俯拾即是。这大多来自淘金热时人贩子的宣传。实际上二十世纪初,美国西部的“淘金热”基本上已经过去,横贯全美的太平洋铁道工程也基本完成。对于新来乍到,人地生疏,语言不通,手无余钱,像祖父这样远渡重洋抵达美国的中国人来说,生存成了迫在眉睫的难题。勤劳的老一代侨胞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大多选择中餐和洗衣业为生。祖父亦是如此,在旧金山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创办了自己的洗衣店,并从旧金山搬到了底特律。
囿于当时的情况老一代华侨的这一无奈之举,却无心插柳开创了美国中餐馆和洗衣店上百年的兴旺发展史,既服务了社会,也解决了大批华人的就业问题。时至今日,随着家庭洗衣机的普及,虽然洗衣店渐趋没落,但中餐馆仍大有可为。只是随着华侨新生代文化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有逐步退出餐馆业的趋势,不少中餐馆已由东南亚其它族裔的侨民接手经营。
祖父余寿和为人宽厚,在自己立稳脚跟后常常仗义疏财,帮助他人。对于后来的新移民,不论谁有困难,他都积极援助。这也是他之所以被推举为侨领的原因之一。他和当时另一位著名的华侨领袖司徒美堂(新中国第一屆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中央侨委委员,并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是最要好的朋友。在老一代侨胞中提起他们,可能大家都不生疏。在抗日战争期间,海外侨胞抱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热情,共赴国难,我祖父也倾囊相助,支援中国抗战。但司徒美堂先生回国考察一番返美之后,对我祖父慨叹道:“作为老朋友,我要告诉你,我们的捐献大多落入贪官的腰包了!”
图二:祖父余寿和的好友司徒美堂
国力弱 受歧视 不改赤子爱国心
美国是个移民组成的国家,人种和族裔结构复杂。在不同的种族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免不了发生摩擦和碰撞,尤以二十世纪初人种歧视为严重。当时由于我们国势衰弱,华侨备受歧视。中国人登岸入境前要接受检疫,每人捧一个小瓷盘,拉点大便检查有无钩虫,没有钩虫的才允许上岸入境。但欧洲人只要有本国医院证明,就可免检登陆。起初,日本人和中国人都不能免检。日本人很不满,采取报复措施。规定所有美国人入境日本前,也得接受繁琐的检疫。搞得美国人不胜其烦,只得以互相免检来向日本人妥协,但中国人却没有争取这种平等地位。
父亲余悦15岁时随祖父移民美国,入境以后,也以洗衣为业,工作中也不时碰到种族歧视。有一次一些白人青年,恶意编造污蔑中国人的歌谣,唱什么“Chink Chink China town, eat dead rat”(意为:清清中国城,吃死耗子)。父亲年轻气盛,对于这种恶意挑衅,无法忍受,找对方理论,一言不合,两人扭打起来,父亲被打伤,警察赶来排解。白人自知理亏,趁机逃逸无踪,警察也就不了了之。据父亲说,当时各国侨民都有绰号,白人管日本人叫“Jap”,管中国人叫“Chink”。对Chink这个绰号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Chink是清朝的谐音;另一说因为中国人礼让,开口就是“请,请”,因而得名。我倾向于第一种解释,因为绰号带有贬义,与当时各国看不起腐败无能的清王朝有关。
父亲赴美前只读过几年私塾,抵美后半工半读继续学业。他刻苦好学,勤学不辍。还趁回国成亲的机会,报考中医函授学校,潜心研究中医。父亲每次回国探亲,总是挤时间配制各种膏丹丸散,把家里弄成小药房,无偿为同乡村民看病赠药。甚至置备了虎骨、熊胆、麝香、犀牛角等贵重药材,以备不时之需。有时还雇人挑着成药,走乡串巷,送医上门。在中医临床研究上,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图三,我和父母,妹妹及堂妹在广东台山的生活照
父亲回美后,常趁工作之余,为华侨同乡治病,认识他的人都管他叫"Doctor"(大夫,也作博士)。一次,一位同乡回中国探亲,因返程船票到期,不得不在妻子生产之前返回了美国。不久接到家书,说家中得“门楣之喜”,但不知是生男还是生女。问遍许多熟人,都不清楚。后来找到父亲询问,父亲向他解释说:从前有人儿子做不上官,女儿却入选为妃,遂写诗一首,内中有“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女却是门楣”之句,这是生了女孩的意思。同乡高兴而去,此后每遇疑难问题,总是找我父亲讨主意,遂成了要好的朋友。父亲曾说,他一辈子洗衣为业,辛苦劳碌,不以为憾,而业余行医,治病救人,收获更多满足与幸福。
国势衰微,备受歧视虽然让侨胞吃过不少苦,但也激发了侨胞的上进心和爱国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外侨胞为战胜法西斯、保卫民主与和平贡献了他们的力量,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时,旅美侨胞为了支援抗日战争,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踊跃认购爱国公债。父亲说,有时他将每月收入的一半都购买了爱国公债。姨父余子明更是加入了陈纳德组建的“飞虎队”,奔赴昆明、贵阳等地,开辟缅甸至云贵地区的航线,有力地打击了日寇,支援了中国抗日战争。日寇投降后,姨父才随“飞虎队”撤回美国。二战期间,还有几位我们台山同乡兄弟参加陆军,攻占日本本土前,在扫清外围岛屿的惨烈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马革裹尸,值得后人怀念。
图四,父亲留下的航空救国劵
图自强 勇参与 他乡再建新家园
1936年哥哥余倍炎随父亲移民美国,入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技工学校学习,毕业后留福特汽车制造厂工作,直到退休。他的一些子女大学毕业后,有的进入福特汽车公司,有的进入通用汽车公司工作,也有的从事喷汽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哥哥是在中国解放前回国完婚。儿子出生后不久,只携嫂嫂返美,孩子暂留国内抚养。1949年中国解放后,哥哥给他未满两周岁的儿子办理移民签证,被美国移民局拒绝,理由是法律不准“红色中国”的人移民美国。对这种不合情理的规定,哥哥十分不满,遂聘请律师起诉移民局,打了一场“民告官”的官司。此事惊动了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到1950年侄儿才由杜鲁门破例批准移民美国。这件事成了当时的大新闻,许多美国报纸都作过报道,极大鼓舞了备受美国移民法规歧视的中国移民。
图五,妹妹和妹夫与美国副总统 Hubert Humphrey 交谈
我的妹妹余云仙也很早就随妹夫一家移民美国,妹夫一家也是台山同乡。他家移民美国也已经历数代,妹夫年轻时参加过美国空军,退役后夫妻俩在美国明尼苏达州经营中餐馆,是明州最早出现的中餐馆之一。那时如果有华人团体到访明州,或本地华人组织举行活动,经常会在他们的餐馆聚餐。1969年一场龙卷风造成许多居民的房屋财产严重损害,妹妹和妹夫还从餐馆拿出食物救助灾民。同时他们还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组织华人参加政界人物的竞选活动,与当时明州的参议员,后曾分别任美国第38届和第42届美国副总统的 Hubert Humphrey 以及 Walter Mondale 都成为了朋友。
图六,妹夫参加美国空军时的照片
融文化 守美德 一代更比一代强
当我在国内初中快毕业时,父亲来信问我,毕业后打算赴美打工赚钱还是留在国内读书。我极重学业,而且从父亲和亲友口中对华侨在海外的境况有所了解,不愿在异国他乡受人歧视,决定留在国内完成学业。1952年我从广东中山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劳动部工作,一干就是34年。
七十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我终于和美国的兄妹及其他亲友取得联系,并开始直接的书信往来。我的一儿一女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分别考入北京工业学院和北京大学。在我妹妹的邀请和资助下,儿子女儿同时于1979年年底赴美国留学。他们在美国勤奋努力,克服了语言、文化差异和生活上的重重困难,都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University of Minnesota)获取了计算机学士学位,毕业后在美国公司和政府部门做电脑软件工程师。
1986年退休后,我才到美国与阔别了几十年的亲人团聚。虽然已是花甲之年,但我还是亲身体验到美国华人生活的种种酸甜苦辣。在美国生活的23年,我看到华人的地位逐渐提高,比起祖辈们已经好了很多。生活中我们结识的不少美国朋友,他们虽然对中国了解得不深,但很愿意与我们交谈,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
现在余家在美国已经是个大家庭。从老一辈移民,到新生代,还有生于斯长于斯的后代;从祖父延续到我的儿孙、曾侄孙,余家在美国已经历了整整六代人。整个家族在百年中完成了三级跳:实现了从农民到劳工,从劳工到技工,再从技工到高科技人才的转变,这是个漫长的过程。现在家族的第五代已经相继成家立业,从高科技技术人员到自己建公司创业,从医生护士到行政管理工作,从艺术家到教师,从政府机构到私人企业,他们在各行各业里为美国社会做着积极的贡献。他们这一代,已开始融入美国主流社会。亲友中也有与日裔、德裔或非洲族裔通婚的例子,这是祖辈们所难以想象的。余家的新生代,除了具有美国人民热情豪迈、敢想肯干和乐于助人等优点外,也继承了勤俭朴实、刻苦耐劳、尊老爱幼等中华传统美德,成长为新一代的美国人。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唐崇荣牧师告别布道会将在大华府盛大举行
2023-08-03 10:18
-
2023 北美华人暨晓兰杯排球赛 补记
2023-07-16 01:13
-
2023 北美华人暨晓兰杯排球赛
2023-06-24 00:07
-
一位奉献教育事业20多年的竞选人 美华话题访谈竞选蒙郡教委委员
2022-04-01 00:09
网友点评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