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世界

杀人不眨眼的人 生活中很可能是老好人

来源:未知 阅读: 2016-09-06 20:02 我要评论




近几日,骇人听闻的白银杀人案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残忍的作案手段让大家对犯罪者的人格产生了莫大的质疑:究竟是什么样地人格和心理,能让一个人犯下如此令人发指地罪行?

8月30日,网易女人联合网易直播频道,共同推出《网易纵横谈》,邀请到心理学专家刘海骅教授和傅春胜专家,为我们对犯罪人地人格和心理进行专业地解析

杀人不眨眼的人 生活中很可能是老好人

刘海骅教授说,虽然从事那么多年变态心理学研究,高某这种犯罪者还真是第一次见。就像美国电影《犯罪心理》、《沉默的羔羊》、法国电影《香水》展现变态行为一样,让人毛骨悚然。两位专家指出,高某的诊断有一部分属于反社会人格,但是他的诊断很复杂,应该是很多元的,包括性创伤、精神性疾病等。

刘教授指出,高某杀同类时表现出了冷酷,微弱的情绪波动,他这种人格是缺乏恻隐和怜悯之心的,这一点非常符合反社会人格障碍。

但是同时他又是非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存在没有恻隐之心、有欺骗性行为、缺乏社会责任感等,至少要满足三条以上才能定性为反社会人格。落实到高某,他对待被害人是没有同理心、缺乏恻隐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但是在抚养子女、赡养老人方面,他有表现出慈爱和孝顺的一面。

所以两位专家认为,在目前没有拿到高某更多的个案和访谈资料的背景下,通过已有细节进行推断,高某的犯罪行为更多还是源自过去的创伤性体验造成的人格障碍。

刘教授还指出:高某的人格还表现出双重性,表面上他是个“老好人”,对人顺从、和气,但是犯罪手段又极其残忍。这说明他表面的顺从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压抑、一种伪装。




傅春胜教授也提示我们,其实高某同时还表现出精神障碍。他无法正常地感受爱并且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诉求,当缺乏情感宣泄渠道甚至不再有情感诉求的时候,就会表现出精神上的绝对冷静和极端残忍,对他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

具有变态攻击性的人 多数幼年受过创伤

两位专家都认同:创伤性体验和习惯性获益是促成高某产生复杂人格并进行连环变态杀人的重要原因。

傅春胜老师提出:童年创伤是对人形成创伤性体验地重要时期,比如0-7岁之间重大事件的产生:重要亲人亡故、亲人的创伤性教养,都会给儿童产生创伤性体验。




同时这种创伤性体验还会造成犯罪行为的强迫性重复,比如对红色衣服和年轻女性行凶,以及对性器官进行破坏,乃至反反复复使用相同的手段,这些都有心理学象征意义。

傅春胜老师说:就像农村儿童杀鸡一样,当他第一次杀鸡获得快感并发现是零成本行为时,他就会在今后不断地重复这种暴力行为以寻求快感。

刘海骅教授还提到一点,就是基因问题。有一部分人格缺陷是源于基因变异,比如一般人的染色体是X和Y,但是由于基因变异,有些人会出现两个Y,Y代表雄性,代表攻击性,当一个人的基因出现两个Y的时候,就会出现强烈的破坏欲。不过,这种基因遗传的可能性非常小,更多的影响来源于幼年时期的创伤性教养。

没有渠道合理表达攻击性 会导致变态行凶

两位老师都认为:0—3岁时期的情感体验对人格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虽然这个时候孩子还没有理性思考的能力,但是他有感受情感的能力。反社会人格就是缺乏感受情感、感受爱的模板造成的。当人缺乏爱与沟通的模板时,人为了活着就会启动本能模式,为了活着,不能让自我受到伤害,就会启动无限的对外攻击性。




刘海骅教授还提到了马加爵的个案:



没缺陷不代表善良 不代表高情商的表达

犯罪行为会给涉事的每一个人都造成毁灭性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事前预防。

刘海骅教授提示我们,一定要警惕那些表面看上去非常完美的,或者从来不苟言笑、不表达情感的,以及从来没有害怕的东西的人。因为正常的人都是有情感、有情绪的,没有人会没有破绽。如果一个人在生活中从来没有情感和情绪的表达,那么他很有可能会做出伤害别人,甚至是伤害自己的行为,比如身边的“老好人”。




同时,刘教授还提出,高智商的人如果缺乏共情能力和合理宣泄渠道,会更加具有破坏力。高智商不代表一定有善良的心,不代表有高情商的表达。没有情感,自然就不会有情绪,因此,他们在犯罪的时候,会表现出极端的冷静和麻木。



有了爱和自己的价值 人格自然健全

为培养健全的人格,傅春胜老师建议大家,要有意识地回归内心,学会爱,学会享受当下,让亲密的爱流动起来,在亲密关系当中,人格才能健全。

刘海骅教授还提出,在亲密关系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塑造自我价值。除了爱,人还要思考自己能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成就感、使命感,这是一个人感受自我价值、寻求幸福生活的重要因子。求真求善求美,你有了爱,有了自己的价值,你的人格自然就健全了。




培养健全人格“你一定要比别人好”要不得

塑造自我价值、培养幸福感,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需要注意,就是一定要避免比较性教养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性体验。如果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总是给孩子灌输“你一定要比别人好的意识”,那么孩子就会在潜意识里把“比别人好”作为幸福的标准,就会太在乎竞争,最终导致,他不在乎自己好不好,只要把别人搞惨就够了。所以不是成功带来幸福感,而是幸福感促成成功。如果没有坚定的幸福信念,就只剩下无穷尽的比较。






本次的直播也引发了网友的热情关注和热烈讨论,大家开始对心理学更为关注也更有兴趣。

















这种深入地探讨,其实并不是对高某个案的一个放大聚焦,而是对心理建设和健康人格的一次解构。对于社会人格和社会心理,我们了解地越多,我们离幸福就会越近。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聪明人 一辈子三不问

    聪明人 一辈子三不问

    2020-02-25 05:48

  • 33%中国夫妻不过“夫妻生活”

    33%中国夫妻不过“夫妻生活”

    2018-08-31 17:59

  • 没人告诉你婚姻有多长

    没人告诉你婚姻有多长

    2018-06-22 16:56

  • 农村留守妇女的性生活有多尴尬?

    农村留守妇女的性生活有多尴尬?

    2018-03-09 17:0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