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项加拿大的研究发现,排除掉所有其他影响健康的相关因子(例如收入、教育程度、医疗资源等等),都市化发展程度较高的都会区民众,和相较之下发展较低的乡镇居民比较起来,都会区民众反而更健康。
这岂不是跟一般人的理解恰好相反吗?论文研究者解释,这是由于高度发展的都会,拥有发达的大众运输工具,人们习惯走到车站搭乘大众运输工具上下班,无形当中走路的机会比开车的人增多,身体自然也就更加健康。
一个社会对「脚」的重视,可以看作一个社会对生活品质的重视。不少人强调锻炼心肺功能的重要,却少有人想过,如果缺少了双脚的移动能力,就算有再强的心肺功能,你又能到哪里去体验这个丰富的世界呢?
每天5分钟,维持脚的灵活度
人类的祖先──猴子或人猿,他们脚的灵活度可是不下于手,猴子在树上生活,脚掌必须可以跟手掌一样牢牢地抓住树枝跟树干。所以脚最原始的设计就是能抓取东西,是一个具有高度灵巧度和活动度的器官。此外,就算是非树上活动的灵长类如原始人或大猩猩,也必须利用强韧而有抓力的足部,才能在崎岖不平的大地上推进。
当脚骨折受伤时,以往骨科的旧观念往往是将受伤的脚打上石膏后,就叮嘱不要动、要休息、避免活动,几个月后,脚的外观好了,治疗也就跟着结束。但功能是否能恢复呢?
许多病人因为骨折或变形接受复位固定或重建手术,有几周到几个月不能踏地,等到要踩地时,往往会有异常的疼痛及肿胀感,患者问我多久才会恢复?我说:「唯有多走路才会恢复,脚是活的,不是机器换了零件就会好。」
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在医疗上希望达到更积极的使命与意义,不再只着重于外观上的复原,同时希望照顾到功能性的复健,所以在创伤骨科的新观念带动下,一旦骨折,除了进行良好的固定复位之外,还必须让脚及早活动,以避免功能弱化。
因为「脚」是神经、肌肉回馈非常频繁的地方,必须时时刺激才不会让它的功能退化或变得迟钝,所以要拥有一双健康的脚,就必须多活动。
总而言之,我们应该要常常训练脚掌与脚趾头,每天至少花5分钟让脚踏在土地或地板上动一动,以维持脚的机能健康。因为脚趾头连结著许多肌腱,如果缺乏使用,很可能造成一些后天的毛病,如开张足、后天性扁平足等。动动你的脚ㄚ子,试试看:
第1步:将你的脚趾头往下卷曲。
第2步:张开你所有的脚趾头。
第3步:放松脚趾头。
如果你没办法轻易做到以上这些动作,可能因为长期疏于照护,已经有脚部内外肌肉不平衡的问题了!没关系,从现在开始也不迟,每天花5分钟让脚趾做做健康操,善用「它」原始精致的功能设计。
脚是第2心脏,走路则是最好的药
再者,若能养成健走的运动习惯就更好了。
几千年前,走路就被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称为「人类最好的医药」,近代则已有许多研究证实,有规律的健走计画,可增进身体所有部位的健康。
有许多人以慢跑作为长期健身的运动,但其实跑步与走路是完全不同的步态,跑步带有跳跃的动作,两脚会同时离地,而走路则有比较平均的压力负担,两者之间的压力负担相差了3倍以上。如果担心跑步会使你的关节过度负担,走路还是最好的。
美国总统艾森豪的心脏外科主治医生保罗.怀特博士,也提出了「脚是第2心脏」的说法──走路可以将血液由下肢挤回身体,就像心脏的功能一样;所谓人的老化是由双腿开始,锻炼双腿可以预防衰老。
试想,还有哪一种运动能比得上健走呢?既无财务负担又耗能(人体有600条肌肉,大部份集中在下半身),而且还能分散时间,在生活中随时运动。动物与植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行动能力,身体的设计就是用来走动的。活着,就应该像威士忌广告词一样─ Keep Walking,就让我们开始以走路、运动脚趾来拥抱美好人生吧!
(文章内容源自联合新闻网,我们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