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不吃,午饭乱吃,晚饭大吃;爱喝冰镇饮料、爱吃腌制食物……这其中有没有你的影子?生活越来越好,我们的脾胃却越来越差。
俗话说,“十人九脾虚”。如果去看中医,不少人都会拿到“脾虚”的诊断。
为什么中国人“脾虚”的这么多,又该如何调理?《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送你一套脾胃调养法。
受访专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 赵艳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养生保健分会副会长 吕沛宛
脾胃,中医眼中的“后天之本”
脾是五脏之一,居于中焦,在膈之下、胃之左,正如《黄帝内经》所说:“脾与胃以膜相连。”脾在五行属土,喜燥而恶湿。
中医讲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完全不同。
中医主要从生理功能、人体作用等方面认识脾,强调脾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布其精微的重要脏器,所以称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说明人在出生后,生命活动的延续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和充实,均有赖于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
脾还是参与人体水液代谢的重要脏器之一,具有运化水湿的作用。
摄入体内的水液,经过脾的运化传输,气化为津液,输布于周身脏腑器官,发挥濡养、滋润作用,并且将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后多余的水液及时排出体外。
另外,肌肉所需要的营养也得靠脾运化水谷精微得以供养。
为什么中国人“脾虚”高发?
造成中国人“脾虚”多发,主要有三个原因: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情志失调。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耕社会中人们“靠天吃饭”,饥饱失常的情况十分普遍,现代人则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腻、过咸过凉之品,增加了脾的负担,导致脾失运化,形成脾虚。
另外,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体力活动锐减,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
此外,现代人压力大,用心多于用身,思虑过度则伤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脾虚几率。
一个简单动作调脾胃
脾虚失运,人会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胀气、四肢欠温、气短怕冷、形体肥胖等病证。
若想改变脾虚状态,可以多做做“单举手臂”这个动作,该动作源于八段锦,在宋代时就已流传于世。
具体做法是:
自然站立,两膝微微弯曲,两手捧在小腹前,掌心向上;
左手翻掌经过胸前往上举,右手翻掌向右胯旁下按,两掌一上一下撑开,同时两腿站直,把整个身体拉伸开,略停两秒;
两手原路返回,重新合于小腹前,全身放松;
换为单举右手。
以上动作每天重复30次,对脾胃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养脾胃,还需注意3个细节
脾胃失调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要想护好“后天之本”,还需从生活方式入手。
1
饮食宜定时定量
避免吃生冷油腻的食物,不暴饮暴食,适当吃些山药、小米、莲子肉、桂圆、陈皮、芡实、白扁豆等健脾之品,可做粥食用。
脾虚较重者,可在中医师指导下选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参苓白术散等中成药。
2
劳逸适度
平时应规律运动,最好能根据自身情况,每天坚持选择一种以四肢肌肉锻炼为主的运动,如慢跑、快走、太极、游泳等。
3
避免思虑过度
建议调整用脑时间,适当调畅情志,每天午休或睡前以静坐、冥想等方式让身心放松下来。▲
(文章内容源自生命时报,我们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