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闻
中国北京时间4月16日9时56分,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的突破之旅,并创下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多个“首次”。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的消息不仅令全体中国人倍感振奋,也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于2021年10月16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进驻核心舱,驻留了6个月,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间的最长纪录。神舟十三号首次采用“快速返回”的方案,减少绕飞圈数,将航天员返回过程由11圈缩至5圈,返回时长从原来的28个小时左右缩至9个多小时,让航天员得以尽快“回家”。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6日的报道称,神舟十三号是目前中国在轨驻留时间最长的飞船,同时也是返回速度最快的飞船。该飞船返回舱是自2005年以来首次实现直立落地,这首先考虑的是航天员的舒适,也利于航天员返回地面后进行重力再适应。
作为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发射的第二艘载人飞船,从“出发”后首次径向交会“天和”到“回家”时首次实施“快速返回”,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不断刷新中国航天历史的新纪录,展现了中国航天科技的新高度。委内瑞拉南方电视台报道称,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驻留太空时间的最长纪录。欧洲时报网援引路透社报道称,神舟十三号圆满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时间最长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美国太空新闻网站称,神舟十三号在轨驻留6个月,创下了中国的纪录。中国此前最长的载人飞行任务是神舟十二号,为期92天。中国创纪录的神舟十三号任务已经被记录在书中。
在本次的神舟十三号航天任务中,航天员乘组圆满地完成了出舱活动的全部既定任务。作为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并首次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外媒关注的焦点。美联社4月16日在报道中称,这次任务中,航天员王亚平完成了中国女性的首次太空行走。法新社报道称,2021年11月,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舱外太空行走的女性,她和翟志刚在6小时的太空行走中安装了空间站设备。美国太空网报道称,随着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的先后成功出舱,标志着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执行出舱任务的女航天员,她完成了中国女性舱外太空行走的壮举。此外,王亚平也是中国第一位进驻天宫空间站的女航天员。
探索未知宇宙、发展航天技术,是人类的共同事业,离不开世界各国的通力合作,国际合作是航天发展的大趋势。中国空间站是历史上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目前已经有17个国家、23个实体的9个项目成为中国空间站科学实验首批入选项目。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表示,中国开放空间站是联合国“全球共享太空”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伟大范例”。一些海外专家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并对中外航天合作充满期待。
法国中国航天问题专家、《神舟,中国人在太空》等多本相关书籍作者菲利普·库埃16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是中国取得的“完美成功”。中国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了多项科学实验,待问天和梦天2个空间站实验舱发射后,中国将开展更多科学任务。他祝贺3名航天员推动中国航天事业更上一层楼,并感谢他们在太空中精彩展示了中国新年等传统文化。他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有助于中国未来的太空科研工作,特别是月球和火星探测方面。 德新社16日发文详细介绍了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文章说,3名航天员在空间站核心舱驻留6个月,创造了中国航天员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航天员在轨飞行期间,先后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完成了一系列实验,为进一步建设中国空间站做准备。此外,王亚平不仅是进入天和核心舱的第一名中国女航天员,也是第一名进行太空行走的中国女性。爱尔兰国家广播电视公司16日在其网站首页显著位置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地面的消息。报道说,3名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飞行了183天后顺利返回地球,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将有助中国空间站的后续建造。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自己的空间站技术,已成功向火星发射了探测器,并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背面实现探测器软着陆的国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从事中国太空政策研究的学者莫莉·西尔克日前在接受美国太空网站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员在空间站进行了生动的太空授课,旨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与中国航天员的实时互动活动真实展示了中国空间计划的技术能力和实用性。这类活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并鼓励年轻人从事以科学为基础的职业。文莱资深媒体人、时政观察家贝仁龙表示,神舟十三号圆满完成了中国迄今历时最长的载人飞行,结束了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建设天宫空间站积累了深厚的技术基础和人才。
航天事业的发展是需要国际各国通力合作的。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这不仅归功于中国航天人的奋斗和奉献,也体现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在航天领域一直秉持开放合作的务实态度。在美俄关系紧张、国际空间站的未来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的天宫空间站建成以后,很可能会成为近地轨道唯一一个长期载人的航天器,进而承担起全球最重要的太空综合实验室的使命。
肯尼亚国际问题学者卡文斯·阿德希尔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完成是中国太空探索计划的重大胜利。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在太空科学方面的进步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鼓舞。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吸引着发展中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开展一系列航天项目合作,促进非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惠及非洲人民生产生活。纳米比亚科技大学经济学讲师拉梅克·奥达达说,中国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希望中国继续与纳米比亚加强合作,“帮助我们培养自己的航空、航天人才,期盼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纳米比亚的宇航员能够登上中国的空间站”。
美国退役航天员唐·托马斯日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航天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展。尽管国与国之间存在政治分歧,但各国航天员的共同身份是地球使者,应该代表全人类共同参与太空探索活动。各国应该开展合作,共同实现在月球建立联合科考站和将人类送上火星等目标。
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4月18日的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实施以来,始终坚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与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巴基斯坦以及联合国外空司、欧洲航天局等多个航天机构和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实施了形式多样的合作项目,取得了丰硕的合作成果。中方愿与所有致力于和平利用外空的国家和地区一道,开展更多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空间站欢迎外国航天员来访,并与中国航天员一道,共同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在技术方面,由中关村延庆园企业研制的“隔热衣”也完成了光荣使命,为此次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提供了安全保障。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采用的是防隔热一体中密度预混料,该材料是面向返回舱减重、防热需求,开发出的集防热、隔热、承载为一体化的复合材料,用于返回舱的关键部位,也就是外壁与防热大底拐角处。据负责该材料研发的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当返回舱以数千米每秒的速度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时,会燃起2000多摄氏度的高温火焰,在此情况下,该预混料有效地发挥了防隔热作用,维持了返回舱内的适宜温度,确保了航天员的生命和健康。
北京玻钢院复合材料有限公司成立于1958年,是中关村延庆园的高新技术企业,专门从事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电子电力、航空航天等领域高品质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加工、销售和技术服务。从几乎所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到长征、神舟、天宫等系列航天工程中,都有他们的身影。今年第一季度,中关村延庆园园区新引进企业190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2家。截至3月31日,延庆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45家,为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延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节选新浪网、新华网、中国网)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