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闻

指尖上的艺术

来源:未知 阅读: 2023-10-08 21:24 我要评论



流水、飞鸟、旅途,舞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是几百年前人类的呼吸,那是文明的春风,那时风动,此时心动。积淀着历史烟云,凝结着先贤智慧,一首诗、一阕词、一篇文章,一份情怀。




轻轻翻开历史的扉页,在浩渺的苍茫中寻找一丝光芒,赏匠心独运,品千姿百态。

面塑又称面人,或捏面人,即用手将和好的面捏成面人,是中国民间广受喜爱的一种传统雕塑艺术,是在民间做面花食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徐州面塑形成于清同治年间,在徐州地区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徐州面塑广泛分布于徐州各县(市)区,主要分布在铜山区、新沂市和丰县,主要师从山东流派,其间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以塑为主,着色为辅,色彩艳丽,风格朴实简练。徐州面塑与其他地区面塑形式最大的区别是装鎏,用材也十分讲究,必须是面粉(90%)和糯米粉(10%)糅合在一起(烫)蒸后,加入防腐剂才能使用。题材主要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代动画形象为题材,采用拨子、 剪子、刀子、细齿梳子等工具,经过和、蒸、揉、捏,做成各种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初识它,是一个夏日。走进一个小小的作坊里,一位手艺人的书桌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精致小人儿,色彩艳丽,红得鲜、绿得娇、白得净,造型逼真、线条丰富生动。乍一看,像一个个普通小玩具,唯一特别的是它们未干的色彩。一旁的艺人专心研究,我的到来似乎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手指灵活上下翻飞,历史活灵活现。



他坐在桌前,双手沾满了白色的面团,周围摆满了各种彩色的面条和面块。他取一小块面团揉成一头椭圆一头稍细的形状,用小擀杖把稍细的部分碾压几下,用剪刀从中间剪开,两边各剪一下分成四份,把尾部稍作修剪,在最前边部分捏几下显示出嘴巴,用拇指和食指把大头部分从中间到尾部捏起一条算是背鳍,用剪刀剪出小毛刺。再在头前面部分左右各剪一下,用梳子压扁,再在两侧分别剪出多个鳍条,用梳子压一下。捏两个小圆球,用彩笔笔帽三分之一处分别压一印痕,蘸水把它们按到头部,显示出金鱼鼓鼓的大眼睛。把和好的彩色面团擀成薄皮,用酒盖压成尖状,两手圈成花瓣状,一个一个安装成一朵朵莲花。再压几个小椭圆,用锥子或拨或压做出莲叶状。做好的面花放置两至三小时,然后上锅蒸七八分钟。用不同的颜色给金鱼画出嘴巴,鱼鳍,眼睛等部位,使之生动形象。把画好的金鱼,莲花,荷叶等插在预先蒸好馒头上。给插好的花馒头上点亮油,使其鲜艳靓丽,一组“连年有余”完工。



他从来不会急于求成,而是注重每一个步骤的细节,把每一个部分都制作得尽善尽美。当他捏出了一个形状后,他会仔细审视它,再对细节进行调整,直到他满意为止。他经常用指尖和工具进行精细的雕刻和刻画,让面塑作品更加逼真生动。在他的面塑艺术里,每一个细节都十分重要,无论是轮廓线、线条、细节还是色彩等方面,他都处理得极为到位和专业,使得作品呈现出高度的美感和完美的表现力。惊诧于他技艺的娴熟,在他的身上,是老一辈手艺人对面塑艺术的精益求精地孜孜不倦,他用一辈子的时间传承、创新、推广面塑。



老板告诉我,在装銮上采用天然的材料,将手捏面塑表现的生动逼真、淋漓尽致、自成体系,独树一帜,风格朴实简练;对戏文情节、服装道具非常重视;色彩搭配格外讲究,色彩艳丽,红得鲜、绿得娇、白得净。图案、纹样、线条丰富、生动、清新、装饰性强;造型逼真,人物各部位比例和人体比例基本相符;动作、神态、脸谱、服饰、舞台造型松弛有度。面塑的主要材料面团经过数十次的研究配比,已经可以根据时令季节、气温湿度,通过改变水和面粉的比例进行调制;同时加人现化绘画的多彩颜料,使面团拥有更加艳丽丰富的色彩;还研发了添加一定比例的防腐材料来保证面塑作品的保存时效,经过改良的而团不能食用,还可以长久保存,抗压抗摔、不易损坏。另外还扩展了包括塑刀、塑板、滚子、竹签、剪刀等比较系统的材料制作工艺设备;把学习泥塑中所用人体支架的技法嫁接到面塑上来支撑面塑作品使其不易变质,保存时间更长;作品做的更大,动态更丰富使其达到更高的制作工艺要求. 面塑创作上,相比其早期所代表的徐州面塑老一辈传 承人的作品多为传统历史名人.比如孙悟空、猪八戒等这些年熟能详的形象作品.胡龙 面塑作品则有更多的现代元素这些作品色彩更加丰富艳丽,造型更加逼真,也更能迎合市场的需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抹去的民族传统文化、人类文明的珍贵记忆,要让非遗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生活,走向广阔的世界,不断传承与创新。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下吸引更多的人去认识,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非遗文化,了解面人的魅力,将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淋漓尽致的体现。



轻捻指尖,可塑万物,万千风情,妙手偶得,一块面团,捏成万千世界;一种文化,承载千载悠悠。十指一心,不变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千年万年,终汇于十指之间,沉淀于民族的血液之中,本心不改,爱意浓浓。徐州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徐州人民勤劳智慧的佐证,闪耀在淮海大地,是淮海大地生生不息、舞动不止的优秀传统文化音符。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