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成就的家长,在其中一个子女十分聪明,但其他子女没有特别聪明的时候,常会有这样的疑惑:我们的小孩全都拥有我们的(好)基因,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带大他们,为什么孩子的聪明程度不一样?
一样的基因,为什么小孩才智与成就不同?这样的想法有两个缺陷。其一,基因与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这不是个人意见,而是事实;人类基因组计画找不到任何可以解释聪明人有什么不同的DNA序列。
没有基因可以有效决定任何心理特质,连心理疾病和个性也不例外。找到如此基因的机会并不大,因为有可能的地方全都已经找过了。
第二个缺陷就是,认定子女全都拥有「同样的双亲」。家庭文化确实会创造部分相似之处,但个体的心理状态也会极为不同。
原因其实不难明白。母亲或父亲,并不会在每个小孩的成长初期给予相同的爱;出生的顺序、小孩的性别,全都会大大影响双亲。举例来说,三个小孩中唯一的男孩,可能就会承受与姊妹们不同的与期待,你是老大还是老么,获得的对待也不同。
每个小孩也都活在要求十分不同的微型环境之中;为了寻找吸引双亲注意力的利基,他们会表现得聪明、可爱或笨(缺乏威胁也可以是种安全的利基),以强化自身的差异。
这并不是说生物学与个体差异无关。怀孕期间发生的事亦有其重要性;早产、出生体重过轻、分娩并发症,全都会增加儿童时期问题的风险。
根本问题在于,只要稍稍揭开大多数统治精英阶级的表相,就会发现埋藏于其下的基因主义。
生物基因不是问题,社会阶级才是问题
他们比较有可能会相信,他们的成就源于继承而来的优越大脑(而非优势背景)。他们相信「自私的基因」,相信拥有最棒基因的人会浮升至顶端,劣等基因则会沉至底部。
如果基因会让富者富、贫者贫,早期介入又有什么意义?
提出「适者生存」的并不是达尔文,而是史赛塞(Herbert Spencer)。史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因为道金斯(Richard Dawkins)那本似是而非的《自私的基因》而重生。
《自私的基因》于1976年出版,但一直到1980年代才成为畅销书。它为缩减政府、让低收入家庭自生自灭等做法,提供了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