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美国华人新移民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华裔青少年在美国生活,接受教育。5岁的孩子问父母自己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头发不黄,眼睛不蓝。在美国高中上学的孩子,学业,课外活动成绩优异,却厌恶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从来不像美国人一样和自己沟通。而在华人家庭中,经常可见父母说中文,孩子讲英语的状况。久而久之与家长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矛盾日益尖锐。
美京华人活动中心联合哈佛医学院跨文化情绪健康中心以及美中教育文化交流中心举办的“来自哈佛-亲子对话”主题教育讲座上,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嘉宾陈志佳博士,伍育贤博士和刘立博士用自己的经历和研究结果为家长支招,解惑。
哈佛医学院跨文化情绪健康中心关注国际多文化背景学生的心智发展和研究,在本次讲座上根据当代在美华裔家庭和学生沟通间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分享了哈佛大学针对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讲座内容包括理论,模型,例证,以及详细有效的与孩子沟通的诀窍。
伍育贤博士在发言中表示自己来自华人家庭,在求学时,父母总是督促她获得更好的学业成绩,让她参加各式各样的辅导班和活动这让她感觉一直生活在压力中而对父母产生不满。她认为有些华人父母并不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只一昧强调自己的观点,把自己的希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日积月累,孩子不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交谈,在面对父母是选择沉默以对。这不仅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压力也会对他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
在人类学模型中,伍博士表示任何文化都具有3个水平级别:人工产物(artifacts),价值观(values),基本假设(basic assumption)。人工产物是最表层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如中国人用筷子,美国人用叉子。价值观作为第二个层次属于意识层面的。而对于基本假设,这是隐藏在潜意识中的,例如在中国文化中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人理所当然需要对家人,对孩子负责。伍博士表示成长在多文化环境的孩子,她建议最简单的方法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是家长应该适当给孩子空间不要步步紧逼,并在任何场合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想法,无论对错。
陈志佳博士表示他并不同意“虎妈”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在定义在美国到底什么样才算成功这个问题上,陈博士表示对于美国人来说,成功有很多种,任何的职业都可以获得成功。但是他提到在美国社会中的华裔对于成功的定义则要狭窄的多。提到成功华人最先想到的则是高学历和体面的工作。华人家长对于孩子有着这样那样的期望,总是想要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识,技术。这导致华裔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失望,无法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陈博士提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亚裔美国学生被焦虑、抑郁以及自杀意念等问题所困扰,亚裔学生抑郁自杀的比例也在逐年攀升。
刘立博士表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家庭观念,从而也会形成不同的亲子关系。华裔孩子在美国学校所学,大部分与父母所来自的中国无关。她谈到时代差异和文化差异使得孩子与家长间的矛盾不断加深。中国家庭强调责任,而美国在教育中则强调自由民主。刘立博士强调责任感的不同使得华裔孩子会选择自由的美国而不是有责任的中国。另外华人家长非常注重孩子的智力。认为只有学习成绩高才是高智力的表现。但是她强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就是智力的体现,她建议华裔家长不应以自己的视角限制孩子的发展。
虽然华人家庭有用相同的文化背景,但是每个家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北京,不同的价值观念,自身在文化调适的道路上艰难地行走,同时又兼具着传承中国文化的责任,所以在对待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困难重重。但是如果能够兼备中美文化,在保有对孩子关爱的同时,又有西方家庭的自由。认准问题,找对方法,不再单方面向孩子灌输自己的思想,做到尊重,自由。亲子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越来越融洽。
本次讲座美华传媒进行了全程录音,并在美华之声考拉电台推出音频节目,欢迎关注美华官网、美华传媒官方微信平台美华一周和美华微华府,以及美华之声考拉电台收听录音,扫描下面二维码,即可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