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西方人散养孩子,根本没这些烦恼。其实不是这样。英美的父母更早关注孩子的兴趣教育。英美的中学和大学录取学生,不仅需要学术成绩,还要衡量孩子的课外兴趣发展。精英家庭的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探索兴趣培养,课外学习的东西很广泛。
那么,兴趣教育背后深层次的育人逻辑是什么?今天提供三点来自大洋彼岸的教育思考,希望帮你理清头绪。
1. 兴趣班是标配,不是可选项
研究发现,兴趣教育能够帮助孩子:发现世界,拥有不止一个人生选项、多维度思考问题、获得充实感和自信心。
比如,当孩子坚持学习钢琴时,他的未来可能拥有“音乐家”的人生选项;也可能擅长把音乐注入产品中,打动消费者(多维度思考产品方案);或者,把音乐融入生活中,打动朋友和爱人(多维度思考生活方案)。
相比成为音乐家,音乐带来的思维拓展,对人的良性发展更加重要。
哈佛大学的家庭研究项目认为,开发兴趣会让孩子的脑细胞活跃,获得更好的认知能力和持久性的快乐。
而一个缺乏爱好、精神匮乏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时期,更容易沉迷于不良嗜好当中,寻求短期刺激,或者成为一个无梦无痛的人。每当面临社会变革时,这些人很难跳脱固有思维,开拓幸福充实的人生。
人,生而有趣、天生好奇。
但缺失的兴趣培养,却可以把人变得无趣、懒得好奇。
所以为了鼓励学生成为头脑充盈、思维多元的人,中学和大学长期把课外兴趣活动作为筛选学生的标准之一。
一位常青藤的招生官说:我每年收到的申请人众多,他们的学术成绩差不多,该怎么选呢?我们认为,要看孩子的人格和思维,而这往往通过课外活动体现出来。
2. 如何配置兴趣资源?该报几个班?
然而,给孩子报名兴趣班,就是好的兴趣培养吗?
先回到常青藤招生官的筛选逻辑。为什么要通过课外兴趣活动,挑选学生?
教育者重视的,并不是孩子学了几门兴趣,而是通过兴趣,培养了多学科的思维能力和独特的人格。
孩子在兴趣教育中,发现了自己的哪些关联性特点(or 天赋)?收获了什么启发?在群体中(比如足球运动)拓阔了怎样的思维,扮演了什么角色等等?
巴菲特欣赏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提到“多元思维”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熟悉多个领域,擅长多维度思考问题的人,他获得的不仅是几个维度的叠加,而是一种裂变效应。
而这些思维能力,通过独特的人格(比如领导力),可以进一步被放大,获得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但前提是,兴趣教育需要打通学科,启发关联性的思考,并建立与他人的联结。
一个坚持跑步的孩子,说明毅力强;
而一个坚持跑步、又善于运用科学,思考人体动力的孩子,不仅毅力强,还能发现科学和运动的关联。他比只会做题、或者只会跑步的孩子,更有希望成为一名生命科学家,为人类研发实用的运动产品,获得裂变式的影响力。他是学校喜欢、社会需要的人。
所以,什么是好的兴趣培养?它应该让喜欢跑步的孩子,成为一个不仅仅会跑步的人。
要达到这一点,除了练习技巧,还应该有延伸的启发式学习,比如博物馆、拓展阅读、来自全球的视频课、数字教室、创造性的工作坊等等。
真实世界是一个充满关联性的空间,它通过语言、视觉、音乐(听觉)、运动(动觉)等等,联系起来。
而糟糕的兴趣培养,不仅没把世界联系起来,反而把孩子跟外界隔绝了。
如果你的孩子被过多的兴趣班、孤立的技巧练习淹没了,没时间关注外部世界,你需要停下来想想了!它已经背离了思维拓展和人格养成的兴趣教育初衷。
该如何减负呢?
首先,当然要尊重孩子的兴趣。但这里也有学问。
德克萨斯大学的教授布鲁克(也是一位父亲)认为,询问孩子的意见,未必能了解真实情况。人常常说不清楚自己。
与其问孩子:你喜欢学什么?不如默默观察:孩子做什么的时候,浑身充满能量?相比钢琴,他对画画的能量更旺盛,更加不知疲倦吗?
孩子表现出的能量,说明了他的内在自我。
而内在自我的满足,有助于自信快乐的联结外部世界。
其次,哪些活动不能精简?
教育者根据多年研究,把孩子良性成长必要的学习类别分为:语言学习、人文、科学、经济学、艺术、体育和公益活动。
而教育目标分为:学术成绩、领导力、沟通能力、创造力和怜悯心。
一个健全完整的教育,应该覆盖以上类别和教育目标。
如何理解呢?
打个比方,艺术教育包含了绘画、音乐、戏剧等等。孩子需要在这个大类别中,选择至少一个项目(比如画画)。
而领导力和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依靠群体活动(比如足球、合唱等)。如果你的孩子的兴趣班,全部是个人化的学习(比如,钢琴和画画),你需要考虑调整一下,为孩子至少配置一个团队项目(比如排球),保证社交能力与身心健康。
而公益活动,也可以是兴趣教育的延伸:比如小动物保护(与科学课相连)、少数民族艺术创意(与艺术课相连)等等;它不仅仅是到农村体验生活。家长一定不要孤立看待,强迫孩子参与不感兴趣的事情。
3. 中途放弃可行吗?
兴趣班投入很多,小朋友突然说不念了。怎么办!
美国很多调查认为,12岁以下孩子的特点是好奇心强、不稳定。家长可以让孩子广泛体验,并允许放弃。
如果引导正确,12岁以后应该趋向稳定,孩子在发掘自己兴趣的基础上,形成责任感和持久性,把1-2项兴趣爱好坚持下去。坚持可以证明孩子的毅力和责任心。
(当然,不必太教条。12岁只是大概率,每个孩子情况不一样)
纽约的专栏作者瓦莱丽说,她的两个女儿,一个八岁,一个十岁,从小先后学习了空手道、乒乓、滑冰、瑜伽、体操、足球、篮球、排球、滑雪、戏剧、单簧管、钢琴、小提琴、吉他和芭蕾(要命啊这么多!)
如今坚持下来的只有五项,是家长引导和孩子选择的结果。
家长需要给孩子立规矩,鼓励他坚持,不要强迫,但也不要一味顺应。选择兴趣班,不仅是学技能,也是在培养孩子取舍与坚持的能力。
美国的教师曼迪建议:要在提供选择的基础上,学会拒绝孩子。她告诉女儿:网球体操和瑜伽,都是体育运动,只能三选二;功课还没做好,不能报戏剧班。
她的孩子在拒绝中,学会了珍惜自己的选择,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
而教授父亲布鲁克告诉儿子:如果放弃影响到别人,比如球队的比赛,那么坚决不可以。无论孩子几岁,绝不可以在团体赛前放弃,要学会对其他人的努力负责。
总之,兴趣培养的目的,并不是让孩子和爹妈疲于奔命,仅仅争夺名次。
而是通过兴趣班,引导孩子珍惜父母和同伴的时间、具备团队意识、拓展思维的维度。
最终,你的孩子在兴趣培养中收获的独特人格和思维能力,才是他一生的宝贵财富。
教育育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扼杀孩子的无耻艺术考级,看艺术家们如何解析
2019-09-24 20:37
-
培养孩子的逆商,让他一生都有勇往直前的资本
2019-09-05 11:12
-
“上帝”从中国孩子的教科书中消失了
2019-08-22 16:46
-
为什么美国高中生暑期忙着打工
2019-08-15 13:38
网友点评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