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保健
音乐有益于健康,但是具体怎么个有益法,多一半儿人大概都不清楚。不过这并不妨碍家长们赶着娃娃去练琴的热情。现在但凡是家里能吃上饭,而孩子却没摸过几天琴的父母基本都得以虐待儿童论处。
不过,从娃娃呱呱坠地到能押到琴凳上呆几个小时不动窝的中间得隔上个三年五载。这空窗期可咋整呢?于是温馨的科学家就想爹妈所想,急爹妈所急,不怕山高路途远,就怕娃娃太舒坦,送来了著名的“莫扎特效应”!
莫扎特效应的意思是,如果孩子听莫扎特创作的音乐,他们将变得更加聪明,越小越好使,千万别耽搁。我们孩子小的时候,网络还不太发达,莫扎特效应仅在江湖上口耳相传。我知道的当天就去西单图书大厦花了小半个月工资买了一大盒莫扎特作品集,装在精致的小铁桶里,沉甸甸的,拎在手上倍儿幸福,那不是莫扎特,而是娃娃的博士帽啊。骑上自行车飞速往家奔,那叫一个快,到宣武门变红灯的时候,差点儿把车闸捏秃噜了,早听一分钟,早聪明一分钟,可耽误不起。现在各种消息发达了,哪个家长如果还没听过莫扎特效应的话,估计都不好意思说孩子是亲生的。
莫扎特本人无疑是一个天才,他的音乐很复杂,光看谱子就够晕菜的。如果我们听足够多的莫扎特音乐的话,兴许就能把他的智慧来个乾坤大挪移整到我们自己身上?这似乎是个合理的想法,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莫扎特效应”最初的理论依据是1991年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神经科学家Leng和Shaw提出的大脑皮层的Trion模型。这个理论认为,大脑皮层是大脑的一部分,除其他功能外,还有助于运动控制,语音,记忆和听觉接收,并认为听音乐和执行空间任务时也会发生神经放电等等。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个非常正常的科学研究项目,和老百姓上班挨骂,下班骂娃的日常生活没毛关系。
随后,Rauscher和Shaw进一步展开研究,并假设:听某些类型的复杂音乐可以“预热”大脑皮层内部的神经递质,从而改善空间推理能力。在这一研究中,他们使用了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K.448。并于两年后,也就是1993年,在《Nature》杂志上报道了研究结果。整个文章并不长,我找到1993年10月这期Nature看了一下,在611页上,占了不到一个版面,这页右下角还有另外一篇文章的前两段。出乎意料的是这篇文章马上激起了媒体和公众对听古典音乐可以改善大脑功能的想法和兴趣。
Nature的名字固然响亮,但是你想啊,咱们千百年的古训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意思是只要想混,那就不能得劲儿了。现在行咧,您挨家躺着,啤酒饮料方便面,瓜子花生烤鱼片伺候上,然后打开莫扎特音乐,智力就跟开了外挂似的蹦着高往上蹿,起床一看,瞅啥啥亮堂,学啥啥明白,这还不美死谁?
这篇文章发表没多久,广大近水楼台的美国人民就不约而同地发现了问题关键——得买莫扎特音乐。一时间,莫扎特音乐竟然在有的地方脱了销。但买不到原版的困难吓不住急了眼的家长,爹妈有会几下的全部亲自上阵,有事没事就给娃弹莫扎特,什么肖邦巴赫李斯特之类的全都边上凉快去了。从这一点看,美国人民也不全是二百五。这事儿后来越炒越热,到了1998年,佐治亚州州长Miller甚至要求在国家预算中拨专款,给每个新生婴儿都闹上一套莫扎特,这是准备让娃们集体抢跑啊,时代杂志为此专门做了报道。随后消息迅速传遍了全世界,当心理学家Sala访问意大利时,吃惊地听见当地农民自豪地说,他们的奶牛每天听3次莫扎特音乐,这样可以生产出更好的马苏里拉奶酪。这个概念火到什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一年接一年下来,打小听莫扎特的娃娃们都割好几茬了,也没见世界上多几个爱因斯坦。这时候很多学者就有点沉不住气了,于是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这些研究非常五花八门,充分体现了科学家要有充分的想象力:有的继续使用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K.448,有的使用莫扎特其他曲目,有的使用和莫扎特具有相似音乐特性的Yanni音乐,这些算比较正统的。还有的使用Philip Glass的极简音乐,Aqua舞蹈团以及Albinoni和Schubert的作品。还有更有创新意识的使用一些非音乐类的作品,例如George Carlin的喜剧表演或者朗读Stephen King的故事等等。这些研究都显示出听这些节目能从某些方面多少改善点听众的智力表现,但前提是听众得首先爱听这个作品,而不能是明明爱听轻音乐,却非要放重金属。这下瞎菜了,难道莫扎特的音乐不是一枝独秀?这么多年昼夜不停地听莫扎特的家长心里自然不平衡。不过由于这些研究的设计多少有一些不足,因此,相关研究结论只是掀起了更多的争论,而没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到了2005年,不但科学家和家长坐不住,连教育机构也开始犯嘀咕了。于是英国和加拿大联合进行了一个严谨的大样本试“Country House”,Morrison 的“Return of the Mack”和Duncan的“Stepping Stone”),然后进行测试。整个试验在2005验。试验从英国各地的207所学校中招募了8120名10-11岁的儿童,分别听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和三首流行歌曲(Blur的年底结束,并随后迅速在BBC的Tomorrow’s World上进行了详细报道,同时研究论文也发表在了当年12月的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杂志上。这个研究结果就比较有意思了,听莫扎特的孩子表现不错。不过,听流行歌曲的孩子表现更好!试验最后认为,当我们欣赏音乐时,音乐对认知能力有积极的改善作用,不过这个改善并不限于莫扎特音乐。说白了就是,只要是听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就对认知能力有好处。而且听自己爱听的音乐对调整情绪状态和行为的作用比提高智力更明显。比如,当患者在拔牙时听音乐的话,他们会觉得好像拔牙不那么难受了。
这么看来,莫扎特效应基本就拉倒了。难道当初Nature的作者在忽悠我们?这就得找Nature的原始论文,仔细品品了。凡事儿一般都怕琢磨,这一品就发现论文中压根儿没有“莫扎特效应”这个词,而且实验对象也不是儿童,而是成年学生。由于整个文章不到一页纸,所以咱们也可以简单介绍一下。当时实验仅有36名学生参加。学生们或者安静地呆10分钟,或者听10分钟的旨在降低血压的放松磁带,或者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K.448,然后进行测试。实验发现,听莫扎特音乐的受试者表现出比另外两组更好的空间推理能力(平均分高3分左右),另外两组之间没什么差异。那什么叫空间推理能力呢?就是在折叠的纸上剪个切口,然后预测展开纸的时候切口是啥模样。就像咱们做手工,把纸叠起来,咔嚓一剪刀下去,打开一看是个五角星,或者是个蝴蝶,或者是个雪花这种,不过当然没这么复杂的图形。瞅瞅,这时候看出来知识就是力量了,猜剪纸楞让人家起了个空间推理能力的名字还就发了Nature,多唬人。好,现在明白了,听莫扎特不能提高智商,那咱们退而求其次,能提高猜剪纸形状的能力也行啊。万一哪天有猜剪纸世界杯咱们把这些听莫扎特的娃娃派去,冠军不是手拿把攥的吗?但是,不幸的是,Nature原文虽然不长,但是还是挤出几行字的空间附上了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这个空间推理能力的增强作用竟然还有时间限制,而且还特别短,不超过10-15分钟!也就是说,参加世界杯前15分钟赶紧听,否则过了保质期概不负责!这不是涮你大爷玩呢吗?那莫扎特效应这个词最初到底从哪出来的呢?估计这个问题的答案和筷子是谁发明的一样扯不清。
到现在为止,莫扎特效应基本整明白了,听莫扎特音乐肯定对孩子有好处,但是想打造出爱因斯坦二世就不太容易了。不过,音乐倒确实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改变孩子的智商。比如学习弹奏乐器会对大脑产生有益的影响,这个已经被加拿大的Grahn证明:结结实实上1年的钢琴课加上课外坚持不懈地练习,1年后智商可以提高3分。当然痛苦地练琴和轻松地放CD相比,无论对家长还是对孩子都是一个那啥……
于是,咱们又回到了原点: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后记:听莫扎特音乐也许对改善智商作用不大,但是现在有很多新的研究表明,听莫扎特音乐对治疗焦虑,癫痫,甚至改善视力都有帮助!这可能算是莫扎特效应的第二季吧,以后有空可以接着聊。
作者简介:
陈文强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博士,美国执业针灸师。原北京宣武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业特长:长期进行中医学改善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在20年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对内外妇儿以及各种中医杂症多有临床心得。尤其对于脑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病、头痛、眩晕、失眠、难治性癫痫、面瘫、各种疼痛等涉及老年或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干预,有独到之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看看自己孩子呼吸快不快
2020-10-23 04:13
-
不想孩子蛀牙,涂氟有用吗?听听口腔医生怎么说!
2020-04-09 05:48
-
孩子换牙期,一定要重视这5点!
2019-07-17 21:09
-
伤害牙齿的4种行为
2019-05-29 18:00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