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当初走进希望纯属偶然,那是1998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来美后一直宅在家里相夫教子,和社区活动早已脱节,又一向不怎么看报的我在收拾老公从金山超市拿回来的中文报纸《新世界》时报,无意间瞥见希望中文学校北维校区在招老师,想到我大学毕业后先在中学做过两年音乐老师,后来又去电台做了节目主持人的经历,我觉得自己应该可以胜任音乐或中文老师的职位,于是就按照报纸上的联系方式给当时的校长王阳打了个电话。王校长在电话中听完我的自我介绍后,竟然立马爽快的拍板,通知我九月的第一个星期天去找他报到,他会在北维校区为我开设一门儿童电子琴班,同时也让我兼任学前班的中文老师。就这么简单,我就走进了希望中文学校这个大家庭,从此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了我精神上的寄托,找到了重新融入社会活动的一扇门。

说起来,我是中文学校里最“不思进取”的老师,这么多年来一直甘于在“底层”工作,就愿意教学前班,从来不想着升高一级。其实,这是因为学前班的孩子们特别天真活泼,跟他们在一起,我觉得自己也可以永葆童真,永远年轻。因为我学过音乐的背景,我喜欢在每一堂课都尽量选择一首和所教内容相贴切的儿歌或歌谣,让孩子们在吟唱中掌握要学习的内容。我教的儿童电子琴班,也是尽量选用一些简单的中国儿歌改编的电子琴曲,再通过讲述一个和这些歌曲歌谣相关的故事,让这些在海外生长的孩子们,对了解遥远的中华文化有了最初的兴趣,从而喜欢上中文学校。

一年一年,希望这颗种子在大华府一点点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们北维校区和赫城校区人员都开始爆满,总校决定在2006年增设一个新的校区--西城校区,我也从北维校区分流到西城,做为元老,见证了西城发展的每一个足迹。到西城后,我发现很多学生家长都想让孩子跟我学唱歌,可是学前班名额有限,满足不了那么多需求。于是,我就和校长商量,不再担任中文教师,而是开设儿童合唱班和家长合唱班,这样,我又回到了音乐老师这个我最初的职业身份。而这个身份带给我最大的荣光就是我们校区的儿童合唱班和家长合唱班双双在首届希望中文学校合唱比赛中夺得儿童组和成人组的冠军。
教合唱,一点儿不比教中文课轻松,首先,合唱班的学生年龄差异很大,我不可能再选择那些非常简单的幼儿歌谣,而是得选择一些有艺术性有表现力的儿童歌曲。在教这些歌曲的时候,我得一字一句讲解它的含义,一遍一遍示范演唱,每一堂课下来,嗓子都是火烧火燎,日积月累,我的嗓子不复当年的清亮,而变得暗哑,但我从不后悔。每当听着这些平时都不会讲中文的孩子们用标准的发音演唱着一首首满含我们童年回忆的歌曲,我仿佛也跟着他们的歌声回到了我的青涩昨天,而又在今天他们童稚的歌声中看到了明天外海中文教育的希望。感慨之余,我为希望中文学校写下了校歌《希望之歌》:
在一个地方我学会了横撇竖提,
在一个地方我知道了三皇和五帝,
在一个地方我了解了什么是悠久,
在一个地方我懂得了龙的意义。
在这个地方我看到了父母的期望。
在这个地方我放飞了我的理想。
这是个连接中华文明和世界的桥梁,
这里是我们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希望。
啊,希望在成长,
啊,我们今天的希望。
啊,希望在飞翔,
啊,我们明天的希望,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