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言名 编辑:方强
华盛顿纪念碑既是塔又是碑,所以又称塔碑。它内部镶嵌有193块石碑,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州、机构、和个人。其中有一块高1.6米,宽1.2米的中文石碑,由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刻,于1853至1864年间捐赠给华盛顿纪念碑,石碑安放在华盛顿纪念塔碑内第十层,220 英尺处。【附录1】【注解1】要揭开这段中美历史的面纱,需要了解一个人,一本书和两段中美文化交流的往事。谁是近代最早接触和研究西方的人?人们往往会想起林则徐和魏源,但很少人会提及徐继畲【注解2】。做为福建巡抚,徐继畲亲力亲为于1848年编撰出版了《瀛寰志略》,成为当时国人了解西方的一个窗口;同时《瀛寰志略》也成为西方人了解观察中国的一个风向标。【1】
徐继畲和《瀛寰志略》
徐继畲(1795-1873),字健男,号牧田、松龛,山西五台山人。晚清洋务运动的先驱,中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他著述颇多,最有名的就是《瀛寰志略》。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下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史称五口通商。徐继畲在1843年任福建布政使,1846年升为福建巡抚,他所管辖的地区就有福州和厦门两个开港通商的城市。随着中外商务交往的日益频繁,他深感已有的文献不能适应需要,他更想了解世界而不再昧于外情。从接触到的第一份外文地图开始,徐继畲便不断收集各种地图和资料,相互对照比较,把注释写在纸上保存下来。徐继畲在书中写到:“乃依图立,采诸书之可信者,衍之为篇。久之,积成卷帙”。【2】
从1843年(道光23年)冬着手,到第二年徐继畲便写成了初稿,最初定名为《瀛寰考略》,之后又经历了五年的修缮增补。徐继畲不懂外文又有繁忙的公务在身,编写此书所要面对的困难和要花费的精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正如他在自序中描述:“每得一书,或有新闻,辄窜改增補,稿凡数十易……五阅寒暑,公事之余,惟以此为消遣,未尝一日辍也。”【3】当时对“夷”的态度普遍是轻蔑和敌视,徐继畲却不顾身份和西方人密切交往。徐继畲从美国传教士雅裨理(David Abeel)、英国驻福州领事李太郭(C.T.Lay)、继任领事阿礼国(Rutherford Alcock)等人那里,获取了很多有关西方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和人文知识。他还参考了顾炎武编撰的《天下郡国利病书》、陈伦炯的《海国闻见录》和清朝旗人七十一所作的《西域闻见录》等有关地理著作不下20余种,并收集了晚明以来西方传教士所写的中文书籍、刊物和西人所出的地图册、报纸,访问了在福州的英国领事、传教士,甚至当地的老船工。到1848年秋才完稿付梓,定名《瀛环志略》,为初刻本。【4】
图1,徐继畲画像 引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徐继畬/15429538?fromtitle=徐 继畲&fromid=422977
图2《瀛寰志略》和书中的世界地图 引自https://kknews.cc/history/6nq5nm3.html
《瀛寰志略》共10卷,收录地图42幅,约14.5万字。和清朝同时期其他世界地理著作相比, 《瀛寰志略》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料汇编,而是一部颇有系统的研究著作。【5】徐继畲采用当时先进的经纬度学说划分地球,书中按亚洲、欧洲、非洲、美洲顺序介绍世界各国地理地貌、风土人情、历史现状、宗教信仰,并提到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的基本状况。书中突破了根深蒂固的天朝意识和华夷观念,提出工商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重要性,首次介绍西方民主制度,包括英国的议会政治和美国的政治制度,并予以高度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徐继畲开始放弃使用“夷”一词,在书中很少用轻蔑鄙视的“夷”泛指西方各国。改用“泰西诸国”、“泰西人”、“西国”、或者直接称 “英吉利”、“米利坚”、“葡萄牙”,等等。这些词汇的运用和改变,显示了作者由“华夷”到“中西”的思想意识转变,由“天下”到“世界”的世界观转变。【6】然而,无论是徐继畬的《瀛寰志略》,还是同时期魏源的《海国图志》,都没有完全突破中国是世界中心的观念。徐继畲在介绍中国版图《皇清一统舆地全图》时,从《瀛寰志略》的初稿“亚细亚以中国为主”【7】到定稿时改为“坤舆大地以中国为主” ,【8】这一改动对世界的认识就有了本质的不同。魏源的《海国图志》则用“海岸之国”和“海岛之国”的概念来模糊回避中国在世界版图的位置。这些正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世界及其格局认识的局限性。
图3 皇清一统舆地全图 图片影印来自http://m.ishare.iask.sina.com.cn/f/14234367.html
《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后颇受冷淡和责难。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列强环伺中国,国人上下非常仇外排外。曾国藩都说“徐松龛中丞著书,颇张大英夷”。【9】有人认为是“奇祸”,有人指责是“张外夷之气焰,损中国之威灵”主张“毁销”。【10】《瀛寰志略》只在1850年重印过一次,再版已是1866年—16年以后的事情了。可想而知,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影响和普及并不广泛。然而日本1859年和1861年两次翻刻《瀛寰志略》,地图用红、黄、绿三色印刷,很受欢迎 。日本学者大古敏夫在他的文章中说 : “《瀛寰志略》继《海国图志》之后, 传入幕府末期的日本,日本人用日文译注了《瀛寰志略》,普及到一般人中间 。如果说幕府末期的地理学特别是有关东南洋的知识,是出于《瀛寰志略》之赐,那也并非过甚其词。【11】
对于《瀛寰志略》的出版,西方人的反应更为敏锐。在1850年7月出版的《传教先驱》【注解3】(The Missionary Herald)中,发表了一篇由美国传教士弼莱门 (Lyman B. Peet) 一封长信,题为《一部新的中文地理书》( “A New Chinese Geography”), 作者惊呼“中国人开始学习地理了”。信中介绍了《瀛寰志略》的内容涵盖、错误纰漏,以及详细说明了徐继畲对英国、美国的认识和思考,并指出书中令人吃惊地提到上帝、亚伯拉罕、摩西等词语,是有史以来最准确最全面介绍基督教国家的书。【12】第二年,1851年4月英文《中国丛报》 (The Chinese Repository) 【注解4】上发表了卫三畏 (Samuel Wells Williams) 【注解5】一篇长达25页的书评,专门介绍《瀛寰志略》。卫三畏对此书作出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中国对外界的认识跨出了积极的一步。1975年Fred W.Drake出版了一本 China Charts the World Hsu Chi-yu and His Geography of 1848,西方学者对徐继畲和《瀛寰志略》的研究和著述似乎从未停止过。【13】
图4 外文期刊介绍《瀛寰志略》一书, 影印来自https://books.googleusercontent.com/books/content
徐继畲对西方的探究和了解,使他在处理中外事务上的思想和方法有别与他人。闽浙总督刘韵珂上书说他:“ 熟悉八闽利弊,洞晓各夷情伪”,外人亦对其信服,“事无巨细,无不求地方官带赴藩属商议,一经徐继畲相机开导,靡不帖然悦服”;并说,“闽省夷务日形繁重,其得以无误并可数年相安者,徐继畲之力十居八九”。【14】
然而,通商口岸的存在,本身就时时刻刻提醒着中国在列强面前的软弱无能,“中夷相安”的背后是不断的矛盾和冲突。1846年3月28日一条英船在福州南台靠岸购鱼但未付全款(英方记录是由于语言不通造成的),后一林姓男子和一白人在街上相撞,此白人追打到油铺并弄翻油罐。南台的民众对此极为不满,人人义愤填膺。这时英商人阿金(Glen)被认出曾出手帮忙,福州人林森森将其打伤;另一名叫王森森的人也加入群殴,英商人Miln的两个仆人也被打伤。官兵平息斗殴后,把英商人都护送到商馆处。次日,民众到商馆评理,几个通事放鸟枪想吓退众人,结果却误伤路上的两个行人。愤怒的民众涌入商馆不料遇见一个黑人并将其痛打一通;同时,英商人Roper 带上银子想躲避却遭到哄抢。面对混乱,徐继畲一面安抚民众,告诫不要鲁莽;另一面派出代表向英领事阿利国(Rutherford Alock)提出抗议,指出此番衅端皆由英人引起,“此后必须严行约束夷众”,否则,“ 激成众怒,即官为保护,亦属无济。”阿利国亦无话可说,规定船只和商馆人员不得再生事端【15】【16】
然而,1850年又发生了神光寺事件。道光三十年6月,一名英国传教士和一名医生来到福州,由英国代理领事金执尔向城内乌石山神光寺的僧人租赁房屋,租期半年。侯官县知县兴廉在租契上盖印批准,此举开创了英人在通商口岸入城的先例。徐继畲认为外国人不能入住城内,这是有原约可凭的。金执尔以等候香港总督文翰批复为由推脱不搬,徐继畲也认为等回文后,“再行图维”。但绅民以神光寺为当地生童会课之地为由,要求英人立刻搬出。徐继畬为了避免“民夷”冲突的加剧,他还派兵役在神光寺附近巡防,又在暗中劝阻百姓不找英人就医,不为英人修复已破旧漏雨的房屋,造成了迫使英人搬迁的客观形势。 徐继畬的这些做法得到回省城后的闽浙总督刘韵珂的认同。此时在福州养病的原云贵总督林则徐则站在当地绅民一边,林则徐联合士绅上书地方官,要求以强硬态度驱逐英人。部分在京福建籍官员上书朝廷,弹劾徐、刘对“外夷”妥协,咸丰帝亦传旨申饬,最终1851年徐继畲从福建巡抚被降为太仆寺少卿。1852年被彻底罢官,回到故里。【17】【18】
直到洋务运动兴起,人们迫切需要对西方国家的了解,《瀛寰志略》的重要性才逐渐显露。1865年徐继畲被重新启用,命参通商事务。同治五年(1866年)得李鸿章 、沈桂芬等人赞同,总理衙门重新刻印 《瀛寰志略 》。1867年2月25日徐继畲出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瀛寰志略》也成为同文馆的教材,后来“甚至是清末驻外使节人手一册的出国指南”。【19】戊戌变法前后,对《瀛寰志略》的需求达到顶峰,出现了1898年的圣少有新化三味书室校刊本,上海老扫叶山房铅印本,上海书局代印本三种版本。【20】
徐继畲因为在书中以客观的态度认识世界,站在平等立场看待各国,也有学者称他为“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21】康有为读了《瀛寰志略》之后才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22】近半个世纪后, 梁启超在1890年入京会试,回粤的途中经过上海,买了一本《瀛寰志略》,开始知道世界五大洲各国。【23】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出使西方后,对徐继畲的书更为赞叹。他说:“徐先生未历西土,所言乃确实如是,且早吾辈二十余年,非深谋远虑加人一等者乎?”【24】同是山西五台县人的阎锡山对徐继畲推崇备至,他评说徐继畲:“泰西名硕独敬礼先生,诸王大臣莫能拟也。今先生殁四十年矣,世益变而事益亟,而先生之一身,始也纷然,今也漠然。” 【25】
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
就在《瀛寰志略》出版的同一年,华盛顿纪念塔碑也奠基了,但不久便陷人资金困境。筹建组想到向美国各州乃至全世界各地征集纪念石。一方面,筹集纪念石可以使联邦的各州在纪念碑上都有所代表;另一方面,筹建会也希望通过征集纪念石能够得到现金捐助以解资金短缺问题。
这就出现了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有很多文献和评论对这块中国 石碑是如何形成并运到美国,是官方行为还是民间行为都有不同的见解。按可查文献提供的明确记载 ,传教士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gowan )【注解6】在1865年2月22日给John Carroll Brent的信中,清楚地记述了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送花岗岩石碑的史实。玛高温说在他的建议下,中国基督徒和宁波美国传教团共同准备,并将石碑送到了美国。石碑的碑文就是引用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中对华盛顿的评述。【见附录1】图3,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 (左一)
引自National Park Service, United States Image page: http://www.nps.gov/media/photo/view.htm?id=21293A5D-1DD8-B71C072D95614B82C2AB
图4,碑文在书中的原文(右一)引自:黄安年,“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 五洲出版社,2006-10, pp6
碑文写到:“钦命福建巡抚、部院大中丞徐继畬所著《瀛寰志略》曰:按华盛顿,异人也。 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耶稣教信辈立石。咸丰三年六月初七日,合众国传教士识。”【26】
徐继畲认为华盛顿领导美国独立战争对抗英国,其勇猛超过陈胜吴广;治理的美国割据雄霸一方,其胆识胜过曹操刘备。华盛顿开疆扩土却不觊觎地位名号,不搞世袭,其天下为公的做法,颇有尧、舜、禹三王时代推举禅让的遗风。徐继畲说自己曾见过华盛顿的画像,气宇轩昂人杰一般的人物,治国不设王侯,没有世袭,国家的权利由公民行使,开创从古到今未有的局面,何等的奇异!
碑文汲取了徐继畲对西方制度最敏锐的洞察 “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这些正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根本理念,正如克林顿1998年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说,徐继畲所表述的正是美国立国的核心理想,仍然是美国人民今天珍视的理想。“These are the ideas that led us across our continent and onto the world stage. These are the ideals that Americans cherish today.” 【27】
这块来自古老中国的石碑是所有纪念石里文字最多的一个。中国文字里的内容,作者及其背后的故事都不能不让美国人探究。随后便是引出美国回赠礼物的故事。
美国政府回赠华盛顿画像
早在1866年6月4日国务卿西华德(Willian H. Seward )【注解7】 给美国驻华使团的秘书兼翻译卫三畏 的信中,就提及要把华盛顿的画像送给徐继畲。【28】原因就是卫三畏在同年2月22日的信里,把徐继畲对美国和华盛顿的看法介绍给了西华德,并成功引起西华德的重视。【29】1867年1月21日这位国务卿给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注解8】的信里写到,徐继畲应该拥有一幅准确逼真的(faithful)华盛顿画像,才不他辜负对华盛顿的赞美。西华德又说他已经邀请一位画技高超的艺术家复制了一幅当年Gilbert Stuart 【注解9】所绘的华盛顿画像,等装裱后便会寄往蒲安臣处。让蒲安臣作为美国公使把画像赠给继畲,这样才能彰显徐继畲的智慧和美德。【30】随后蒲安臣和卫三畏在2月份给西华德的信里,专门把《瀛寰志略》里有关美国和华盛顿的内容,向国务卿西华德做了详详细细的报备。【31】
图5,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左一)http://58.213.155.174:81/HTMLFile/320000/File
图6,蒲安臣(右一)https://www.masonrytoday.com/Anson Burlingame
终于,1867年10月21日,美国公使蒲安臣在北京总理衙门举行了盛大赠送仪式。蒲安臣,丁韪良(W. P. Martin)【注解10】和卫三畏代表美方,蒲安臣的二儿子 Walter Anson Burlingame也兴冲冲地参加了仪式;徐继畬和总理衙门一行官员代表中方,在隆重的仪式下把画像交到徐继畲的手里。15岁的Walter极其兴奋地把这件事,原原本本地写信告诉了他外公(Hon.Isaac Livermore) 【注解11】,Walter说这件事让他更尊敬中国人, “It improved my strong regard of the Chinese” 。【32】
蒲安臣在致辞中赞扬徐继畲对世界对美国作出的美好公正的阐述。他说徐继畲的书启蒙了四万万中国人民,他的故事也深深感动美国人民。美国总统安德鲁.约翰逊让国务卿把这幅画像,不远万里,交到他手里,正所谓善因结善果“ a kind of poetic justice ”。蒲安臣提出中美要相互交流思想,希望孔孟之道(the maxims of Confucius and Mencius)和基督教义能不分国界,中国的美德礼仪、农业、渔业、丝绸业和美国的现代科学、海轮、铁路和电报业能够相互学习。【33】蒲安臣的致辞对古老的中国提出殷殷期望。(见图7)徐继畲的答辞称:“因思贵国中华盛顿首建奇勋,创为世法,以成继往开来之功,其必传于世无疑也”。【34】(见图8)
图7, 蒲安臣的答谢词节选 影印来自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Affairs , Accompanying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o the 2nd session Fortieth congress Part 1 pp515
图8, 徐继畲答谢词在美国外交档案里的英文翻译 影印来自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Affairs , Accompanying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o the 2nd session Fortieth congress Part 1 pp515
1868年3月29日的《纽约时报》以《美国在中国之影响》为题刊登了此事。文中报道说当时的中国人对蛮夷的学习研究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称徐继畬是东方的伽利略。徐继畬因写《瀛寰志略》受到冷遇,又因他在对外事务的处理受贬在家、闲赋多年,然又因他在外国事务的认识和经验,再次出任同文馆事务大臣,可谓一生起起伏伏。徐继畬于1873年78岁终老于家乡。
1997年5月15日美国华盛顿纪念塔前南草坪举行了纪念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问世150周年的纪念活动。纪念这块嵌在华盛顿纪念塔碑里的中文石碑,一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35】
后记: 资料显示,其实中国一共运来两块纪念石。 一块是上面的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 另一块是在福州的美国居民送的“ Americans Residing in Foo-Chow-Foo China 1857”【见附录2】
图9, 报纸影印 America in China, The New York Times , March 29, 1868
附录1 美国国家公园文档对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的记录【注解1】 附录2: 美国国家公园文档对中国福州的美国居民送石碑记录【注解1】
附录2: 美国国家公园文档对中国福州的美国居民送石碑记录【注解1】
注解
1. 一共193块不同的石碑建在华盛顿纪念碑的内墙(interior walls )。实际上是192块石碑,密西根捐赠的是⼀块铜。大部分捐赠从1849到1855。最后一块是在2000年放上去 的,因为Carthago捐献的石碑被放在电梯转换的底座,直到1951被发现.附录1和附录2 均来自Judith M. Jacob. The Washington Monument: A Technical History and Catalog of the Commemorative Stones (PDF). p.158 2005 National Park Service, U.S. Department of Interior. https://www.nps.gov/parkhistory/online_books/wamo/stones.pdf p181
2. 徐继畲,在英文文献中,名字译为 Xu Ji Yu (1998年克林顿北大演讲) 或Sen-Ki-Yu (1867年的美国议会文档),Hsu Chi-yu ( Fred W. Drake, China charts the world: Hsu Chi-yu and his geography of 1848 )。
3. 《传教先驱》是美国公理会所办的传教期刊,刊登与该会在世界各地传教事务相关的文章、消息、通信、报告、评论等为主。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29478789#
4. 《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旧译《澳门月报》,是西方传教士在清末中国创办的一分英文期刊,由美部会的传教士裨治文创办于1832年5月,主要发行地点是广州。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国丛报
5. 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1812-1884),是最早来华的美国新教传教士之一,也是美国早期汉学研究的先驱者,是美国第一位汉学教授。从1833年10月26日抵达广州,直到1876年返美,在华共43年。1856年后长期担任美国驻华使团秘书和翻译。
6. 玛高温(Daniel Jerome Magowan,1814-1893),美北浸礼会派遣来华的医疗传教士。
7. 西华德 (William H. Seward ,1801-1872)美国律师、地产經紀人、政治家,曾任美国国务卿、美国参议员和纽约州州长。
8. 蒲安臣(Anson Burlingame, 1820-1870)1861-1867年任美国驻华公使;1867-1870年任清政府办理各国中外交涉事务使臣。美国对华合作政策的代表人物。他是唯一一位既擔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擔任中国使节的美国人。1968年,7月28日,蒲安臣与西华德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对等条约《中美续增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
9. Gilbert Charles Stuart (1755-1828) 美国著名画家,尤其以画华盛顿的画像知名。
10. 丁韪良 (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1850~1860年在中国宁波传教。由于他熟谙汉语,善操方言,曾任美国公使列译员,参与起草《天津条约》。
11. Hon.Isaac Livermore(1797-1879),波士顿一个商人。
注释
1 Wu Yixiong , Xu Jiyu and His Works through the Westerners’ Eyes, Studies in Qing History, 2009, Issue 1, pp 21-35
2 “瀛寰志略.自序”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瀛寰志略/自序
3 Ibid.,
4 徐继畲,《瀛寰志略》近代文献丛刊,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序言
5 Ibid.,
6 王先明、付燕鸿, “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瀛寰志略》与近代民族观念的孕育” Academic Research, 2010, Issue 9, pp 84-91
7 徐继畲,“瀛寰志略.皇清一统舆地全图”https://zh.wikisource.org/wiki/瀛寰志略/皇清一统舆地全图
8 徐继畲,“瀛寰志略.皇清一统舆地全图”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版 pp6
9《左文正公全集· 书札》卷六
10 殷俊玲,《瀛寰志略》二题,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 (002), pp36
11 (日) 大古敏夫,《海国图志》与《瀛环志略》—中国近代的始刊启蒙地理书 [J] .求索1985, (5) pp. 58—61
12 “A new Chinese Geography”, The Missionary Herald, Vol. XLVI. July 1850, pp. 217-225
13 Fred W.Drake,China Charts the World Hsu Chi-yu and His Geography of 1848, Published by East Aisan Research Center, Harvard University, 1975
14 Wu Yixiong, Xu Jiyu and His Works through the Westerners’ Eyes, Studies in Qing History, 2009, Issue 1, pp. 21-35
15 Chris Elder, China’s Treaty Ports-Half Love and Half Hate, Hong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12-14
16 Han Yongfu, Xu Jiyu in Fujian, Historical Archives,1994, Issue 04, pp96-102
17 神光寺事件 https://baike.baidu.com/item/神光寺事件
18 Shi Gexin, Xu jiyu and Fuzhou Shengguang Temple Incident, Academic Journal of Jinyang 2009, Issue 2, pp.29-32
19 徐继畲,《瀛寰志略》近代文献丛刊,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第1版 序言
20 殷俊玲,《瀛寰志略》二题,Ibid.
21 周振鹤,日本《中国研究》1996年五月号,“正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纪念徐继畲诞辰二百周年”
22《康南海自编年谱》,《戊戌变法》(四),pp112
23 梁启超《三十自述》,《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
24 先驱者徐继畲, http://history.people.com.cn/GB/199250/240290/17316427.html
25《阎锡山.松龛先生全集》沈云龙主编 近代中国史料 丛刊续辑 (第 411册) [Z] .台北: 文海出版社, 民国六十六年 (1977年): 2, 1— 2.
26 维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大清国浙江宁波府镌赠美国华盛顿纪念塔碑
27 克林顿1998年北大演讲中文 http://view.news.qq.com/a/20091117/000001_1.htm
英文https://china.usc.edu/president-clintons-beijing-university-speech-1998
28 Mr. Williams to Mr. Seward letter, February 8, 1867. House Executive Documents, 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Affairs. Exec. Doc. #1, 4oth Cong., and sess. (1867-1868) Vol. I, No. i, Pt. i, pp453
29 Ibid., Mr. Seward to Mr. Burlingame, January 21, 1867. pp452
30 Ibid.,
31 Ibid., pp 454-455
32 Warren B. Walsh, “A Visit to the Tsungli Yamen”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Vol. 14, No. 4 (Dec., 1945), pp. 452-454 https://www.jstor.org/stable/3634685
33 Papers relating to Foreign Affairs, Accompanying the Annual Message of the President, to the 2nd session Fortieth Congress Part 1 pp515
34 黄安年“沉默的道钉: 建设北美铁路的华工”五洲出版社,2006-10,pp6
35 《雁过留声》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0-01 http://data.book.hexun.com/chapter-18111-2-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