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导读:
勤劳聪明的中国人可以胜任任何工作,可是为什么华人早期移民美国唯独在洗衣行业“一枝独秀”?对于十九世纪中期第一波前往美国的中国移民潮,洗衣业以自雇佣(self-employment)的方式成为华人通往美国社会的生存券。到了十九世纪70年代,华人经营的洗衣店已经开遍美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深入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洗衣工的形象也因此成为华人在美国社会的族群记号;见证了华裔在美国这个经济条件迥异的社会寻找自我位置,充满血泪的碰撞、融合的历史。
“把你们拥挤土地上的不幸的贱民,
穷困潦倒而渴望呼吸自由的芸芸众生,
连同那些无家可归四处漂泊的人们送来,
我高举明灯守候在这金色的大门!”
——埃玛.拉札勒斯 《新巨人》刻于自由女神像底座
“金子不是在加州的山里,而是在堆积如山的脏衣服里。”
——郑约翰《华人洗衣店》
华人洗衣店,来自havenlight.com
洗衣是一项什么样的职业?
洗衣如何成为一种旺盛的市场需求?几个世纪以来,洗衣、熨烫都在家里完成,被认为是女性的天职,无论这些女人扮演的是佣人、母亲还是妻子的角色。洗衣是一项对体力和时间消耗极大的工作。直到有了供水系统,家庭用水才实现了洗洗刷刷足不出户。水先要在火上烧开。衣服需要浸泡,用手反复揉搓才能去掉污渍,最后用手把水拧干,挂在绳子上在室外晾晒。这一枯燥的工作会耗费一整天时间,第二天又会再耗费一整天把衣服熨烫平整。
毫无疑问,洗衣不是什么好玩的事。在十九世纪细菌会导致疾病的观念深入人心,穿干净衣服和定期洗澡成为广受推崇的日常。着装整洁也成为更高社会地位的标志。洁净和虔诚一样亦成为美德。这些因素都促成了洗衣业的兴起。
在美国西部边境,能够洗衣的女性少之又少,需要洗的衣服、物件有时需要运到夏威夷去清洗,实在是时间和金钱上地极大浪费。在东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住宅区狭小的公寓里洗衣也成为一件令人头痛的事。这就让专门提供洗衣的业务应运而生。
洗衣业应该说是早期华人的理想职业。1849年加州兴起淘金热后,大批华人涌入美国。当金矿的工作日渐减少,1869年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铺设完成后,加州在十九世纪中期开始颁布一系列对华人移民歧视性的法律和税收条款,除此,华人还要面临白人劳工不断高涨的暴力浪潮。华人要想在这个政治和社会体制充满敌意的国家里生存下去实属不易。洗衣业对于白人没有吸引力,“在白人看来,华人洗衣工就是同肮脏的污水和难闻的气味打交道。”(1)然而对于语言不通的华人来说,这是一项投资小,一般只需要500美元的启动资金,就可以实现自己雇用自己的营生之道。
华人大量涉足的洗衣业是一项什么样的职业?
“洗衣是一项折磨人的职业,需要每天工作10-16小时。水在烧水壶里咕嘟沸腾,炉子上架着烧热的铁熨斗。洗衣工及其家人拿着八磅重的熨斗,在湿滑的地面上辛勤劳作。衣服需要在水里浸、刷、洗、搓、晾、晒、熨烫平整,整个过程都必须由手工来完成。完成这项工作还包括漂白可拆卸的衣领、袖子和胸衬,需要耐心、一丝不苟和一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只有高质量的服务才能让顾客满意。这是一项工作时间超长,收入却超低的职业。洗衣工一般每月收入25美元(修铁路的华工每天平均工资1-3美元),一周工作七天,全年无休。但他们却以拥有‘超强适应能力’的胃而自豪,可以一两天不吃东西。静脉曲张和小腿浮肿是他们的职业病。对于大部分的洗衣工,他们的日常就是工作、吃饭、睡觉;工作、吃饭、睡觉,如此回环往复。”(2)
所以,虽然洗衣是一项枯燥辛劳的工作,可是对于很多早期华人移民却是在这片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与中国迥异的土地上生存下去的唯一营生。
风雨岁月中的华人洗衣店和抗争
华人洗衣店http://countercultures.net/design/portfolio-item/the-hand-laundry-a-chinese-legacy-2/
纽约布鲁克宁的华人洗衣店 来自rmichelson.com
1851年 李娃(WAH LEE)在旧金山开了第一家洗衣店。这间洗衣店很小,铺面是租来的,招牌简单,只有“洗和熨”的字样。洗衣店开业几个星期,生意兴隆,供不应求,很快就扩张到20个洗衣工一天三班倒的工作量。
华人洗衣店的历史从19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在这风雨飘摇的一百年里,一间间洗衣店成为华人在美国社会谋求生存的立锥之地。
在这一百年里发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其中最为重要,跟美国华人命运休戚相关的应该是《排华法案》。1882年《排华法案》被国会两院批准生效,这项针对华人的法律是美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以种族为导向,旨在防止华人进入美国,让已经在美国的中国人永远无法取得合法身份成为美国公民的法律。这项法律持续了61年,直到1943年才被废除。 法案生效前后又穿插了许多针对华人的不平等条款、甚至暴力、屠杀事件。比如:
1817年10月24日发生在加州洛杉矶的大屠杀。500名白人和西裔暴徒闯入中国城,抢劫、焚烧、杀害了20名左右的中国人,有些华人的尸体有些被悬挂,手指被砍掉以抢夺死者的戒指。然而这些暴徒,却因为证据不足定罪被驳回。
1857年在美国最高法院有争议的“德雷德.斯科特判案”(Dred Scott Decision)的鼓动下,美国本土主义者阻止华人获得公民身份,并号召将他们驱逐出境。
1858年加州开始禁止华人和对华人实施歧视性税收的法案,这些法案直到1878才废除。
由于美国政府的态度和不作为,1885年9月2日怀俄明州石泉城的白人矿工和华人矿工之间爆发冲突,华人被认为抢夺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这场冲突造成28名华人被屠杀,有些人被肢解,有些人被活活烧死。但最后的结果是肇事者因为证据不足被释放,事件不了了之。
1870年代以来,旅居美国的华人就已经面临严重的歧视。以1868年的《蒲安臣条约》(Burlingame Treaty)为开端,经过1875年的《佩奇法》(Page Law),最终以1882年的《排华法案》达到高潮,这一系列法令严格限制华人移居美国。一旦被定位为各种名目的劳工,华人男子不得入境。华人女子大多被认为是妓女,被拒之门外。
1886年2月6日-9日,西雅图发生的排华事件,300名华人从中国城被强迫搬离,他们被驱赶上船,自己买船票,而种族歧视者在岸上对他们说ADIOS,再见!
以自雇佣形式的华人洗衣店也遭到诟病,因为大多在美国从事洗衣业的华人都是男性,他们以低收入、高强度的劳动著称,被认为抢夺了白人女性的饭碗,让一些白人妇女不得不去卖淫。
而当非华人开始觊觎洗衣业的业务时,华人洗衣店亦成为当地政府迫害打击的目标。
“1880年,旧金山320家洗衣店95%在木质建筑中经营。1880年5月26日和7月28日,立法者分别通过第1569号和1587号条例规定,要求在木质建筑中经营洗衣业的业主必须获得许可证。拒不服从者将被罚款1000美元,或者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监禁,或者两项并罚。当地洗衣店三分之二都是华人在经营,但是没有一家获得了授权。而非华人的申请者中,只有一家没有获得许可证。”
为了反抗这一歧视性法规,在当地经营了22年洗衣店的华人益和联合150家同样遭遇的华人洗衣店主决定无视条例,照常经营,结果全部被捕。因为益和经营的洗衣店通过了消防部门、公共卫生部门检查,“具备经营洗衣店的一切条件”。但是,市政当局却拒绝发给他经营许可证。于是益和将逮捕他的警长霍金斯告上法庭,要求加州最高法院下达人身保护令,获得自由,并纠正市政当局的错误做法。益和指控条例违反了加州宪法、美国联邦宪法和1880年中美条约。但是,加州最高法院拒绝了这些指控。与此同时,另一位洗衣店主和利也向加州地区美国联邦巡回法院提起相同的诉讼。最后这个案子一直打到美国联邦最高法院。
在南北战争胜利之后,美国通过了三条宪法修正案,其中1868年生效的第14修正案被称为“平等保护条款”,该条款规定各州“在其范围内,不得拒绝给予任何以法律的平等保护”。这一修正案的初衷是为了保护获得自由的黑人免于歧视,但是益和为捍卫自己洗衣店的官司,却扩开了修正案的狭隘解释。宪法第14修正案的平等保护适用于美国公民,同样也适用于非美国公民。当局制定的“洗衣店条款”看似中立,在执行中却是专门针对一个特定的人群(华人),实际上否定了对华人的平等的法律保护。最终益和、和利通过法律的武器在洗衣店的保卫战去取得了胜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民权运动中,这场洗衣店的官司成为二十世纪中期美国平等保护法律的一个重要基石,并成为讨论宪法平等保护条款的经典案例。
在1929年以后的大萧条时期,洗衣工反而成了炙手的职业,华人再次成为白人工会仇恨的靶子。全美华人都遭遇种族歧视的不平等对待,但是作为个体却鲜有能力、时间和资源去做有效的抗争。二十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之前纽约城约有3550家华裔洗衣店。1933年纽约城市委员会颁布一条法律规定只有美国公民可以获得洗衣店的所有权,而联邦法律中止了所有华人移民的入籍程序。在纽约的上千名洗衣工集结起来成立了华人人力洗衣工联盟,华人洗衣工齐聚纽约反抗种族主义。华人手工洗衣联盟(Chinese Hand Laundry Alliance)反对白人洗衣业主倡议设立洗衣行业门槛,要求公民身份和对华人运营的洗衣店收取高额执照费的议案,成功反抗了针对华人的不平等立法,使上千华人洗衣工的生计得以维持。
种族主义者眼中被丑化的华人洗衣工
华人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 of Chinese in America )是美国社会对第一代中国移民的刻画,经常以脸谱化的群体特征出现在主流媒体、文学、网络、影视和音乐作品中。在20世纪新旧交替的时段里,4个在美国的华人移民男性中就1位从事洗衣业;曾几何时,旧金山89%的洗衣工都是华人。华人洗衣工的形象在美国社会深入人心,影响至今,是美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带有种族色彩、负面的刻板印象导致的破坏力也是巨大的,一个族群想要在美国社会匡正旧形象,建立新形象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十九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广告卡是流行的推销产品的方式。华人洗衣工的形象作为符号出现在一切跟清洁剂、甩干机、肥皂相关的产品宣传上。当然,很多对华人洗衣工的形象刻画都带有很浓的种族主义色彩。种族歧视者经常将华人洗衣工脸谱化成系着辫子、斜眼、无能、娘娘腔、性饥渴、对白人女性造成威胁的形象。一些漫画讥讽中国人的语言、衣着。潜在的竞争者通过不实地描述丑化华人形象,对于华人在美国社会刻板印象的起了关键作用。一些欧洲移民美国的劳工、工会老板和政客故意散播恶意的流言,加剧了对华人的种族仇恨。
被脸谱化的华人洗衣工形象https://chineselaundry.wordpress.com/page/10/
华人洗衣工不光遭到不平等的法律、身体上的暴力侵害,有时甚至是小孩也对他们进行恶作剧,将泥巴扔在已经洗好晾晒在外面的衣服上。
下面这幅漫画被命名为《华人洗衣工反击的幻想?》时事评论者有时会同情华人的遭遇,比如下面FREDERIC OPPER的漫画。虽然在这幅漫画中华人洗衣工的行动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甜蜜的反击”,水盆可以换成炒菜锅,但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只是一种幻想。
反击的幻想https://chineselaundry.wordpress.com/page/10/
早先加之在华人身上的种族歧视是公开的,有时甚至会发生侵害人身、损毁财产的暴力事件。虽然洗衣业并不是华人向往的职业,但是迫于生计却大规模的投身其中,种族主义者以此将标签贴在所有的华人身上进行丑化。下面这幅漫画是一则种族色彩浓郁的洗衣机广告,表明应该将华人(人力洗衣工)踢回家,将洗衣的工作由洗衣机来替代。
甘拜下风 https://chineselaundry.wordpress.com/page/10/
二战后,因为战争中的盟友关系以及对《排华法案的废除,》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然而某些种族主义的箭头依然没有放过华人。在一则HOOVER洗衣机的广告中,一群洗衣专家(华人洗衣工)正围着洗衣机仔细揣摩。广告用讥讽的画风告诉消费者在洗衣机与华人洗衣工的对决中,华人洗衣工是一群跟不上潮流、过时的象征。
甚至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还有一则厚颜无耻的新闻戏称北京要将洗衣纳入奥运比赛,暗示北京奥运会将是一场不公平的体坛竞技比赛。
报道图片来自https://chineselaundry.wordpress.com/page/10/
根据美国2017年联邦人口调查局发布的最新亚太裔数据统计,华裔家庭收入中位约76000多美元继续领先其他族裔,亚裔也是全美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族裔。然而一个族裔在美国的地位,是由其媒体控制权,精英对社会的影响力决定的。显而易见,华裔这方面是最弱的。在民主国家,谁能控制媒体,话语权、利用媒体引导别人的意见、控制社会舆论,谁能利用别人的票来支持对自己有利的政策和候选人才是真正在美国有地位的群体,而不单是群体收入水平。今日华人在美国社会的面貌如何呢?是否已经甩掉了洗衣工的刻板印象?推出了可以代表华裔独立见解的政治领袖?华裔明星、运动精英来塑造华裔在美国社会的新形象?
洗衣店中的人生
对华人洗衣工生涯做个体的深度了解比将这个群体概念化更有意义。虽然每人的个体遭遇各不相同,在移民的过程中又基本会经历许多类似的遭遇。洗衣店里的人生无疑折射出许多早期华人移民别无选择的集体记忆,在那间小小的,不得不终日工作的洗衣店里,他们忍受着与大洋彼岸家庭的分离之苦,不得不在一个充满种族歧视的环境中艰难求生。
得力于后世子孙的细心整理,我们在网络资料中找到一个叫做余作梁(YEE JOCK LEONG)的洗衣工的故事。余1884年生于旧金山,他的父亲很小就把他带回了中国。十九岁的时候,余返回了美国,两年后再次返回中国结婚。1908年,余将妻儿留在中国,独自返美。1914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IRWIN开张了自己的人力洗衣店,1915年与一个华人和墨西哥人后裔结婚。夫妇俩随后搬往俄亥俄州的DAYTON,在那里经营洗衣店,但是由于处在大萧条时期,只能惨淡维持生计。余将妻子留在DAYTON继续经营洗衣店,自己前往芝加哥,但是历经数年都没有找到工作。余最后还是返回了DAYTON从事洗衣业直到1936年死于结核病,享年52岁。在保留的资料中有大量与中国的通信。
洗衣工余作梁https://chineselaundry.wordpress.com/tag/yee-jock-leong/
余的人生轨迹是很多早期移民的缩写,他们是遭受磨难那一代华人。从他往来穿梭于太平洋的经历反应了他们的一种新身份:旅居者。虽然在历史上华人从来不认为自己在经济和技术上低人一等,然而移民美国就默认了华人工人阶级的身份。他们必须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寻找自己的归属,接受一种短暂的生活模式。虽然在美国出生,但是,外部世界的敌对情绪,让他不得不通过通信来与“家乡”发生联系,中国情结仍然是他这一代华人在这个不友善的世界的精神支柱。余在中国有一段婚姻,在美国又有了另一段婚姻。由于《排华法案》的历史背景,余与中国妻子的离别在当时的华人群体中司空见惯。即使像宋氏姐妹这样的名门要进入美国也要几经审查。这也是许多移居美国的青壮年男子会把从美国赚到的钱源源不断的寄回中国的原因。
在余的遗物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三本地址簿,上面记录了超过100个人的姓名和地址。上面包含了很多住在俄亥俄的中国人,商业伙伴、供货商、纽扣卖家、水管工等等。虽然不知道他们的亲疏关系,但是可以看出来,尽管余并没有生活在当地的中国社区,但是他依然可以建立广泛的人际信息。
余的地址簿http://fuzzo.com/genealogy/YeeJockLeong/addressbook2/YeeJockLeongBook2D.htm
面对这位先人泛黄的照片和在时间、历史中斑驳的各类文档、书信和记录,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到《华人洗衣店》的作者郑约翰在书中的立场:尽管饱受非人道的对待,华人洗衣工并没有怨天尤人、自卑自贱,在美国社会,他们不是受害者,而是一群了不起的生存者。
美国除了有种族主义者也有很多保持了正义眼光的白人。在神奇的网络里,笔者又找到另一个关于白人孩子和中国洗衣店孩子故事。作者大卫.费德勒讲诉了自己8岁受邀进入街角洗衣店参加华人家庭聚餐的经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仍对那晚奇妙的经历意犹未尽。这是他完整的日志的网址: https://davidfarside.wordpress.com/tag/chinese-laundry/
在文章他写道:“离我住家不远的同一条街开着一家华人洗衣店。在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嘲笑他们糟糕的英语,他们的穿着打扮,他们的饮食习惯,一大家子拥挤在血汗工作间的里屋。
但是当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袭来,几乎所有的人都失去了工作,只有华人洗衣店一枝独秀地生存下来。每个早晨,无论刮风下雨,一个中国男人推着巨大的铁篮子推车到市中心收取商业机构、政府部门、餐馆的脏衣、脏布。黄昏的时候,他又推着同一辆推车把洁净、熨烫、折叠好的餐巾、桌布、工作制服送到各个地方,收取相应的费用。周而复始、日复一日。政客们也喜欢华人洗衣店送上门的洗涤一新、熨烫整齐的衬衫、西裤,这是他们最满意的服务。”
八岁的美国男孩大卫.法赛德邀请华人家的女孩美意参加生日聚会。美意是唯一没有带礼物的小孩,大卫想,大概是因为她家很穷的原因。但是在聚会快结束的时候,美意给大卫一张便签,上面写着邀请他今晚到她家共进晚餐。大卫的母亲担心让儿子去不安全,大卫还是坚持要去。在洗衣店,大卫受到友好的接待,他穿过“挂满衣服的晾衣绳迷宫,铁熨斗、洗衣板来到了商店的后面。”
在后院,他看见一栋铁皮屋,就好像一座旧汽车修理厂。在走进铁皮屋的一霎那他发现“全家人安坐在地上,围着一面圆形的柚木餐桌转盘,桌上放满了食物。他们一起用中文给大卫唱起了生日快乐歌。大卫坐在嘉宾的位置,除非米饭,他不知道其他食物的名字。”但是65年后,大卫依然对那一晚精致的食物味道恋恋不忘。
晚餐结束后,大卫加入到这家人的文化娱乐活动中,虽然这些活动对他来说很陌生,可是他却被深深地吸引了。回到家,大卫对自己的父亲说,他从此再也不会奇怪为什么中国人可以赚那么多钱,取得很高的教育、技能,并且为人友善。他的父亲听了一会儿说,“大卫,事情的真相有时并不是表面看起来的样子,我希望你永远记住你今晚从中国洗衣店学到的东西。”中国洗衣店之旅是大卫收到的最珍贵的生物礼物。
大卫最后在自己的日志中写道:“我用了十年时间来消化那个寒冷的十一月夜晚华人洗衣店的经历。从中我领悟到敬业、崇尚家庭和对待财富的低调。我学会不要去轻易通过一个人的衣着、肤色或者口音去评判别人,毕竟他们正在卖力的用对于他们来说陌生的语言来跟我们交流。”
1920年加州家庭式洗衣店 chineseancestor.org
从街角的洗衣店融入社会主流
“只要有一个人在长时间勤劳地洗脏衣服和烧开水,一家洗衣店就会具有无可置疑的商业前景。这一使人筋疲力尽的工作同时也将男人束缚在家里,几乎没有精力去赌博、玩那些唐人街普遍存在的骰子、法罗纸牌和扇子游戏。这一工作能够带来滚滚财源,一个洗衣工所赚的钱足够买一家价值55000美元的旅馆。”(注释3)
在十九世纪早期华人洗衣店对中国人的在美国社会的生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1890年到1900年间,华人洗衣店的数量在各大城市达到巅峰,而与此同时中餐馆也为华人自主创业开了一种新的可能性。1896年美国全国性新闻报道了中国督抚盛赞纽约的“CHOP SUEY(杂碎,大合菜)”,引起了很多非华人中的中餐热。但是中餐馆一直到1920年到1930年以后才逐步取代了华人洗衣店的地位。比如达拉斯的华人 1875-1940 从洗衣业转向中餐馆。另外,华人人力洗衣店正面临白人业主的蒸汽洗衣店的竞争。
一百年前,华人洗衣店无处不在,几乎遍及美国和加拿大的所有大小城市。现如今,洗衣机、烘干机已进入千家万户,没有洗衣机的人也可以去投币式自助洗衣店完成这项工作,只是自助洗衣店不提供熨烫服务。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洗衣业逐步消亡,中国移民转向了诸如餐馆等新的行业。然而通过父辈洗衣赚来的钱供养出来的华人下一代却没有再走父辈的老路,他们大多受过大学教育,得以进入以前对华人加以限制的各种职业领域,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职业。
在洗衣工和洗衣工后代中堪称传奇的温应星和他的曾孙柯立人。温应星是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的首位华裔毕业生,在中华乱世中曾官拜陆军将军,后来移民美国,从开洗衣店白手起家。2017年,21岁的柯立人亦成为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仿佛完成了家族的百年轮回。
柯立人在曾外祖父墓前 chinaqw.com
从华人洗衣店还走出了第一名华裔好莱坞明星——黄柳霜(Anna May Wong)。她是第三代移民,有着漫长丰富的职业生涯。她的演艺事业跨越了默片、有声片、电视剧、舞台剧和广播剧,和李小龙、成龙一起在好莱坞星光大道占有一席之地。
黄柳霜 blog.sina.com.cn 和m.lifeweek.com
当华人来到美洲大陆,他们吃苦耐劳,被视为优秀的劳动力——开金矿、修铁路、开发加利福利亚的农场、涉足一切其他族裔不屑的行业,比如此文讲到的洗衣业。应该说在美国的强国之路上,华人挥洒了辛勤汗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虽然如今所有的华人洗衣店都已成为历史,2016年10月底,美国历史最悠秀的华人洗衣店Ching Lee也终于在经营了140年后关门歇业,华人在美国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但是如果没有那段充满血汗,夹缝里求生存的洗衣店岁月洗礼,如果没有早期华人移民从父辈母辈身上传承的自我牺牲、勇气、技能和坚韧的精神及价值观,华人在今日的美国社会取得如此成就也将无从企及。当年的一些留学生都会被问道:“你的爸爸是洗衣裳的吗?”为了回击种族主义者的轻视,闻一多特地作了《洗衣歌》4,诗歌中说“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生”,华人在美国社会是否可以在小小的洗衣店上建起更宏伟的大厦,其道路还很长远。
注释:
1.2张纯如,《美国的华人:一部叙述史》。
3.郝吉思,《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4.文天祥《洗衣歌》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4%97%E8%A1%A3%E6%AD%8C/2890831
5、文中所有图片皆来自网络。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华人的六大罪名,政客的囊中选票
2023-12-11 01:53
-
世界上最早的北极探险华人:林通盛和阿山
2023-11-21 02:41
-
纽约监狱的变迁与华人维权运动
2023-09-24 23:48
-
华人东移系列三:宾州刀具厂的300名华工
2023-04-23 23:24
网友点评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