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维多利亚省一间小学决定废除外在奖励制度,像是颁发奖状、奖牌或奖章,此一措施受到师生热烈欢迎。
位于墨尔本西部100公里处巴拉瑞特附近的圣詹姆斯教区学校,经过试办后发现,取消奖励制度,学童在学习上大有进步。
共同校长之一法赫(Peter Fahey)表示,校方在15年前开始逐步推行这项改革,鼓励学生重视学习本身的真谛,而非专注于获得奖励。「当时,我们看到很多孩子感到极度焦虑和压力,我们意识到,他们其实渴望团体生活」。
经过多年努力,校内氛围终于改变。
该校最近举行年度运动会,学生们与自己开学时的纪录竞争,争取个人最佳表现,而非与他人比较。法赫表示,「这消除庞大负担,像是一种解脱,整个压力顿时消逝,这绝对是个美好经历」。
心理福祉倡导者兼作家海伦.史奇特(Helen Street)鼓励学校放弃奖励机制超过十年。她表示,「若我们贿赂孩子,使他们表现出特定行为,他们或许会表现出短暂乖顺,但这并非出自于他们内心」。
史奇特说,奖励的诱惑分散孩童在课业、社交和情感面上的注意力,「没有来自内在的动力,就失去参与、兴趣以及与生活联系的可能性」。
并非所有人都同意这项作法。西澳大学教育政策资深讲师萨维奇(Glenn Savage)表示,在理想世界中,老师或许不需要给予学生奖励或礼物,但在课堂上却是另一回事。
萨维奇说,很难订出一体适用方法,因为任何一间教室内,年轻人对不同方法都会有不同反应。「有些人会对无奖励环境感到如鱼得水,另外一些人则是倾向有奖励的环境」。
萨维奇说,奖励机制在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孩童需要尽早为此做准备,「从学校中剔除奖励机制,在课堂上建立不切实际的规范,保护年轻人免受现实世界影响」。但踏出校园后,很快会发现社会竞争激烈,并充斥奖励、奖品、补助和其他有限的象征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