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

有些所谓的素质教育, 其实是逼孩子装“贵族”

来源:未知 阅读: 2018-12-28 19:10 我要评论

中国学生刷分数,美国学生刷经历,都一样
为说话方便,我们虚构两个学生——
中国清华大学的小明,来自中国某个边远地区,身体不够健壮,社会经验有限,不善言谈,几乎除了成绩好一无所长;美国耶鲁大学的Joe, 父亲是公司CEO,母亲在家做全职主妇,父母二人均是耶鲁毕业生,Joe上耶鲁只不过是遵循了家族传统。

Joe从小精通游泳、网球和冰球,与同学组过乐队,作为高中学生会副主席的oe,组织能力很强,且富于爱心,经常去社区医院帮助残疾人做康复运动。

中美大学教育的确非常不同。可如果你据此就认为相对小明苦兮兮的应试教育,Joe正经历的素质教育就非常快乐,或者认为Joe是比小明更优秀的人才,那你就完全错了。事实上,Joe和小明是非常相似的一类人。

Joe为什么要参加那么多课外活动?因为这些活动是美国学生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考试分数一样重要。

跟小明刷学分绩点一样,Joe刷课外活动的经验值也只不过是完成各种考核指标而已,他对这些事情并没有真正的热情。比一心只想着考试的小明更苦的是,Joe还必须顾及自己在师生中的日常形象。他用只读开头、结尾和书评的方式,假装读过很多本书。至于能从一本书中真正学到什么,Joe可能根本没时间在乎。
如果说小明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其实Joe也是。




Joe和小明的内心都非常脆弱。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名校,他们从小就是取悦老师家长的高手。别人对他们有什么期待,他们就做什么,而且一定能做好。层层过关的选拔制度确保了这些学生都是习惯性的成功者。
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

什么时候考托福、哪个老师的课不容易拿分、考研找工作的各种手续、就连办出国打预防针总共会被扎几次,BBS上都有详细的“攻略”。小明对这些进身之道门儿清。

小明的师兄梁植,在清华拿了三个学位,却苦没找到“毕业后该去干什么工作”的攻略,习惯性地在一个电视访谈节目向评委——清华师兄高晓松请教,结果遭到了高晓松的怒斥。

高晓松说:“你不去问自己能为改变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却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刚入学时,Joe们被告知耶鲁是个特别讲究多样性的大学,他们这些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种族、身怀多项技能的青年才俊,将来的发展有无限可能性。

那么,这些拥有得天独厚学习条件的精英学生,是否会有很多人去研究古生物学,很多人致力于机器人技术,很多人苦学政治一心救国,很多人毕业后去了乌干达扶贫呢?当然不是。学生们慢慢发现真正值得选择的职业只有两个:金融和咨询。




有统计发现,2014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

金融和咨询,这两种职业的共同点是工资很高,写在简历里很好看,而且不管你之前学的是什么专业都可以去做。事实上这些公司也不在乎你学了什么,他们只要求你出身名校、聪明能干。

别人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反应。不敢冒险,互相模仿。一群一群的都往同样的方向走。这不就是绵羊吗?

常春藤的本质:逼着孩子装贵族

中国学生也许不擅长当超级英雄,当个绵羊还是非常擅长的。

你只要使用“虎妈”式的训练法,甭管钢琴还是大提琴,你要什么经验值,我就给你什么经验值,不就行了吗?如果说中国教育的特点是分数至上,现在美国教育不也是讲“履历至上”吗?

既是如此,美国名校难道不应该迅速被华人学生占领吗?事实却并非如此。

曾有报道,“华裔学生Michael Wang,2230分的SAT成绩(超过99%的考生),4.67的GPA,全班第二,13门AP课程,参加过国家英语演讲与辩论比赛、数学竞赛,会弹钢琴,在2008年奥巴马总统就职典礼上参加合唱团的合唱”,却在申请7所常青藤大学和斯坦福大学时,被除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外的所有学校拒绝。

这又是什么道理?华人,乃至整个亚裔群体,哪怕是成绩再好,文体项目再多,你要求的我都会,还是经常被常青藤大学挡在门外——很多人认为这是针对亚裔的种族歧视,其实,他们根本没明白常春藤大学的本质。

常青藤,本就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19世纪末,新教徒新贵涌现,需要一些精英大学,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这些大学刚开始成立时,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

虽然精英们慢慢意识到,一昧把可能会成为新贵族的社会力量排除在外,对统治阶层是不利的,率先取消了希腊语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但很快又因为犹太学生比例的猛增,赶紧修改了录取标准——增加了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和“领导力”等要求,这才有了后来常青藤这个“体育”联盟。

到今天,常春藤录取新生,是既重视考试成绩,也要求体育等素质。但这些所谓“素质教育”的本质,已经不是为了真正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并非所有“素质”都有助于你被名校录取,你需要的是有贵族气质的、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

这就是为什么你不应该练吉他而应该练大提琴,不应该练武术而应该练击剑;你需要在面试时表现出良好教养,最好持有名人的推荐信;你光参加过学生社团还不够,你必须曾经是某个社团的领袖;你参加社区服务决不能像北京奥运志愿者那样一副三生有幸的表情,而应该使用亲切屈尊的姿态。

一句话,这些事儿普通人家的孩子很难做到。如果你不是贵族,所有这些素质教育的要求,都是逼着你假装贵族。

作者万维钢,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著有《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所谓“内卷”最形象的例子,其实就是高考的衡水模式

    所谓“内卷”最形象的例子,其实就是高考的衡水模式

    2020-10-29 02:01

  • 美国教育真相:没有“快乐教育”,也没有“素质教育” 

    美国教育真相:没有“快乐教育”,也没有“素质教育” 

    2019-07-31 19:21

  • 培养孩子受挫折能力有讲究

    培养孩子受挫折能力有讲究

    2018-01-19 14:45

  • 所谓标签

    所谓标签

    2017-07-20 20:2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