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温雄飞《 南洋华侨通史》作者,一代中文报纸编辑的精彩人生

来源:未知 阅读: 2022-12-03 05:32 我要评论





作者:婕妮 (Jenny Zheng)      编辑:唐孝先(William Tang), 苏欣(Xin Su)

引言

温雄飞(1885年-1974年)本名温熊辉,字定甫,笔名雄飞,祖籍广东省台山县,生于美国旧金山。他跨越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历史阶段,是一位海外早期华文报业的报人、历史学家、辛亥时期的政治人物。

推翻满清帝制已过百年,共和长矣。然而,一路走来,困顿发展,迂回曲折,浮躁纷繁,对于共和初心,清清白白的展现又有多少;有多少热血少年已苍凉,屹立之民族情结,少为今人所体会。大时代下的人物,或归隐或遗恨,但终不应该湮灭在时光中。讲述一代华文报人所经历的精彩人生。

温雄飞主要经历:

1885年  出生于美国旧金山
1893-1895年 旧金山私塾读中文
1896-1898年 旧金山 上午英文远东华童学校、 下午侨商公立中文大清书院学习
1899-1902年 旧金山 《文兴日报》当排字工
1906-1907年 温雄飞出任《大同日报》社翻译兼助理编辑。
1909年 温雄飞、李是男等几名旅美台山籍华侨青年成立“少年学社”,出版了油印刊物《美洲少年》周刊,同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年末,温雄飞赴美国檀香山担任《自由新报》总编辑,介绍民主革命,筹款支援革命。
1910年 温雄飞接替卢信任檀香山同盟会支部的负责人。
1912年 温雄飞回归中国,历任总统府秘书,广东临时议会代议表、兼《中国日报》总编辑等职务。
1913-1914年 当选北京参议院议员
1914-1915年 在煤油矿工作
1916-1917年 国会恢复 任国会议员
1917-1920年 任农商部秘书
1921-1922年 创办《民报》
1923-1924年 往来香港、广州、北海间为孙中山、林俊廷做联络工作
1925年  闲居北京
1926年-1928年   温雄飞在新加坡莱佛士图书馆搜集南洋华侨资料。
1928年-1932年   上海暨南大学任教,讲授南洋史、中国南洋交通史。
1929年 由上海东方印书馆出版温雄飞的代表作《南洋华侨通史》,这是中国有关华侨史研究的早期名著之一。
1932年-1933年,任北京天主教辅仁大学史学系教授,讲授中西方交通史、南洋史、明清史等课,并继续研究华侨史。后赴任立法院编修。
1933—1937年  南京立法院 编译处
1938—1939年  携家眷回到广西藤县
1939—1940年 重庆立法院 编译处
1940—1941年  广西藤县养病
1942年3月28日-1946年  任重庆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6—1949年  上海复旦大学任历史系教授
1950—1954年  广西梧州宁远中学
1954—1963年  广西梧州女中(退职养病)
1963—1974年  广西文史馆馆员
1974年2月22日2时 于广西南宁第一医院与世长辞
(由温雄飞之子温晋先生提供)

幼年艰辛,一家忠义

1885年,温雄飞出生于美国旧金山第一代华人之家,定居于旧金山唐人街上。第一代淘金有所斩获的华人大多居于此,街上林林总总的各种商家店铺,大到酒楼餐厅,小到地摊洗衣房。温家住在唐人街一栋五层大楼中的白鸽笼里,房间极小,一层楼里就有几十家,厨房厕所都是一层合用,住的都是粗工,其中青年人都是各个堂口的打手、枪手。温母最终下决心搬出了白鸽笼,迁出唐人街。家中靠他们兄妹八人打零工帮衬,才能勉强支付更贵的房租。

温雄飞的童年在旧金山远东学校及侨商公立大清书院念中英文,与黄伯耀是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一起街头巷尾抛砂掷石,一起读私塾。小学毕业后,温雄飞因家贫而半工半读。早上,在报社当排字工人;晚上,到公立中学念夜校。黄伯耀则在丧父之后不久就管理父亲留下的永生寿板店,并加入了致公堂。中学后,他们各自开始了自己的生活, 二人依旧是要好的朋友,也为之后大时代中两人的革命友谊打下了坚固的基础。温雄飞在夜间担任《大同日报》社翻译兼助理编辑职务。1905年二人双双成为了同源会书记,分别负责中文与西文。




图一:温家全家福。图源:温晋先生提供

少年学杜,心向革命

同源会的会员都 是少年人,彼此间交流的话题也十分丰富,之间喜谈时尚,谈英文翻译,但温雄飞和黄伯耀之间谈论最多的是未曾见过的,祖籍国的消息与时政。

1905年温雄飞与黄伯耀等在旧金山参加了1895年新宁组织成立的同源会,任中文秘书。开始议论时政,倾向革命。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的消息传遍了北美的华侨圈,不久,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号也在《大同日报》代售了。一时间,孙中山独到的见解在《民报》上广泛传播。一直到1906年旧金山大埠唐人街大火之后,都没有碰到一个同盟会的专人来美工作,或是华侨中有加入同盟会的。

1907年,温雄飞需要帮朋友的公司做宣传,他搬回了唐人街。不久便结识了黄芸苏和黄超五。就在这一年,同源会又来了两个由香港来的会员,一个是李旺,另一个是李棠。他本不是同源会的会员,经黄伯耀介绍加入。李棠是于和隆靴店的少东家,七、八岁时其父将他送回中国读书。因为他们都是从香港来的,温雄飞与他们的交流日渐多起来,经常听他们讲国内的革命,各种论调。几个年青人在一起愈加熟络,隔三差五不是在靴店,就是的夜宵店一起随意漫谈。与此同时,李棠也从温雄飞在《大同日报》上发表的言论上证明,他不是保皇党成员。于是,李棠便向黄伯耀、温雄飞透露了自己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会员的身份。同盟会,是清朝末年由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多个团体集合纳入的革命组织。发动了成功推翻清朝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辛亥革命。

由于李棠并没有被授权招收会员,所以向香港机关进行了报告,希望邀请他们加入同盟会。在经过香港同意后,1909年春天,香港同盟会署名李云海的回函给李棠(是男),同意黄伯耀、温雄飞二人入会,并可在旧金山大埠开设支部。入盟手续完成、盟书签毕,三个人,异常兴奋,但在当时,这些还都是秘密,不能公开。在温雄飞的提议下,为了大家可以公开自由的交流,又不透露旧金山大埠同盟会支部,对外暂称“少年学社”,一则,免支保皇党的监视、中伤;二则,可以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青年人加强交往,同时还可以暗中招募会员。提议一出,便得到了李棠、黄伯耀二人的赞成。“少年学社 ”就此诞生,地址就选在了黄伯耀的永生寿板店。之后,黄伯耀又介绍李旺加入了同盟会,入会仪式在永生寿板店内完成。2日后,革命的火种,就在这些年青人的传播下遍及美国全境。








图二:少年学社最初的三人:温雄飞、李是男、黄 伯耀。图源:温家全家福、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台山信息港

离旧金山,赴檀香山

自从旧金山同盟会支部有了第四个会员开始,大家便开始商量如何对国内革命进行宣传,通过近十天的讨论,一致同意创办一张如《大同日报》那种类型的报纸。经过了已有资源的筹划,对已有的中文报刊主旨与内容的分析,最终决定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借用印刷厂的设备,做一个周刊。

大家以温雄飞的提议,周刊效仿法国《世界》的类型 ,体裁以评论文章,谐文小品、新闻纪事各占三分之一而成。黄伯耀为周刊起刊名《美洲少年》,李棠亲笔写了刊名,温雄飞任主编,李是男、伯耀出任编辑。与《大同日报》搭印,得到了其经理的最大支持。而后,将编辑处与发行处设在了广东银行大楼二楼前排一个大房间里,交通方便。起初的经费都是由李棠、黄伯耀筹得。1909年7月4日《美洲少年》在美国旧金山正式出版,至年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方面:吸引了黄芸苏、黄超五,进而又有张霭蕴、赵煜等一批思想革命的青年。同时,也得到了美国其它地区的中文报纸的关注,也得到了暹罗(泰国)、新加坡、缅甸等各处同盟会机关报的支持,交换报刊,共享时讯。




图三:巴黎《新世界》刊物第二期。图源:National Library of  Scotland

随着《美洲少年》的影响日渐广泛,美东各处、芝加哥及邻埠都有订阅。檀香山的《自由新报》卢信来函请求派一位编辑支援他们的工作,同时《启智报》也希望温雄飞去主持,每月50美元,路费安家款项都已汇到。这个时期的温雄飞生活也是拮据,本希望去檀香山同盟会的《自由新报》担任总编辑,却因路费不足,不能启程。恰巧他得到《启智报》的邀请,虽然《启智报》倾向保皇立宪,但能出路费川资也是为温雄飞提供了便利。

经过与大家的商议,温雄飞决心离开旧金山。1909年秋,接受同盟会檀香山支部负责人卢信的邀请前往。这一个重要的决定,也预示着他人生的转折,以及接下来的故事。

孙中山于1910年1月、2月间由美国东部到旧金山。启程前就先以信函通知了《美洲少年》,李是男与黄伯耀 接函后,立即安排,两人亲往车站迎接,并按孙先生不声张的要求,将孙中山先生安排在了温雄飞家,由于温母对同盟会很有好感 ,因此,李是男要求温雄飞的三个妹妹加入同盟会。正是因为这样,才放心将孙先生的生活起居由温家温母与三姐妹共同照顾,端茶送水的任务都是由温雄飞的小妹温徵德来负责。1






图四:童年的温徵德、老年温徵德。图源:童年照片由温晋先生提供、 老年照片由李兆良先生提供

孙中山在旧金山期间劝说李是男和黄伯耀借助《美洲少年》良好的势头,改版为日报,并且公开少年学社为同盟会旧金山支部,充分发挥青年人的作用。于是黄伯耀 决定变更报社工作时间,改《美洲少年》为《少年中国晨报》。

1910年8月19日,《少年中国晨报》正式问世,推举黄伯耀为总经理兼营业部经理,李梓青为司库,黄超五为总编辑,李是男为副刊及新闻编辑,黄芸苏、崔通约、伍平一、张蔼蕴为主笔。鉴于三藩市(即旧金山)原有华文日报3家,皆每日午间出版,因此,《少年中国晨报》决定以晨报姿态出现,每日清晨6时即出版。 








图五:《少年中国》晨报及报社(Clay streer No.881)企李街881号7。图源:私人收藏



图六:《少年中国晨报》开幕 。图源:私人收藏

孙中山在旧金山的六、七个月的时间里,同盟会已经由秘密的活动转为了公开活动,并与致公堂展开共同筹饷,且彼此没有间言。此后,孙先生由旧金山前往檀香山。




图七:1906年震后重建的致公总党/中华革命军筹饷局/《大同日报》社 。图源:San Francisco Histry Cnter,SanFrancisco Pubilc Library



图八:中华民国金币券。

此时的温雄飞结束了《启智报》的工作已经半年余了,《自由新报》也在他的努力下办的有声有色。《自由新报》是当时檀香山发行数量最大的一家隔日出版的中文报纸,是同盟会支部办的报纸,同时还办有《大声报》,是两份报纸一个编辑部,相互呼应。同盟会办报社有自己的印刷设备,所以印刷出版起来,也是十分的方便,在温雄飞初到时,卢信为总编,孙科为英文翻译。三个人同在报社的宿舍居住 ,由此温雄飞与孙科结下了不结之缘,这段缘分持续到后来国民党立法院。在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下,《自由新报》内容越来越丰富。1910年秋到寒假,温雄飞应邀在檀香山“中太平洋学院”(Mid-Pacifie Clnotute)教授中国华侨学生一个学期的中文。

当孙中山1910年6、7月间到达檀香山时,虽然孙先生在温家住了大半年,却因温雄飞在檀香山而没曾见过,终于在檀香山得以一见。两人一见如故,很是投缘。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重新为老同盟会员签属新的盟书,每到一处即重签盟书,又由孙先生演讲。在忙碌的日子里,由孙中山倡导,同盟会主持,创办了以“华商公办”为名义的华文学校。1911年春天正式成立。主要的老师则是一半从香港同盟会请来,另一半是当地华商推荐。

慢慢的孙先生的行动不如刚到檀香山时那样不受拘束了,所以准备启程回东京。但孙先生何时离开的檀香山,却是卢信与温雄飞不了解的。1910年底,卢信离开檀香山,称赴日,实际却是归国,于是檀香山的同盟会与《自由新报》都由温雄飞主持。

当国内的起义又一次失败,檀香山的华侨又一次捐款,海外华侨对国内的情况不甚担忧。1911年3月29日的黄花岗之役失败后檀香山的华侨们经讨论一致决定,派人回国去,10月10日 ,武昌起义爆发,终于在又一次捐款 之后,大家出于对主盟人温雄 飞的信任,请其为代表归国了解真实情况。《自由新报》的工作也由后来的三位新人担当起来。

归国效力,尽心尽力

1911年8月29日,温雄飞乘坐“地洋丸”离开檀香山,九日之后到达日本横滨停船三天。这三天里,温雄飞又见到了素未谋面却报刊往来颇多的横滨同盟会负责人之一林清泉。面识了林清泉,也知道了船上同是同盟会的不少海员。回到船上,既然同盟会的身份已被众人知晓,索性在船 上进行了一次演讲与捐款,也算是在旅途中为中国革命做了努力。

是日,大邮轮停靠吴淞口,小火轮将下船的旅客送到了四马路的码头。温雄飞与邮轮上立志参加敢死队的两位海员一同到达上海后,前往设于法租界三茅阁桥的《民立报》报社。接待他的,本应是负责人于右任,但他未到,结果等来了孙中山大元帅府的秘书长马君武。马君武说白话,这对于温雄飞来说太方便了,因为他的国语实在是说的不好。这样,也帮助两位希望参加敢死队的海员找到了介绍他们去武昌的手续,他俩便转道去了武昌。

当见到于右任时,温雄飞发现他们的交流只能是以笔代口。这是回到国内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不久,便碰到了李文卿。这位仁兄,就是与温雄飞一道策划“京陷帝崩”事件的另一推手。当第二年,《循环报》的经理温俊臣与温雄飞见面时,谈及此故事,相互间才有了更多的革命的默契。没有人会想到,正是这一新闻事件,加速了满清的灭亡。

对于致公堂来说“反清复明”是一直延续了两个世纪的夙愿,“明”亡于南京,而民国则始于南京。历史重来,仿佛一只无形的手,总是在历史的节点上拨弄着指针。

接下来忙碌的日子一直没有停,由上海同盟会的郑赞臣带他拜会上海都督陈其美,安徽都督柏文蔚,袁世凯政府的临时参议院议员孙毓筠。通过一系列的会面,让温雄飞看到了国内各方面对海外华侨的尊敬,同时,也看到了他们每个人身上的优缺点。陈其美的为人客气又不失体面;柏文蔚的年富力强,前途无量;孙毓筠的生活腐化政治堕落。不久,为柏文蔚,在檀香山筹款2万元,已汇到并转交,这也算是温雄飞回国为海外捐款的使用进行监督。

时隔未久,孙中山回到了上海,温雄飞便急赴沪见先生。孙中山住在法租界的宝昌路,一到孙先生的住地,就见到的久闻大名却不曾谋面的朱卓文,他是旧金山出名的“斧头仔”专门负责孙中山的安全。自从孙先生住下后,温雄飞便常常来与孙先生见面,不久,冯自由也从加拿大)回国,极力主张让温雄飞留下来,跟着孙先生工作。不久,孙中山当选为临时大总统,冯自由要求温雄飞一同前往谋职,但他却和冯自由争执了起来,一句:“我不会做官!”却拗不过冯自由,即便如此,也没有跟随孙先生的专车前往,而是隔日自行到了南京。

抵达总统府,却见不到了总统,只有冯自由出门接待,一见到温雄飞便给他用扣针在胸前扣上了“临时总统府秘书处”的白布条,算是了一个差事。温雄飞坚持做不来,但由于总统府正是用人之季,也没有坚辞。过了不久,温雄飞着实对总统府的工作做不来,卢信又在这个时候来电报,请温雄飞到广州工作。终于得到孙先生的同意回广东。这时孙眉到沪,温雄飞的行程也就停了下来。由于同是檀香山回来的,便让温雄飞陪着孙眉,一路在1912年1月底一同回到广东,孙眉去了澳门,温雄飞回到了广州。

温雄飞回到广东,接任了同盟会机关报《中国日报》的总编辑兼广东临时议会代议表等职务。1913-1914年 当选北京参议院议员、1914-1915年 在煤油矿工作、1916-1917年 国会恢复 任国会议员、1917-1920年 任农商部秘书。1921-1922年 创办民报、1923-1924年 往来香港、广州、北海间为孙中山、林俊廷做联络工作;无论身份如何转换,都如他刚刚回国时的感觉一样,世风不惯。

直到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温雄飞 闲居北京。此间深受史学家陈垣的影响,找到了一条自己可以做,并且喜欢做的事业,决定投身历史学研究。

在与陈垣的接触中,温雄飞作为一个出生在海外的华侨,深深体会华侨在海外生活的不易,参与了华侨在革命中的筹款工作,对于海外华侨的情感颇有心得,因此,立志研究华人华侨的历史。

于是在1926—1928年,他到新加坡居住两年,搜集有关南洋华侨资料。由于温雄飞是檀香山同盟会曾经的负责人,而新加坡的晚晴园则为同盟会所使用,便给温雄飞在新加坡的研究带来了不少的方便。新加坡作为早期英国的一个殖民地以及早期华侨移居流亡的一个重要地点,收藏了许多华人历史资料。在莱佛士图书馆温雄飞埋头钻研,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1932年温雄飞到暨南大学任教,主讲《南洋史》、《中南交通史》和《明清史》等课程。他在任教暨南大学期间,将在新加坡搜集到有关南洋华侨的第一部份资料整理成册,以《南洋华侨通史》为书名出版,该书是研究南洋华侨史最早的著作之一。




图九:中年温雄飞  图源:温晋先生提供





图十:原版《南洋华侨通史》图源:作者私人藏书

温雄飞1932年至1933年任中国辅仁大学史学系教授。1942年起任立法委员。1943年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1933—1937年 在南京立法院 编译处,1938年 携家眷回到广西藤县,1939年应当时国民党政府立法院院长孙科的邀请到重庆立法院编译处工作。由于当年与孙科在檀香山一起办报的经历,所在立法院的工作断断续续的7年之久,期间1940—1941年回到 广西藤县养了几个月养病,1942年3月28日-1946年重又回重庆立法院任立法委员。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正式结束,国内的各种矛盾日益突显,温雄飞在1946赴沪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温雄飞回到广西,终于不再各地游走,在南宁定居下来,在中学教书,之后又出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史馆馆员,至此也是颠沛了半生。

三个时代,两个国家

从1885年在美国旧金山出生,作为华侨旅居的第二代,尝尽了身在异乡的苦,生为华人的辱,自幼艰辛。心心念念民族的强大,倾其所能为革命奔走。对老侨的社团陈旧的规举立志革新,一批青年志士在民族的近代史中留下了一笔。

温雄飞怀揣报国梦想,在1911年初即回国,留下了美国的妻小。虽一直对国内的社会风气不易融入,但以极大的耐心,追随孙中山、追随报国的梦想,在报界,在史学界,在教育界一直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无论是在总统府,立法院,还是赴南洋、任教,总是以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用自己的方式报效祖国。

新中国成立后,温雄飞在广西梧州宁远中学教书四年,又转到广西梧州女中直到1963年退职养病。病愈后转任广西文史馆馆员直到离世。在广西文史馆工作时,出于对辛亥革命同志仁人的怀念,以及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亲自撰写,或通过口述实录的形式,将早年参与海外革命筹款、华文报纸的革命宣传经历流传后世。特别是对1937年李棠(是男)因患病逝世,却没有把他在美国为中华革命筹款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而追悔不已。温雄飞一直觉得,当时自己如果可以帮李棠(是男)记录下来,将成为后世的历史鉴正。直至晚年温雄飞都耿耿于怀,有负良友。

 “我不会做官!”

“我认识孙先生在成就时,过往世人当他洪水猛兽,敬而远之,现他当选临时大总统,大家都热烈亲近,此世风不惯。”

当1937年李棠(是男)病逝后,温雄飞始终不能释怀的是“假如当时我了解他患有肺结核病,而且到了严重地步,我可以效劳,把他的经历记录下来,可惜当时没有这样做,今日追悔无已,幽冥之下有负良友。“

在温雄飞的回忆实录中,印象最深的是他不慕名利,不负担当的精神一直贯穿在先生的一生。也正是他深深的,对历史的责任感,使他作为一个亲历者,记述了海外华侨倾尽全力支持中国革命的一代人,客观的记述了当时的历史真实。




图十一:温雄飞先生口述李智先生实录原稿。  图源:温晋先生提供

后人今何在

温雄飞先生曾娶过三任妻子。第一个是何氏。美国土生华人。因故离异,育有两女一男,次女及长子已殁。长女在贵州若在世,也近百岁。

第二次婚姻,在离异后,娶李联群为妻,广西梧州人,曾任小学校长。于1935年病逝。育有两男温晋、温浦生。温晋先生现年90岁,曾任暨南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于1989年在暨南大学离休。温浦生在南宁广西大学任教,现已退休。

第三任妻子,陈瀚如,育一女温陵生,目前已从吉林大学退休。现住广州黄埔区。




图十二:温雄飞之子温晋先生。图源:温晋先生提供

后记:

温雄飞去世的那年,刚好是我出生的那一年。真正开始了解温雄飞是在2010年,看到那部《南洋华侨通史》开始。这本书深深的吸引着我,历经了十年,从一点一滴的历史资料中,发现温先生的足迹,直到2019年拜访了温雄飞的儿子温晋先生,才让我感到是时候写一篇关于温雄飞的故事了。感谢温晋先生将尘封多年,珍藏的照片、手稿、温雄飞手稿的复印件,毫无保留的分享出来。更加让我对温雄飞先生不羡名利,将亲历的辛亥历史保留下来为之而感动。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纽约监狱的变迁与华人维权运动

    纽约监狱的变迁与华人维权运动

    2023-09-24 23:48

  • 《排华法案》纪录片人物和背景简介

    《排华法案》纪录片人物和背景简介

    2023-08-27 06:46

  • 最早来到美国的中国小伙

    最早来到美国的中国小伙

    2023-07-30 02:53

  • 迟到的国会金质奖章

    迟到的国会金质奖章

    2023-06-14 21:3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