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留痕
新春佳节,我有空与爸爸坐下来边看电视边聊天。从屏幕里看到上海浦东新区东方明珠塔璀璨的灯光秀精彩纷呈,谈到这些年浦东的开发有力促进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的迅速发展,爸爸显得十分激动。无意中,他说出一段鲜为人知、谁最早提出开发浦东这个大胆设想的往事。
事情发生在1979年,一个周末的下午,爸爸来到地处上海徐汇区华侨新村林同济老师的家。林老师是我爸爸在复旦大学外文系求学时的指导老师,师生关系历来都十分融洽。林老师原与他的母亲一起住在复旦大学的教工宿舍,因多有不便,他在美国的弟妹集资给他寄来外汇购买了新建的上海华侨新村的一套住房。自60年代林老师迁入新居后,爸爸常在周末受邀去林同济老师家玩,他们一家把他视作家人一样对待。1976年后,中国进一步实行改革开放,爸爸当时任教的上海科技大学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副校长黄宏嘉博士(中科院院士)经常要爸爸协助撰写、翻译与处理一些与国外交流的信函和文件。黄校长本人是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Michigan University)博士,不但在微波与光纤理论方面有杰出成就,而且中英文造诣很高,对两种语言的遣词造句要求十分严谨。当他知道爸爸的老师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学者林同济先生时,便要求把特别重要的信函或交流文件从中文翻译成英文后需请林同济先生过目,在语言上把把关。
这一天,与往常一样,爸爸也带着一些国际交流信函的英文译稿,让林同济老师看看有没有什么语法或修辞方面需要修改的地方。林老师在书房看完后,来到客厅,说仔细看后只建议改动一两个词,已用笔勾出。接着他对爸爸说:“沈子文,你跟我来一下,我有东西要给你看”。进书房后,看到桌子上有两样东西,一份是美国出版的英文杂志,上面有一篇介绍他弟弟美国华裔结构工程师T.Y.Lin(林同炎)的专题文章和他设计建造的部分桥梁与建筑的摄影图片。文章在结尾时强调指出,由于林同炎开了使用预应力混凝土的先河,因此国际上尊称他为“Mr. Prestressed Concrete”(预应力混凝土先生)。另外是一份林同炎本人亲自写的关于开发上海浦东的建议书。
林同济老师对爸爸说,最近他的弟弟林同炎和弟媳在赴美几十年后第一次从美国来上海探亲,看到上海黄浦江的西岸寸土寸金,而它的东岸有大批土地却没有充分开发利用,浦西与浦东之间仅靠轮渡来维持交通,实在太可惜了。林同炎建议像世界某些大城市一样,在分隔上海为浦西与浦东的黄浦江上建造大桥,大力开发浦东。他本人是造桥和预应力混凝土的著名工程师,在世界各地建造过无数桥梁,觉得在黄浦江上架桥虽有难度但不是不可为,开发浦东对振兴上海意义重大,因此提出了有关在黄浦江上造桥和开发浦东的大胆创议。
林同济老师当天嘱托爸爸把这两份东西通过合适渠道递交上去。爸爸觉得这是林老师对自己的信任,当场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
第二天,爸爸找到了他当年的大学同班同学、在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的唐庆民先生。因为爸爸曾听唐说起他与留德归国的桥梁结构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校长、上海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李国豪先生有许多工作联系,便问唐能不能把这两份有关开发浦东大胆倡议的文件交到李国豪先生手里,委托他转呈到中央有关部门。唐庆民先生二话不说,立即采取行动,去了李国豪先生的住处,把倡议书等文件交给李国豪先生。据说,李对林开发浦东的倡议非常欣赏,还补充提议在黄埔江上选址建造南浦大桥的具体设想。他在第一时间把林同炎有关开发浦东的倡议呈交到中央的一位负责领导胡乔木先生手里,获得胡的重视与赞赏。
林同济先生在第二年即1980年下半年赴美访问讲学,数月后因连续多次大型学术演讲后积劳成疾不幸在美国加州病逝。他没能亲眼看到浦东的开发,但确实也为开发浦东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
林同炎先生后来在八十年代与汪道涵、江泽民见面时又具体补充了开发浦东的不少想法。九十年代,开发浦东的宏伟构想终于落实。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的华裔工程师林同炎为开发浦东作出了令人难忘的贡献。
上面是林同济与沈子文的合影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