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闻
水韵.江永女书(1)
图1,2012年课题组根据田野调查记录绘制江永女书流传示意图。
在中国湖南的江永县有一座独特的博物馆:江永女书数字博物馆。其中对“江永女书”是这样定义的:女书习俗,主要在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的妇女中传承,是一种以妇女所专用的特殊表音文字体系为内核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中的女字是人类迄今发现的唯一现存的性别文字,女字、女歌、女红及其传承的民俗构成了丰富而立体的女书习俗。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女书是一种借源汉字,按照特殊的以方言为基础的构字方式形成的一种表音文字体系,约有500-700个原创字符。
图2江永女书又名贺三朝书和三朝书。
图3-图4三朝书的内页之一
据《江永县志》介绍:江永县位于湖南省南部,东邻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毗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交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北为广西灌阳县,北与道县接壤。在这一片长60公里,宽63公里,面积为1632﹒6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17个民族,全县23万人口,其中瑶族占50%,这里大体为“六分半水三分半田土”,属于亚热带南缘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天气温和,“暑不烁骨,寒不侵肤”,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少有积雪,宜于种养业。
据《江永县志》记载, 邻县宁远有因远古时期的舜帝南巡而闻名的九嶷山。临近的道县,是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周濂溪先生潜心研究儒学的地方。这里既地处偏远,却又是儒学浸淫之处,同时还是历史上被称为“蛮夷”的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衍之地。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远离皇权,同时也远离战乱、瘟疫和饥荒。这里的村庄动辄历史都是上千的古村落。都庞岭和萌诸岭以及其他大大小小的山脉形成一道道天然屏障,使得这里有了一种相对平静稳定的男耕女织与自给自足的生态环境。有着“世外桃源”一般的优越的自然环境。
江永女书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被外界发现,我的女书田野调查始于2000年,在湖南工商大学任教后,多次主持江永女书研究课题,带领课题组师生到江永实地调查。所采用的数据来自江永女书博物馆的资料,女书的主要分布地域为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镇的荆田、浦美、高家、杨家、葛覃、夏湾、兴福、吴家、龙田、锦江、白巡、棠下、杨家巡、浮桥头、弯头、浩塘、朱家湾、新宅、崤里、甘益、塘美、甘积头、桐口村、毗邻的允山镇(阳家,社下)、黄甲岭乡(龙会,凤田,阳家)、铜山岭(河渊)、千家峒等乡镇,以及相邻道县的田广洞、雷福洞、麦山洞等地区,共30多个村镇。
江永女书村原来的地名是上江圩,说来有意思,这里的土话“江”往往发音为“冈”,与江西以及湖南平江一代的发音相似。据岳阳府志记载,历史上的岳阳地域内,直到1949年解放的时候,妇女当家理事十分普遍,根据民族学专家的研究,湖南在春秋时期属于蛮夷之地,正如瑶族的迁徙叙事诗歌中所描绘的,瑶族的先人们曾经生活在江汉一带,也就是今天的湖南岳阳、常德、长沙、邵阳等地域,因此,我们常常将楚文化看成一种地域文化,而很难辨别是哪一个民族的文化。
在很长时间内,上江圩在地图和地理书籍上又被写做上冈圩。现在这里被命名为江永女书村。在江永县的官网有这样的记录:
上江圩是地处消江边的贸易场所,故(而得)名。消江是当地主要的河流,也称为潇水。村委会驻上江圩,辖钱塘、神湾、浩塘、吴家等11个村民组。上江圩镇总面积4.7平方公里,辖区内耕地面积96公顷,有居民436户,共1751人。交通方便,经济活跃。
水韵.江永女书(2)
2013年的7月23日,我们清晨6点从长沙自驾车出发,中午12点抵达县城,下午4点到达上江圩。女书传人高银仙的孙子胡强志迎候我们。在他的带领下,我们从一座水泥石拱桥进入浦美女书岛,这里的老地名是浦尾坊,四面环水,整个面积有6平方公里,站在女书岛,与上江圩镇隔水相望,只见沿岸老树垂荫,古镇黑色吊脚楼屋顶,汲水码头,从山涧汇集而来的江水流经石拱桥,千年风范犹存。
图1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图2-图3进女书村的路和桥
浦美简介
浦美,又名普美,浦尾,小浦美,为下新屋村的一个村民组,是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所在地。
下新屋村委会驻下新屋,辖浮桥头、大宅胡、上新屋、浦美等8个村民组。总面积2.5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2公顷,283户,1171人。蒲尾的意思是河洲之尾,因地形得名。
女书园是江永女书生态博物馆记录、保存女书文化的资料中心,主要通过实物、文字、图片、音像等形式,展示女书原件文献、作品、工艺、书法、学术成果与民俗风情,全面介绍女书厚重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人文魅力。
记得第一次进女书村,是在2000年,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姓贝,是壮族。他说第一次到女书村是十多年前,那时没有修路,这个地方很难找,四面环水,一条永明河以及它的大大小小的支流将这个村庄环绕成小岛,如今修了“摇桥”,又修了一条简易公路一直通道村里,方便是方便了,可是当年的景致倒也少了许多。
当我们在新修的女书学堂落座,一群中老年农村妇女涌了进来,一位年长的妇女名叫义友居,今年79岁。我们说从年长的开始,说说自己的身世,唱唱自己最喜爱唱的女书。
义友居老人便说开了:我今年79岁了,我是瑶族,娘家是甘益村的,我是16岁嫁到上江的,我嫁来的时候不会种地,靠养鸬鹚为生。那个时候这里四处都是水塘和小河汊,我最早是跟着高银先唱女书。我们一起唱女书歌,打花带,村子有人家嫁女,我们也去唱,我们中间有的人会写女书,我不会写,跟着唱唱会的。嫁女坐歌堂唱三天三夜,不会唱的,就伴着唱,几十人一起唱。
“能不能给我们唱一段女书歌?”
老太太兴致很高,接过讲解员手中的扩音喇叭大声唱了起来:
“正月新年也好过,我们大家坐拢来;二月十五树发芽,田里功夫备犁耙;三月杨梅树茂盛,四月春种急忙做;五月里来石榴红,坐起高楼绣花裙;六月一场空过日,一对鸳鸯不成行;七月不在一起做女红,大家没有做一针;八月十五要割禾,家家户户接客来(请零工);九月一起纺棉花,想起自己一生不想做;十月霜降树落叶,可怜我们姐妹不得一天歇,十一月天鹅向南飞,我们姑娘转向何方?十二月年终事过完,下年再来用心血。”
老人一边唱,一边向我们解释歌词大意,她唱的是女书的发音,用当地的土话来唱,我们要弄懂歌词大意倒是花了不少时间。
接着义友居老人和陈宣凤、朱华美等人一起唱起了女书中十分有特色的一首《河边紫竹绿莹莹》。这一首女书歌谣我曾经在谢志民编著的《江永女书之谜》一书中读过:
河边紫竹绿莹莹 ,三岁男人不知天, 四岁男人和叔饮 ,
叔已死早分哥边, 哥者得来送进寺 , 嫂者得来养鸭族 ,
去时数次一双只 , 归来数次得六头, 天上鹰母不本分 ,
衔起鸭子绕天飞 ,大哥赶到三间屋, 大嫂赶到七层楼 ,
大哥打断芒头棍 , 大嫂打断素鲜留, 打断芒头不睹紧 ,
打断素鲜血泪流 , 载只笠头哭起出 , 哭到广西去读书 ,
读书三年得入学, 读书四年得做官, 做官三年官任满 ,
做官四年归本乡, 三只龙船随河下, 中央一只绿龙船 ,
谁人算格买谷客 ,不算弟郎做官归 , 竹篙竖起厅门脚 ,
凉伞竖起厅中央 ,请出大哥唱大社, 大哥饮竹不曾归 ,
请出大嫂拜大拜 ,大嫂房中没裙围 , 八幅罗裙弟亦有 ,
想起以前饮嫂亏 ……
——《河边紫竹绿莹莹 高银先抄存》
内容是讲一位成年女子嫁给三岁男人做媳妇,是很有民间特色的一首女书歌谣,文本保留了江永当地方言吟唱的记录。现在听女书的传人大家一起唱来,又是另一种韵味:
河边~稚竹~绿荫荫~唉~哎,
三岁~男孩~不知天~唉~哎;
四岁男孩跟叔过~~
三岁男孩~也~色,默拉拉藤~(不知天)
唱到拖腔部分,连老人跟前的三岁小男孩也跟着一起“默拉拉藤~(不知天)”,这和在高山上唱的瑶歌完全不一样,它低沉回旋,伴着火塘的火苗,伴着溪边的竹叶,这是在和自己的姐妹心灵对白,是吟诵。
水韵.江永女书(3)
女书村这几位女村民都十分热心,领着我们到她们家中看她们的花带和瑶家织锦。义友居老人,一路跟我们说她是很有觉悟的,受过组织教育的人,她年青的时候有一次到公社里吃了四个月公家的饭(意思是指参加政府组织的妇女学习),所以她现在尽管年纪大了,还是响应政府的号召,到女书学堂教大家唱女书。她还记得自己是坐大花轿子嫁到这个村子的。
我笑着对老人说,您老人家精神不错,身体也蛮好。
老人说:“是哦,是哦,有钱不用家里穷,有歌不唱生来愁,唱唱女歌解忧愁。”
女书村的奶奶们真是出口成章。大家一致称赞老人义友居。
图1,图2女书村的村庄,图3村中的小巷十分窄逼
走在女书村,我觉得这里的小巷子十分窄逼,两人相遇都得侧身让路,篮子里提的是瓜是菜,看得清清楚楚。女书传人高银仙的孙子胡强志告诉我,听老人说这里原来住房挨得近是怕老虎,山上老虎下山会吃人的。大家砌房子才一家挨着一家,壮胆。看上去,屋顶飞檐天窗紧紧挨着,可以称得上是栉鳞次比。
“没有自己家的院子晒谷子不方便的?”
“村里有一个的,大家都放在一个晒谷坪,用簸箕和竹席分开来的。”
“没有人偷?”
“不会的。”
“你们这里过去有没有地主?”
“我们村里没有地主,连富裕中农都没有,解放的时候划成分,都是贫下中农。”
“为什么村子没有地主,富农,大家的生活都很苦么?”
“听老一辈说,我们这里主要是靠水吃水,田地都不多,这里人均田地不足一亩,有的人家捉鱼摸虾,以前这里的日子过得不算很富,也不算差的。土改划地主是按田地来的,”
难怪这里一直流传女书,这里因为山环水绕,相对与世隔绝,一直到80年代后期,女书——这种世上罕见的女性文字被发现之前,这里与外界的接触十分少。
老人们说起来觉得可惜的是原来村里有庙堂,后来被砸了。庙里的菩萨也被砸掉了。原来这里一年十二个月,要赶十三次庙会。祭祀活动都是请师公作道场,后来祭祀活动被禁止,师公也请不到了。老人们的所指大概是几乎半个世纪以来大的政治运动、例如阶级斗争、四清、文革破四旧,大批判对当地风土民情的冲击。因为田地少,男人除了干田地的农活,还出外打鱼为生,妇女一般不做农活,在家里作针线活和家务活。
在女书高银先的传人胡强志家吃了晚饭,天色已经朦胧,踩着青石板路,我们路过原来村里的妇女聚集在一起做女红唱女书的女书歌堂旧址,原来村里不仅仅是大家共着一个晒谷坪,还有全村人共用的公房,村子里住宅挨的很紧密,一般是村子里谁家中要操办红白喜事的时候,村子里的人使用公房,到这里来迎亲贺喜或者送葬吊丧,形成当地社区的民间公共场所,当然这种公房也就成了当地女书的创造和流传的场地。现在这所公房已经破旧,黑黢黢的烟囱不再冒烟,我朝那屋子的窗格望去,觉得里边尤其的黑,似乎有着无穷的幽深,大门沾满了尘土,几乎看不出原来油漆的颜色,门前的台阶上已经野草丛生。
图4.女书村的旧日祠堂
蒲美村现在更名女书村。四面环水,随处可见水井和溪流,房前屋后;盥洗和浇灌,举手之劳。夏季里,一天几乎都有一两场雨。遥想在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中,有水,就是生活与交通的便利;风调雨顺,才是大自然最大的恩赐。
这里的妇女可以聚到一起写女书,唱女书,首先是因为这里不缺水,不用远道取水,妇女就多出一些闲暇时光;同时这里没有私家小院,只有男人和女人公共的聚会空间。据当地女书研究者何祥禄告诉我,当地妇女过“斗牛节”, 一种妇女姐妹打平伙聚餐的习俗,以往就是在祠堂进行,有的家族还称女人们聚会的地方为“小祠堂”或“私厅”。
世界上唯一的妇女文字诞生在这里,真是天造地化。据《闺中奇迹——中国女书》[刘忠华主编,《闺中奇迹——中国女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记载的女书传人基本情况,浦美村出生的女书自然传人有胡慈珠等4人。嫁到此村的女书传人有高银仙、唐宝珍等3人。
水韵.江永女书(4)
图1女书园的全景;图2女书园一角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里的地理环境俗称“六分半水,三分半田土”其实六分半水是实,三分半田土中只有半分田土,三分是山。历史上这里人烟稀少,水资源丰富。女书自然传人高银仙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曾经在给武汉来做田野调查的谢志民教授用女书写信,自称“住在海中央”。男人们不论上山还是下水,一去都是一年半载的。村子里自然成了妇女们的“天下”,女人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属于自己的房子“闺阁”。
图3-图4进女书村的路和桥
江永也和中国的乡土社会一样,无论怎样地查阅以往江永的历史记录,无论查阅的是县志还是家谱能够找到当地的男丁多少人, 粮食亩产多少石/公斤, 耕地多少亩/公顷,甚至耕牛多少头,甚至亩产其他农作物多少担,对于形成农耕经济的另一半:女织,在江永女书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被外界发现之前,少见史料的文字记录。
然而,在江永女书流传地,又与中国乡土社会有点不那么一样 ,老年妇女几乎人人皆脱口而出的有一首歌谣《女子成长歌》:
“一岁女,手上珠; 二岁女,裙脚拥;三岁学行亦学走,四岁提筐入菜园;
五岁跟婆摘茶叶;六岁和姥养蚕蛹;七岁拿篮绩细锭;八岁上车纺细纱;
九岁裁衣又学剪;十岁拿针不问人;十一织罗又织锦;十二抛梭胜过人;
十三梳个髻分界,十四梳起髻乌云;十五正当爷者女;十六媒人拨不开;
十七接起郎茶信;十八亲爹打嫁妆;十九台头簪贺位,二十上厅酬谢娘,
酬谢爷娘养大女,酬谢公姥养大孙。”
《女子成长歌》生动展示了当地女子的风貌。作为男耕女织农耕经济中的一半,织女,是怎样生活怎样成长的,词句生动、简洁,是中国劳动妇女生活的生动写照。更是我们今天了解男耕女织农耕经济的极好叙事文本。将妇女嵌入历史,弥补中国历史记录中的妇女缺席,江永女书更是难得的唯一的珍贵的文本。对江永女书的研究,离不开她的农耕人文背景,女书的写作者与传诵者,都是当地的农家女。解读江永女书,了解女书在男耕女织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女织”的重要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图5水畔的母子
如何解读传统农耕文明下的传统中国的妇女经验与妇女史? 究竟以一种怎样的分析框架能够使我们更加接近对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中国妇女经验的表述?
据《江永县志》的数据统计,一直到1949年,江永境内的信用社货币总共不足现在人民币的8000元。自给自足是当地农村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江永,我们走村串户访谈中,女书传人几乎都提到,家人不仅仅是女性,也包括父老兄弟对自己童年学习女书的支持。因为,女书是当地妇女编织刺绣的图案符号,女孩子从小学女书,掌握的纺织刺绣的图案要多一些; 另外,女孩子结交的姐妹多,在以后的纺纱织布劳动中有姐妹相伴不寂寞,可以互相交流技艺, 共同促进情谊; 再次,会女书,在当地被看成是女子的才艺和智慧。“正好成行共针做,才给乌天盖满云”意思是说我们结拜姐妹一起做针线活,心情非常快乐,才让乌云盖满天空。由此可见,在自给自足基本没有商品交换的经济生活中,女织的含义,涵盖一家人春夏秋冬从头到脚的穿戴铺盖,也包括姐妹情义。关乎全家老小的温暖、美观、体面和尊严。对于一个家庭而言,丰衣与足食,男耕与女织,一样至关重要。我们不能轻易将今天的生活经验取代农耕文明背景下的传统中国的妇女经验。
女书源于乡土,受益于乡土,同时造福于本土。我们从当地的地理环境以及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环境与女书的产生来了解和研究,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到女书与妇女发展、文化创造与经济基础的密切关系。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借居森林 樱花季
2024-05-06 00:18
-
借居森林 儿童与诗歌 (下)
2024-04-02 10:40
-
借居森林 到图书馆去
2024-03-17 08:35
-
借居森林 借居,一种生活方式
2024-03-09 00:42
网友点评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