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
中国天津市津南区碧桂园凤锦庭院小区发生了一场不幸的事件。于5月31日晚上,区政府发现八里台东路路面出现凸起和裂痕,碧桂园凤锦庭院小区部分地下停车场被水淹,墙体出现裂缝。因此在6月1日凌晨,社区工作者紧急安排部分楼栋救援,当时的局面较为紧急。据了解,小区的一些楼栋受损非常严重。地面出现了波浪状的凸起,并且草坪路面出现了裂痕。在小区内,出现了多处楼体斑驳的裂缝,草地上还开裂出大大小小的口子。38、39号楼在外观上看起来最为严重,一些砖块已经掉落,排水管道也能看见。在小区东门外几百米的打地热井井塔也倒塌了,在当时引起了震动。
建筑的质量和维护水平是考虑合适住房的关键因素之一。网传出现这些情况是马路对面挖热水井的施工导致的。马路对面的施工区域全部被围挡封锁,居民无法得知具体的施工内容和进度。但是这个施工已经开始好多天了,地面开裂的情况是才出现的。八里台镇人民政府的工作人员也证实了附近存在施工的事实,但具体的原因仍需等待调查结果。面对有家不能回,有房不能住的情况,业主们也都非常揪心!毕竟都是真金白银买的房子!如果真的成了危楼!该怎么办?
房子是中国老百姓最大的资产,就以上案例不禁想对中国房地产目前烂尾楼众多的问题展开讨论,对于购买者来说,豆腐渣楼房工程已够揪心了,遇到烂尾楼,无疑是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眼睁睁看着房子建起来,看不到入住的希望。而贷款买房的人就更加悲惨了,不但住不到房子,每月还要还银行的高额贷款。为什么会有烂尾楼?这跟中国房地产业的预售制有关。有的开发商几乎不用自己花钱,就能搞出一个大楼盘出来。先去跑点贷款,买下一块地。然后开始预售。预售证下来前,只收全款。等有了预售手续,就可以大张旗鼓的售卖了。拿一部分预售款给建筑公司,让他们盖楼。如果房子卖的好,一切都顺理成章。如果房子卖不出去,开发商的资金就会捉襟见肘。很多建筑公司拿不到工程款,就买不到原材料,更不能支付农民工的工资。于是,楼盘停工。长时间的停工,楼盘烂尾。当然,造成楼盘烂尾的原因多种多样。开发项目涉及经济纠纷、开发商违法违规导致工程停工都可能造成楼盘烂尾。主要原因是开发商资金链条断裂。最终,开发商破产或者跑路,留下一个烂摊子。
中国出现烂尾楼为什么那么多,究竟原因是什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房地产市场泡沫,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盲目扩张,过度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完成项目,从而出现烂尾楼。二、土地资源争夺,中国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应不足,导致土地价格高企,一些开发商为了争夺土地,不惜高价竞拍,导致资金压力过大,无法按时完成项目,从而出现烂尾楼。三、政府审批不力,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开发商,他们在项目立项、审批等环节存在违规行为,政府审批不力,导致一些项目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管理,从而出现烂尾楼。四、市场需求不足,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存在一些地区市场需求不足,一些开发商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盲目扩张,过度投资,导致项目无法按时完成,从而出现烂尾楼。五、金融政策调整,中国的金融政策不断调整,一些开发商在获得贷款后,由于政策调整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完成项目,从而出现烂尾楼。
中国房地产业的现状说一点。从大的经济形式来看,目前中国为通货膨胀时期。中国通货膨胀率官方公布为:3.2%。而国际经济学上讲膨胀率3%为红色警戒。通货膨胀的意思是:国家发行的货币流通量大于市场实际需求量。通俗的讲就是钱不值钱(这跟国际上的货币兑换率不冲突)。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其中房地产业有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而房地产业的混乱与不堪,政府的要付全责。 两个原因:1、银行竞争下的贷款开放和中国特色的按揭;2、地方政府的GDP政绩和贪婪。这两大原因主导造成了现在楼市的高房价。至于恶性贷款套现和恶性按揭套现的操作手法,郎咸平早已公开。
银行手里只剩房子,没有钱。更不敢降低房价。一句话总结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开发商高成本、楼市高房价、消费群体低收入(这也跟房地产业的混乱关系密切)。 面对这种现状不断修订房地产业的法律法规;银行紧缩银根,提高存款利率,而贷款和按揭的条件也越来越紧;对其他行业不断鼓励扶持(特别是环保行业)。房地产业重新洗牌,砍掉跟风的目的不良的中小房地产企业。这用来解决第一个原因造成的问题。那么第二个问题呢,地方政府的贪婪和不作为。就是再出个政策,就能一下把这种现状扭转过来?中国地大物博,很多省市天高皇帝远,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个人认为,这个是个艰巨的任务,贪官要抓要治,但是其根本问题,还是教育问题。
说到中国房地产现状,刚刚最新的消息,央行突然降息,是救楼市信号吗?无论是房地产还是中国经济,该不该救的讨论正在白热化,很多专家都急眼了。早也盼晚也盼,很多人期待的降息终于来了,这对后续会不会救市有什么信号释放吗?6月13日,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亿元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1.90%,下降10个基点。这也就意味着,15号的MLF与20号的LPR大概率将跟随下调,如此,降息的靴子也算正式落地了。原因很简单,虽然今年环境好多了,经济也在逐步恢复,但是现实问题依然很多,并没有想象中恢复得那么明显,而且就业等系列问题依然很突出。这自然也就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增长的重要一环那就是消费。
近期,部分经济指标出现波动,反映出经济恢复的基础仍不牢固,需要继续夯实。当前经济偏弱,需求不足,维持低利率,降息有助于引导市场预期,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房地产方面,2023年4-5月,房地产市场热度较一季度下降,市场成交明显放缓,楼市增长动能持续放缓,复苏趋势不稳固。房地产与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行业,稳楼市有助于稳经济、稳就业。反过来,稳经济也有助于稳楼市。不少专家近来呼吁救楼市的佐证基本上都与房地产的重要地位有关系。其实老百姓们心里也有数,也非常清楚,房地产对上下游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行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但是该不该救似乎莫衷一是。因为谁说得似乎都有道理。尤其是当前老百姓中,有房的与没房的形成对立的两派,其观点自然截然相反,当然永远会有一些比较理性的人,无论有房没房,他们都能独立思考,站在更加客观角度去评判。不会因为有了房子就支持房价上涨,也不会因为没房就盼望房价大跌。国家要统揽全局,要做到平衡各方利益,更要确保整个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那在做决策时就不可能过于草率。那再回到这次的降息,其实完全在意料之中,而且前期就已经有了铺垫。前几天,央行行长易纲上周在上海调研时就表示将加强逆周期调节,全力支持实体经济。没想到几天就落地了。虽然这次降息针对的是实体经济,但我想说,客观上一定会对房地产造成积极影响,释放了明确的稳增长信号,将有效提振消费和投资信心,推动房地产行业稳着陆。前不久,著名经济学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也直言不讳地表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是实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总量增长和结构优化上都贡献突出,它拉动上下游的集群式产业经济活动,影响很大。
今天没有必要来讨论房地产是不是属于实体经济,很简单的道理,房地产如果全都是金融化那就不是实体经济,但现实中,特别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定位之下,房地产实实在在地是由砖头、水泥、钢材以及下游的装修、家电、家具等组成的。只是有时候放大了金融属性,实体经济部分就被弱化。所以,才需要纠偏。而不是否定房地产两个属性,一个是自住一个是投资,只是看谁占上风。因为,它出了问题就是大问题,是波及范围广、影响巨大的问题。央行降息目的就是为了稳定经济,而稳定经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稳定楼市起到正面作用,反过来,楼市稳了经济也就更能稳。可是该如何让楼市稳,也就是说如何让购房者买房呢?我想说,并非没有购房需求,而是成本太高,如何降低购房成本,让老百姓不仅敢买,还能买得起,这样楼市才能稳定,经济也才能稳定。而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就把稳的重担压到老百姓身上。鉴于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形势,救市便有了市场。不少专家不遗余力呐喊救市,并给出了不少建议。同样也给一些人编造一些虚假政策提供了市场机会。有不少被传出的政策是被澄清了的,还有人移花接木,用一些专家的大胆预测嫁接到国家部门的发言中,让你分辨不清。但还有一个我不知道真假,但说得有鼻子有眼的。那就是最近网传高盛预测7月将有史诗级政策,而且力度非常大。总之,国家为了房地产的稳定是必然会出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过高盛的另一个预测就是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未来预测。6月12日消息,高盛发布报告称,中国将对新置业人士及换楼人士放宽信贷要求,进一步降低抵押贷款利率及首付比例,并进一步放宽限购令,预计内地房地产市场将在未来数年出现L型复苏,因中国似乎决心不将房地产行业用作短期刺激工具,而是希望减少经济对该行业的依赖。随着中国人口需求下降、政策重心转向支持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行业以及住房负担能力减弱,预计内地楼市将出现多年放缓。高盛作为国际投行机构,曾经多次准确预测,被称为“预言帝”,所以其言论也非常有市场。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个“L”型复苏呢?可能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楼市复苏是肯定的,但可能只是弱复苏,甚至是调整后下一个台阶的复苏。我们必须接受高增长时代结束的这样一个事实。我想中国对房地产的态度早就明确,稳定是基石,只要房地产不会太差不会太拖经济后腿,不可能靠房地产刺激经济,也刺激不起来。当然,我们没必要那么悲观,房地产调整是必然趋势,但长期看,房地产依然有很大的市场。只是,我们必须放下高贵的架子,房子卖出去才是硬道理,现在的购房者可不傻,早放弃幻想,早从过去的逻辑中走出来,才能救自己。
(文章节选自百度新闻、微博)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腾讯最大投资者逆势坚守中国市场
2023-07-22 00:11
-
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出海试航
2023-07-22 00:07
-
2023已过半,中国极端天气频发,受灾严重
2023-07-14 04:23
-
五一”假期中国旅游再掀“新潮”
2023-05-13 20:44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