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精英
在经过漫长法律纠纷之后,总部设在曼哈顿市中心Centre Street的美国华人博物馆 (MOCA), 终于公布了重新设计的建筑效果图。此次翻新将耗资1.18亿美元。翻新后的博物馆将设有一座社区空间、一所家谱研究中心、一间两层楼的演讲厅和教室、以及一间烹饪示范厨房。除此之外,全新博物馆还设有剧院、食堂、户外聚会空间,以及一块面积超大的中庭。
博物馆内有大量展区用于讲述现侨居美国移民的传奇经历和故事。美国华人博物馆牵动着无数在美华人的心,也是美国华人的骄傲。提到美国华人博物馆,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她就是林璎,卓越的华裔建筑师,也是该项目的主持设计者。
林璎出生在美国。1980年,21岁的她还是耶鲁一个大三学生,但因参加了美国越战纪念碑设计大赛,从1421个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赢得了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设计比赛,从而一战成名。
如今林璎的设计作品遍布美国各地,凭借出色的建筑、艺术作品,林璎两次被美国总统授勋,2002年,林璎以压倒性的票数,当选为耶鲁大学新任校董。2005年,和希拉里·克林顿一起入选全美女性名人堂。
讲述她事迹和成就的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夺得1995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而在中国,她也有一个显赫的家族。她的曾祖父是清末革命家林孝恂,祖父是政治家、教育家林长民,叔祖父是黄花岗烈士、《与妻书》的作者林觉民,而她的姑姑,是建筑家、诗人林徽因,姑父是建筑大师梁思成。
2009年,林璎设计了美国华人博物馆,全方位地讲述了中国移民到美国后的奋斗史。
年少成名
1980年,21岁的林璎正在读耶鲁大学建筑专业,和其他5个同学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有一个同学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就想把它作为毕业设计来做。林璎画了一张素描,这张素描非常柔和、充满田园气息,全然看不出是一份建筑设计方案。
就是因为这张图,当时有人称林璎为‘建筑学院的莫奈’。方案看上去过于简单了,林璎又写了一篇短文附上,把设计稿寄出去之后,林璎就没再放心上。
林璎赢了,她的设计是颠覆性的。她的纪念碑,既不像华盛顿纪念碑那样高耸入云,也不像林肯雕像那样具象,而是仿佛用小刀在地面上用力划了个“V”型,一边指向林肯纪念堂,另一边指向华盛顿纪念碑。这个设计,让林璎赢下了这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建筑设计比赛。
非议随之而来。当人们知道,这个设计师是个大三的学生,是个亚裔女性时,林璎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人身攻击。迫于压力,评审们不得不重新评定了所有的作品,纪录片《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记录下了全过程。
当时仅仅21岁的林璎坐在听众席间,没有太多表情,嘴倔强地噘着。经过两轮听证会,评审依然认为林璎的设计最出色。最后在多方轮番的谈判下,各方达成了一个折中方案,在纪念碑附近再加上一个三人战士铜像。
1982年10月,纪念碑落成。在11月的揭幕典礼上,没有任何人在致辞时提及林璎的名字。在节目单上,只有那个铜像印在封面上,没有林璎的作品。
但林璎的作品折服了每一个人。刻有58132名美军越战阵亡者名字的黑色大理石墙,被打磨得透亮,喧闹的人群,走入这个场地时,都安静了下来。如今这座纪念碑,已经成为美国最受欢迎的旅游胜地,每年多达400多万人到此参观。林璎也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林璎与林徽因
林璎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中国人,在20世纪40年代末移民美国。父亲是一个陶艺家,母亲则是诗人。从小她的家庭就带给她一种安定和清怡的环境,从来都没有这种概念,觉得人应该为金钱才去努力奋斗,因为家庭非常注重教育,所以林璎也受益良多。
关于家族在中国显赫的背景,林璎在21岁前一无所知。1959年,林璎出生在俄亥俄州雅典城。她的父亲林桓是林徽因同父异母的弟弟。父母从来不跟她讲中国的事情,虽然父亲会收到来自中国的信,但她从来没想过去问父母关于信件的事情。
直到21岁,林璎参加了越南纪念碑比赛之后,父亲带她参加了在中国大使馆举行的鸡尾酒会,父亲与大使谈到了林徽因,她才知道自己的姑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建筑师。
“我的父亲很崇拜他的姐姐,当我知道林徽因的时候,我已经在做建筑和艺术了,她对我的影响不是直接的,但我喜欢与这样一位现代、专注、聪明的女性建立联系。在某些方面,我感到火炬似乎传到了我的手中。”在父亲林桓眼里,女儿和林徽因是相像的,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且心想事成。
当时因越战纪念碑出名后,林璎没有迷失。她不希望自己被限定在“纪念碑设计师”的身份里。她对自己的定位不仅仅是建筑师,更是一个艺术家。
早在1999年,她就宣布了,一生只做5个纪念碑。喜欢数学和科学的林璎,骨子里极度理性。当她意识到自己对科学和艺术的兴趣时,她便坚定地走了建筑这条路,她认为建筑是这两种兴趣的最有力的结合。
林璎的理性,从她对作品集的规划就能看出,简直精确到苛刻。每个领域,她都以3、5或7的作品数量组成系列。在同一个系列下,她会探索同一种图案或自然现象,但会采用不同的规模、和材料。
比如“波场系列”是她对海浪的探索。这个系列的作品面积以3倍幅度增大,形状和构成也不同。《波场》是这个系列的第一件作品,灵感来自对流体动力学、航空动力学和湍流的研究。在自然发生的斯托克斯波基础上创作,占地930平方米。
除了建筑、纪念碑、大地雕塑,她也做过不少室内雕塑或装置。她的作品,几乎都关于自然。
尼尔森图书馆与林璎
翻修历史建筑很少是件简单的事,无论是布鲁克林的一幢褐石建筑,还是这次斥资1.2亿美元对史密斯学院(Smith College)拥有百年历史的尼尔森图书馆(Neilson Library)的翻修。任何一位建筑师都可以证明,处理好所有者对于珍贵建筑的感情依赖,可能比实际施工更具挑战性。
但在2015年当林璎受雇于史密斯学院,准备重新设计面积达20万平方英尺的尼尔森图书馆时,林璎(Maya Lin)所有顾虑在她踏进前门的那一刻就烟消云散了。
史密斯学院位于伯克希尔附近,由曼哈顿中央公园的首席建筑师弗里德里希·劳·奥姆斯泰德(Frederick Law Olmsted)于1893年设计。尼尔森图书馆始建于1909年,是校园的中心建筑。以原结构为基础,它此前曾进行三轮扩建,最终变得有碍观瞻。
史密斯学院由林璎重新设计的尼尔森图书馆,其1909年的外立面得到了恢复。侧翼曾经挡住了由弗里德里希·劳·奥姆斯泰德设计的位于伯克希尔附近的校园景观,目前已经被布满窗户的扩展部分取代。
夹层现在已经消失了,阻碍视线的侧翼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座较小的、嵌入式的、有很多玻璃窗的扩展部分,从而将尼尔森图书馆1909年的外立面恢复到原来的显要位置。而以前分散在校园不同地点的史密斯学院的特别馆藏(Special Collections),现在都被移至室温可控的区域。
随着翻新的完成,尼尔森图书馆将于3月29日向学生重新开放,对林璎而言,这种将艺术与建筑融为一体的实践应是她职业生涯的胜利时刻,从曼哈顿市中心的美国华人博物馆(Museum of Chinese in America)到阿拉巴马州蒙哥马利郡的公民权利纪念碑(Civil Rights Memorial),再追溯到她在1981年首次公开亮相的作品越南退伍军人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其美学力量仍能在华盛顿特区聚集起心潮澎湃的人群。
但林璎并没有心情庆祝胜利。据纽约时报报道,在1月25日,她结婚近25年的丈夫丹尼尔·沃尔夫(Daniel Wolf)突发心脏病去世。这对夫妇和两个女儿之前一直生活在他们位于科罗拉多州乡村的家中。
沃尔夫享年65岁,是摄影界一个低调但机具影响力的存在,他在上世纪70年代作为交易商,为J·保罗·盖蒂博物馆(J. Paul Getty Museum)甄选了堪称世界顶级的摄影藏品。而作为收藏家,他的私人藏品也让策展人目瞪口呆。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举办约瑟夫·菲利伯特·吉罗·德·普兰吉(Joseph-Philibert Girault de Prangey)的城市风光摄影展览,他借出了10张19世纪银版照片,林璎说,这种交相辉映让她的丈夫特别高兴。
吉罗作品如今只是他众多藏品的一小部分,这些藏品塞满老扬克斯城监狱(Yonkers City Jail),这里被林璎和沃尔夫买下,改造成了档案馆和私人展览空间。工作人员还在忙着整理和记录所有照片,几乎追不上沃尔夫补充新品的速度。
这些艺术品的整理工作仍在继续,林璎自己的事业也是如此。“鬼魅森林”(Ghost Forest)是她创作的强调气候变化的装置作品,将于5月在纽约市麦迪逊广场公园展出,林璎说她已经决定返回东北部,重新投入工作。
林璎认为接下来的忙碌会起到治愈效果。为了缓解哀伤,女儿们和她一起从科罗拉多回到了纽约市的家,对于这样突然地重新进入公共生活,林璎并不是没有犹豫。“回来真不容易,”她补充说,声音有些颤抖。“只是现在真的很艰难。”
这段日子对史密斯学院来说也很艰难。疫情导致校园封锁,课堂转移到了线上。校园工作人员被迫休假,教职员工也被迫接受紧缩政策。虽然今年春天有些学生回到了宿舍,但Zoom课堂以外的校园生活似乎被掏空了。
院长凯瑟琳·麦卡特尼对于新落成的尼尔森图书馆感到十分兴奋,希望它能将整个学校团结起来。“我相信盛大的开幕式将让每个人精神振奋起来,”她说。
尼尔森图书馆的许多窗框大到观鸟者可以爬进去。林璎忆起了自己在耶鲁的日子。史密斯学院是她母亲的母校,这一项目对她而言有着非凡的意味,“我的一切都归功于这里。”
(文章节选自美国之音、纽约时报、搜狐)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