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精英
1937年,吴家玮出生于中国抗战时期的上海,祖籍浙江杭州,1949年,全家移居香港,1954年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1955年,他远渡重洋,去往美国南部的乔治镇学院攻读物理和数学,本科毕业后,吴家玮前往华盛顿大学继续深造,先后取得了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66年至1968年他又去圣迭戈加州大学做博士后进修。
吴家玮回忆1955年刚到美国南方肯塔基州小镇时,镇上只有三千人,非裔大约有三分之一。他读的大学有八百个学生,对当地人来说,不要说华人,大多数人连黄种人都没见过。当时的学院院长时常会带他到肯塔基州的其它小镇去演讲,告诉大家中国是怎样的。虽然美国当年种族歧视正盛行,但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人们对他的好奇。
后来他本科毕业,又去了美国中西部的华盛顿大学继续求学,他说因为一辈子都待在学界,所以碰到被歧视的机会还是比较少的。但是在城市里,在唐人街这些地方打工的华人,就会碰到很多被歧视的情况。他说感触最深的是对非裔的歧视。吴家玮在上海读的小学,在香港读的中学,他说他接触到的西方小说、电影、文学、艺术基本上都是白人文化,他当年刚到美国肯塔基州小镇时,镇上三分之一的非裔,居住区是隔离的,餐厅是隔离的,戏院是隔离的,电影院、教堂都是分开的。他说,有一次他跟一个瑞典的白人同学去看黑人做礼拜的教堂,结果第二天他们俩就被其他人指指戳戳的骂。还有一次我跟两个白人同学走在路上,对面来了一位女士,因为路又窄又不好走,他就给她让了一下路。那两个同学平时都是很有教养的白人,但还是说“她是黑人,你给她让路干嘛?”他当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肤色能把他们搞成两个完全隔离的社会。
他说,后来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几乎所有朋友都是华人。真正的美国朋友,最好的朋友就一个,还是个非裔,他叫梅西。他是吴家玮在美国生活工作的30多年中,唯一最要好的美国朋友。这位梅西是吴家玮前往华盛顿大学继续深造,取得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同窗,俩人交情特别深厚。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吴家玮和梅西的深入交往,让他了解了不少黑人在美国的处境。他们俩那时候出门到餐馆吃饭,听见梅西讲的最多的一句话是“这个地方,不晓得我进不进的去?”后来,即便梅西已经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在芝加哥大学当了副校长,又做了美国国家基金会的主任,再后来到加州大学总校做了常务副校长,但他还是逃不脱被歧视的遭遇。
1968年,吴家玮到西北大学担任物理学助理教授;1970年,在伊利诺大学任客座副教授。次年返回西北大学升任副教授,随即在1973年晋升为正教授,
1974年至1979年担任西北大学物理及天文学系主任。1979年,出任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热斐尔学院院长,兼任物理学教授。
1983年,吴家玮45岁,受聘出任旧金山州立大学校长,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那个时期人们说吴家玮为华人在美国学界“打破了玻璃天花板”。
1988年9月,吴家玮出任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团队为香港科大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本人为大学发展筹集到很多款项,“港科大”在短短二十年,便成为亚洲第一,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吴家玮在量子多体理论、统计力学、液晶、低温物理及表面物理上,做出了杰出贡献。1964年以来,他在物理研究方面发表了120篇论文及著作。
吴家玮一直积极参与华人各种活动,他曾和朋友办中文班,参与七十年代保钓运动,加入杨振宁先生发起的全美华人协会,还担任过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不断为华人群体发声,争取华裔族群的权益。
吴家玮校长特别重视教育,曾谈到美国的教育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学跟小学基础教育的费用主要靠房地产税支持。比如,非裔住的地方都是比较贫穷的地方,房地产就比较便宜,房地产税也就低,能拿来支持教育的钱就少,教学的水平也就比较差,学生出来后想进好大学就很难,这最终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相反呢,华人特别重视教育,比如,华人在加州买房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区域内的中学、小学好不好,如果好才买,所以房价就上去了,房地产税就高了,拿来支持基础教育的资源就丰富了,老师也就更好了,这样导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他说,现在加州最强的三所大学,亚裔占了40%多。
吴家玮还谈到犹太人和犹太人的教育理念,他曾经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每年一月份,美国物理学会都会在纽约办一个大会。每次我们到纽约开会的时候,一到差不多要散会的时候,就找周围的中国人一起去吃中国菜。到餐馆后我们一数,22个人里面有20个人的博士生导师是犹太人。”
中国人跟犹太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一次他与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以色列犹太裔教授聊天,他们俩聊到两个民族在家庭关系、重视教育等方面很相近。中国和犹太人一样,在美国当教授、当医生的也很多。她说但有一点不像,哪一点呢?就是很多中国学生非常勤奋、好学,但太过于循规蹈矩,犹太人喜欢跳出框架,搞创新。这位犹太裔教授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小时候他们在家里,每天吃晚饭的时候爸爸都会提一个问题出来,孩子们就会抢着回答。假如有一个孩子回答对了,爸爸并不会表现出什么,他会让孩子们再想一想,等吃完饭再去查一下百科全书。等孩子们查到答案发现对了,爸爸依旧不会有什么表情,他还要继续让孩子们讨论、辩论、争论。她说,到了中国人这里,如果孩子答对了,家长马上就会说“真棒,真乖”这样的话,所以,孩子很难跳出框架。
吴家玮说,我们中华民族凡事讲究序,比如中国很多大学或单位开会,就是大家坐在那儿每个人讲几句话。你说完,他讲,不用连贯,也不用交流互动,拿出来的结论也是老早就写好的,我们中国人就这样规规矩矩的。他说这种“序”,就是order,反映在传统观念中,有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师生关系等等,每样东西都有它的次序和地位,在教育上,我们应该跳出框架,后来,他在创建和管理香港科技大学的过程中,有一次听到学生告诉他,上课的时候,大陆的学生是会问问题的。这就是突破框架的开始,而这个开始确实被后来港科大的发展印证了是有效的。
现年85岁的吴家玮,也很关心自己的孙辈。他有四个孩子,老大在美国念完博士又去了加拿大读博士后,读完就去香港了。老二去法国了,老三和老四两个女儿在旧金山湾区。他说,他现在为在美国的孙辈们开始担心了,因为美国这两个女儿的下一代,一共有五个孩子,将来该怎么办呢?中美关系往往影响美国这边的亚裔,假如让孙辈们回到中国生活,两边的情况又完全不一样,他们能够适应吗?疫情期间他和女儿们谈起这些问题,女儿们也有困扰。他说,不单是华裔家庭有这个困扰,在美国生活的亚裔都会面对这个情况。
吴家玮还谈到“落地生根”和“落叶归根”的问题,他提到周恩来总理曾说过,“在哪个国家就应该把那个国家当作是自己的国家,而祖国是你的娘家,要有亲情。”他说,身在海外,一踏上美国这片土地时,很多人心里是想着“落地生根”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是常常会想是不是该回故乡去,觉得自己好像在这儿没有根,而且人家也觉得你在这儿没根。他说他在美国生活了30多年,也当了美国校长了,常跟其他华人讲我们应该落地生根,结果自己倒是落叶归根了。1988年吴家玮带着在美国高校工作的经验,回到香港筹办香港科技大学,落叶归根的计划终于得到了实现。
吴家玮在自传中这样写道:“我希望看到更多留学生回归家乡。一方面带回新的学识和经验,为亲人的幸福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一方面尽力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携手为国与国间的和谐并进而努力。”
因为他的杰出成就,获奖无数,曾获得华盛顿大学杰出校友奖、深圳市政府命名为深圳市荣誉市民、英国女皇颁授的CBE荣衔、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法国总统颁授骑士勋章、联合国协会的罗斯福夫人人道奖、旧金山市的金钥匙、旧金山市长命名的“吴家玮日”、等,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复旦大学、深圳大学、北京大学的名誉教授,他还曾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和全国政协委员,现为荣休校长及荣休科大讲座教授。
(本期“美华话题-美国华人故事13-美国第一位华裔大学校长吴家玮”已于12月04日星期天晚上美东时间8:00直播,敬请订阅、回看、分享“美华传媒”Youtube频道。)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美国华人故事10 当选美国大学校长的首位大陆留美学者王劲柳
2022-11-20 07:32
-
美国华人故事9 生物学家颜宁
2022-11-10 23:57
-
美国华人故事8 登上美国邮票的华裔科学家吴健雄
2022-11-04 19:44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