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想来想去,“闷骚”二字或许是最为准确的形容,因为它的故事看似波澜不惊、平淡乏味,但实则风起云涌、处处是情。
这部影片就是去年在戛纳大获好评,拿到了场刊3.5的高分的金棕榈提名影片——《帕特森》。
《帕特森》在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96%,严苛的MTC上均分也有90分,豆瓣暂评8.2,同时还入选了《时代》、《视与听》杂志的年度十佳。
从各个网站的评分和媒体评价上,大家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很受影评人追捧的电影。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肯定,除了影片自身过硬的质量外,还和导演吉姆·贾木许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而这个导演如果用两个字形容,那必然是“文青”,而且是非常老派的那种文青。
他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学习英语和美国文学,希望成为一名诗人。
只是,在大学最后一年的交换生计划中,在游学巴黎时,接触到了新浪潮时期的法国电影,于是沉迷其中的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电影资料馆中。
回到美国后,便考入了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师承《无因的反叛》导演尼古拉斯·雷。
同时,贾木许还组建了自己的乐队The Del-Byzanteens,并且对于摄影、编剧都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爱好完全是标准的文青。
后来,贾木许凭借《天堂陌影》一举成名。
而这部影片可谓是现代独立电影的里程碑,虽然只用了极低的成本,但在人物、画面、场景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冷漠的疏离感,情绪更是暗流涌动,充满漂泊流浪的情结,更荣获了戛纳的最佳摄影等多项国际奖项。
贾木许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为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
这次的《帕特森》也依旧延续了他冷漠疏离的风格,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名叫帕特森的人在帕特森这个城市的生活。
而较为有趣的是,帕特森的饰演者,新生代的演技派,《星战》中的黑武士亚当·德赖弗(Adam Driver)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一名公交车driver(司机)。
并且在这个人物上,导演给他加入了很多怀旧的元素,使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他不用手机,公交车抛锚需要紧急联络时,都要借助孩子们的智能手机,甚至去影院看的也是黑白电影
生活非常的老派,就连情感表达也没有任何爆点,只有淡到看不出情绪的表情变化。
所以,主人公的设定就决定了这部电影轻慢、平淡的基调,给人一种“闷”的感觉。
而如果要说《帕特森》的剧情,那几乎没什么剧情,也没什么特别的戏剧冲突,只是一部十分冷静、旁观的电影。
可既然没有什么剧情,看起来又有点闷,为什么能广受好评呢?
首先,是因为贾木许本身就不喜欢过于戏剧张力化的电影,他喜欢小津和布列松那样完全不戏剧化的电影,所以他的作品都尽量的减少冲突,以致于形成了一种叙事缓慢平静的独特风格。
其次,导演原本就没打算拿这部电影讲故事,而是想要拍一部诗形式的电影。
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帕特森》的影片结构,如诗般工整。
它主要分为了8个章节,分别是周一到周日,最后再到周一,形成一个循环。
可每个章节讲述的故事又大同小异,帕特森起床吻别妻子,每天走相同的路去上班,公交车开同一条路线,在同一个座椅上小憩,晚上还是在同一条路上遛狗,去到同一个酒吧喝一杯,然后回家。
生活极其规律,也极其重复,所以在每个章节里,你都会看到很多重复的镜头,但有意思的是这些镜头总在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就帕特森早起床吻别妻子这件小事,在影片中你都可以看到正面、背面。
这就是贾木许特别爱玩的套路,在不断的重复中,让大家主动发现变化。
在03年的作品《咖啡与烟》中,他就曾将同一件事讲出了十一个花样。
在《帕特森》里,这些变化都是生活的细节,极易被人所忽视的地方。可是,正是这些易被忽略的微小改变,让重复变得不再单调,让生活充满趣味。同时,它也是主人公帕特森创作的来源。
是的,帕特森除了公交车司机的身份外,他还是位诗人。
只是他从未出版过自己的作品,也不愿被出版。他享受平静和单调,这让有足够的安全感,也有足够的空间去观察生活。
而他所写的诗,也都只是生活里的小事,比如吃早饭时看到的火柴,这就能成为他的一首诗。
影片里的诗,除了《water fall》、《the line》是贾木许写的外,其余均出自导演的好友纽约派诗人Ron Padgett。
而影片里帕特森最为崇拜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也和帕特森有些相似,正职是医生,属于兼职诗人。
帕特森诗作的风格也与其类似,非常注重意象化(生动形象的展现事物)的表达。
影片中读过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一首作品《便条》——
我吃了冰箱里的梅子
那该是你留着当早餐的吧
原谅我
它们真的太好吃了
甜甜的
凉凉的
你也许不明白这首诗想表达什么,但读完,你一定记住了那枚香甜可口的梅子。
《帕特森》这部电影也就和这首诗一样,看完整部电影,你或许没有得到任何故事,但你会记住在洗衣店唱rap的青年
诗意并不在远方眼前也不止苟且,只要看到那些美好的细微末节,人生何处不惬意。
这部影片就是去年在戛纳大获好评,拿到了场刊3.5的高分的金棕榈提名影片——《帕特森》。
《帕特森》在烂番茄上新鲜度高达96%,严苛的MTC上均分也有90分,豆瓣暂评8.2,同时还入选了《时代》、《视与听》杂志的年度十佳。
从各个网站的评分和媒体评价上,大家不难看出这是一部很受影评人追捧的电影。之所以能得到如此多的关注和肯定,除了影片自身过硬的质量外,还和导演吉姆·贾木许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而这个导演如果用两个字形容,那必然是“文青”,而且是非常老派的那种文青。
他早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学习英语和美国文学,希望成为一名诗人。
只是,在大学最后一年的交换生计划中,在游学巴黎时,接触到了新浪潮时期的法国电影,于是沉迷其中的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在电影资料馆中。
回到美国后,便考入了纽约大学学习电影,师承《无因的反叛》导演尼古拉斯·雷。
同时,贾木许还组建了自己的乐队The Del-Byzanteens,并且对于摄影、编剧都有极其浓厚的兴趣,爱好完全是标准的文青。
后来,贾木许凭借《天堂陌影》一举成名。
而这部影片可谓是现代独立电影的里程碑,虽然只用了极低的成本,但在人物、画面、场景方面都表现出了一种冷漠的疏离感,情绪更是暗流涌动,充满漂泊流浪的情结,更荣获了戛纳的最佳摄影等多项国际奖项。
贾木许也因此被很多人称为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
这次的《帕特森》也依旧延续了他冷漠疏离的风格,故事主要讲述一个名叫帕特森的人在帕特森这个城市的生活。
而较为有趣的是,帕特森的饰演者,新生代的演技派,《星战》中的黑武士亚当·德赖弗(Adam Driver)在电影中扮演的是一名公交车driver(司机)。
并且在这个人物上,导演给他加入了很多怀旧的元素,使他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他不用手机,公交车抛锚需要紧急联络时,都要借助孩子们的智能手机,甚至去影院看的也是黑白电影
生活非常的老派,就连情感表达也没有任何爆点,只有淡到看不出情绪的表情变化。
所以,主人公的设定就决定了这部电影轻慢、平淡的基调,给人一种“闷”的感觉。
而如果要说《帕特森》的剧情,那几乎没什么剧情,也没什么特别的戏剧冲突,只是一部十分冷静、旁观的电影。
可既然没有什么剧情,看起来又有点闷,为什么能广受好评呢?
首先,是因为贾木许本身就不喜欢过于戏剧张力化的电影,他喜欢小津和布列松那样完全不戏剧化的电影,所以他的作品都尽量的减少冲突,以致于形成了一种叙事缓慢平静的独特风格。
其次,导演原本就没打算拿这部电影讲故事,而是想要拍一部诗形式的电影。
其中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便是《帕特森》的影片结构,如诗般工整。
它主要分为了8个章节,分别是周一到周日,最后再到周一,形成一个循环。
可每个章节讲述的故事又大同小异,帕特森起床吻别妻子,每天走相同的路去上班,公交车开同一条路线,在同一个座椅上小憩,晚上还是在同一条路上遛狗,去到同一个酒吧喝一杯,然后回家。
生活极其规律,也极其重复,所以在每个章节里,你都会看到很多重复的镜头,但有意思的是这些镜头总在发生一些变化。
比如,就帕特森早起床吻别妻子这件小事,在影片中你都可以看到正面、背面。
这就是贾木许特别爱玩的套路,在不断的重复中,让大家主动发现变化。
在03年的作品《咖啡与烟》中,他就曾将同一件事讲出了十一个花样。
在《帕特森》里,这些变化都是生活的细节,极易被人所忽视的地方。可是,正是这些易被忽略的微小改变,让重复变得不再单调,让生活充满趣味。同时,它也是主人公帕特森创作的来源。
是的,帕特森除了公交车司机的身份外,他还是位诗人。
只是他从未出版过自己的作品,也不愿被出版。他享受平静和单调,这让有足够的安全感,也有足够的空间去观察生活。
而他所写的诗,也都只是生活里的小事,比如吃早饭时看到的火柴,这就能成为他的一首诗。
影片里的诗,除了《water fall》、《the line》是贾木许写的外,其余均出自导演的好友纽约派诗人Ron Padgett。
而影片里帕特森最为崇拜的诗人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也和帕特森有些相似,正职是医生,属于兼职诗人。
帕特森诗作的风格也与其类似,非常注重意象化(生动形象的展现事物)的表达。
影片中读过威廉·卡洛斯·威廉姆斯的一首作品《便条》——
我吃了冰箱里的梅子
那该是你留着当早餐的吧
原谅我
它们真的太好吃了
甜甜的
凉凉的
你也许不明白这首诗想表达什么,但读完,你一定记住了那枚香甜可口的梅子。
《帕特森》这部电影也就和这首诗一样,看完整部电影,你或许没有得到任何故事,但你会记住在洗衣店唱rap的青年
诗意并不在远方眼前也不止苟且,只要看到那些美好的细微末节,人生何处不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