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喜欢看越剧,除了唱腔清幽婉丽,表演细腻有神而外,人物造型之美增添了戏剧的感染力,扮相美,服饰美。越剧的服饰借鉴于传统戏曲,而色彩更为丰富,力求简洁淡雅,丝绸,薄纱面料的应用,给人以轻盈,柔美,洒脱之感,突现越剧唱腔的优美风格。繁华的大城市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的商人,艺术家来到上海,带来各异的文化艺术,从美国好来坞的电影到俄罗斯的芭蕾,从广东音乐到西方的古典音乐,及港台流行音乐----,艺术提升了人们的感性素养,形成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包括对着装的讲究。从小生活在上海,耳听目染,早已把上海人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沉淀于自己的衣着打扮中,如今回忆,历历在目。
平生第一次按规定着装是在1944年进小学的时候,男女生一式着白衬衫,女生穿黑短裙,男生穿黑短裤,白袜黑鞋。冬季校服是兰布长衫,斜襟,右侧有一个个长脚钮头钮攀,扣起来很费事的那种,长衫里面是自家做的棉袍。小小人儿穿着长衫,看起来有点滑稽。儿童时代,我喜欢夏天。夏天有漫长的暑假,可以穿着母亲做的花裙子跑出去和小朋友玩,在弄堂里的水泥地上“造房子”,跳绳,踢毽子,还有躲夜猫,官兵捉强盗等等,自做的布鞋禁不起这样的蹦跳奔跑,很快穿帮撇底。说起裙子,所用布料是国产优质棉布。当时,上海已兴建多家大型纺织厂,如申新,新裕等厂家,所产高支全棉印花麻纱,细结滑爽,缝制成连衣裙穿着漂亮舒适。暑假,还会随母去外祖父家,常穿着喜爱的连衣裙,亲戚们戏称“上海小姐来啦!”,可是,裙子真不适合在乡下穿。当时,农村的人大多用自家出产的土布做衣裳,厚实,透气,忍汗,长袖长裤,保护身体不被庄稼划伤,防蚊叮虫咬。秋天,陇上棉花朵朵吐出白絮,采摘下来,去籽晒干处理后,用来纺纱织布。农妇是十分辛劳的,她们常常一早就下田干活,忙了一天,晚上在油灯下吱呀吱呀的纺棉花。看织布是很有趣的,只见手脚都在忙乎,看着梭子带着纬线左右来回穿过经线。纱线可染成红色,兰色或黑色,织出的布也就有了色彩和花纹。
至今,我还保存着阿婆们相送的土布被单,青底白花土布包袱,弥足珍贵,(见照片1)。
抗日战争胜利后,流行一首歌,有一句唱词是这样的,“三轮车上的小姐真美丽,西装裤子短大衣---”,着实反映了当时的流行服装,但旗袍仍是女士们的最爱。旗袍最能展现东方女性之美,不管穿着者的身材如何,只要裁剪得当,总不失其婉约大方。小学女老师穿的是阴丹士林布旗袍;在弄堂里,张家阿婆李家姆妈,常穿的是彩色布质或丝绸的旗袍,长度超过膝盖,但不超过小腿肚。她们站着聊天的时候,常从腋下纽扣中抽出一方小手帕拭面。曾想,等长大以后也拥有一套合身的旗袍,但是,没有机会,直到73岁时才下决心购置,为的是表演需要。(见照片2)。
整个青壮时期,穿着多为灰色或深蓝色卡其布料两用衫和长裤,扎公共汽车,排队购物或劳作起来方便利落。上世纪末期,国际流行的时尚衣饰开阔了国人的眼界,打破衣着的墨守成规。现在,即便是年逾花甲,穿着也很亮丽,最近收到老同学发来的旅游照,海水衬托着亮丽的身影,色彩之美,让我欣赏。(见照片3)
韶光易逝,斗转星移,不觉人生在世八十有望,更是万里迁居来到弗州费郡,望故乡,已是远隔重洋。所幸,居所周围绿树成林,空气清新,气侯宜人,更难得遇上众多的同胞弟兄姐妹,相互慰籍不觉落寞,也常相约外出游玩。(见照片4,5)。
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我们能够看到来自世界各地区的人,尽管肤色不同,饮食习惯不同,生活着装却大体相同。偶尔也会看到民族特式的着装,如印度妇女穿的沙丽;中东妇女穿的黑色长袍黑头包布。东邻西的老年人,出门探亲访友或散步购物,大都注意自己的穿着,整洁合体。有位年届九十的刘老先生,外出时需要推着轮椅,虽然步履缓慢,却不失儒雅风度,一次,又在户外相遇,上前问候之时,发现他穿着灰色熟罗短袖衬衫,问及告知,这件衬衣已有几十年的“工龄”。丝绸面料,较难伺候,要温柔地去洗,未待干透,即要熨烫或折叠平整,无怪乎快节奏的年轻人不敢问津。左邻右舍的老姐妹们,穿着打扮甚为得体,她们都有自身的爱好和素养,衣着搭配协调,常常佩戴相宜的饰品或围巾。有位孙女士,家中收拾得干干净净,窗前培育的鲜花异草吐露芬芳。刻意在大门内侧悬着一面长镜。“出门前照一照”,主人如是说。且看她,满头银发梳理成微微波浪,常穿的深红色中式衣裳衣领紧扣,缓慢行走时显露富态福相。邻居中有几位九十高龄的长姐,德高望重,她们见到你,总带着慈祥的微笑,几句轻柔的问语流露出真诚的关爱,也许衣着并不需要鲜艳的色彩,可她们凭着人格的魅力,依然美丽芬芳。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们,在一起打拳,唱歌,跳舞,心态特好,每每相见,含笑打招呼,或闲聊几句,看到衣着悦目的姐妹,总要点赞一番,哈哈一笑,心情舒畅精神爽朗。有一天,几位姐妹按约定,穿裙子化淡妆前来跳舞,那晚,场面特别热闹,多了色彩,多了笑声,舞姿也变得特别美,快乐抚平了脸上的皱纹,兴奋使人变得年轻,鹤发童颜。(见照片6)。
这群“年轻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有机会在各族裔面前,表演歌舞拳术,同时展现中国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服饰文化。有汉唐时代的长衣大袖服;近代汉族的上衣下裳(长裤或长裙)服装;当今女士礼服常用的旗袍;有蒙古族的长袍和帽子;藏族的斜襟及地长袖裙装和漂亮的帽子;台湾高山族的黑底彩条挂满铃铛的短衣短裙服装,配着绑腿,还有一顶插着红鸡毛的帽子。 绚丽多彩的服饰与认真的表演 相辅相成,观众鼓掌称赞。(见照片7,8)
年岁的增添并不能阻挡人们继续学习的步伐,尽管失去青春的面容和灵动,却仍然可以保持优雅。有篇文章讲到如何保持优雅的问题,介绍了古人提出的服饰“三紧”要求,即帽带紧,腰带紧,鞋带紧。若做到了“三紧”,人的精神状态才会显得振作,才能表现出对人对事的郑重。“鞋带紧”的要求,最值得重视,尤其是对老年人。不少老年人吃过摔跤的苦头,防范之一不单是选用一双舒适合脚的鞋,还需要把鞋带系紧,走起路来既精神又有利于防止摔跤。外出穿拖鞋更不可取,容易跌跤,也不雅观。该文也讲明养成优雅仪态的重要性: “对一个人的印象如何,最初都是从其容貌和服饰方面来谈的。在十分郑重的公共场合,一个人必须要做到体态端正,服饰整洁,表情庄敬,言辞得体,这样才算得上有良好的修养”。谨记此言,不负我们来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