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

用一个“人”字整合“边角料” 访中文教育专家马立平博士

来源:未知 阅读: 2017-02-02 16:29 我要评论

早在2016大华府中文教育研讨会上,中文教育专家、加州斯坦福中文学校校长马立平博士作了题为“探索周末中文学校继承语教学之路——回顾与展望”主旨演讲。她指出,中文作为“继承语(heritage language)”是中文教学范畴里的一个特殊的新领域。它既不同于以在中国国内成长、在中文环境里的学生为对象的语文教学,也不同于以美国非华裔家庭的孩子为对象的、把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

紧接着,在去年年底的全美中文学校协会第十一次年会暨华文教育研讨会上,马老师提出了整合“边角料”的新观点,实际上就是她关于海外中文教育特殊新领域观点的深入和延伸。引起与会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

可惜的是因为演讲时间所限,马老师的观点没有得到充分的阐述,记者就此采访了马老师。




马老师认为,“继承语”教学,实际上是海外中国移民在非中文的大环境里,让自己的子女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其对象,和前面二者都不同。中文作为母语语文的教学和作为外语的教学,都业已发展为成熟的领域,各有其成系统的研究、理论和实践。可是,中文作为继承语,却似乎还处于“处女地”状态,所以说,我们目前从事海外中文教育的老师们,都是这块“处女地”上的“拓荒者”。

实际上拓荒者可以分为三批。马老师认为,第一批“拓荒者”是所谓的“老侨”,即早年从中国广东省和福建省移民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的华侨。他们在海外为子女办的中文学校,传承 “老当益壮” “生命力顽强”的闽南话、广东话、客家话;第二批拓荒者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后,大批从台湾来美的留学生,他们在美国安家立业,是开创普通话背景周末中文学校的先驱;第三批拓荒者是我们在中国改革开放后来到美国的大陆移民。我们有责任,也应该在他们达到的成绩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如何看待“边角料”现象?




马老师开办中文学校,从事中文教育已经二十多年了。她深有感触地说,和另外两个中文教学领域——国内的语文教学和国内外中文作为外文教学——相比较,那两个领域无论是师资、学生,还是管理者的投入,用的都是“整料”或“大料”,而我们这里则是零碎的“边角料”。

譬如,我们的上课时间是“边角料”——只有每周周末的一、两个小时。

老师的工作时间和精力也是“边角料”。设想老师们连上课加备课加改作业,如果每周能用上6个小时的话,那么在一周七天除去每天八小时睡眠所余下的112小时里,只占到百分之五多一点,如果用不到6个小时,就连百分之五都不到了。

还有中文学校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的,平时也有着全职的工作,用在中文学校管理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显然也都是用于谋生的本职工作之外的“边角料”。

中文学校的学生能用在中文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也同样如此。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除了上好普通学校的课以外,还同时有多项课外活动:钢琴、舞蹈等文娱活动,游泳、打球等体育活动,俱乐部、童子军等社会活动……而所有的课外活动中,中文学习的优先级恐怕是最低、处于最边缘的。

这样一分析我们“边角料”现象,不免让人觉得有些懊丧。马老师说,我们不能否认这正是我们大多数周末中文学校所面对的事实。因此,我们周末中文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考虑如何把这些“边角料”合理而巧妙地拼接起来,做成一件件哪怕是小,然而是完整的“作品”。

有的老师对中文教育满腔热血,对中文教学过于理想化,对此马老师的看法是:“过于理想化地要求任何一块“边角料”变大、变长是不现实的。我们不能不顾实际地要求我们的老师、管理人员或学生做出他们实际上承受不了的付出,而是应该思考如何让这些现成的‘边角料’劲往一处使,不浪费,拼接成一块比较大的、可以成就作品的料。我们还应该考虑拼接上另外一块:家长的‘边角料’,这样我们手中的可用之材就更大、更充裕些了。”

心中有“人”,“文”在其中

无论是教文字知识还是文化知识,中文学校的老师们常常被挫败感所困扰——学生们学习中文兴趣不大,进步不明显,教学少有成就感。

对此,马老师认为,不妨把眼光放远些,把立足点站高一些。让我们的眼光越过课本上的文字知识和文化知识;让立足点的高度,足以使我们看到学习这些知识对学生的根本意义所在。学生们年复一年地放弃周末娱乐和休息的时间,到中文学校和我们每周一起度过的那一、两个小时,在他们的生命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究竟有什么意义?

马老师的观点是:首先,我们孩子的成长环境与他们的长辈截然不同,由此造成的与长辈之间的隔膜,与heritage之前的断裂,是他们生命中的一个重要缺失。学习中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加了解和理解自己的父辈和祖辈,增进亲子关系,因而使他们的生命更加充实。

其次,我们的学生在美国,多数局限在中产阶级的优越圈子里。而他们祖先生活的中国地处地球的另一半,有着数千年绵延不断的历史。学习中文可以打开学生们的眼界和胸怀,帮助他们的思维和见识跳出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因而使生命更加广阔。

第三,在学习语言的最佳 “窗口”期帮助学生们打下一定的中文基础,即便暂时没能反映在试卷的成绩上,将来还是可能在关键时刻转化为谋职利好,把他们送上原本难以达到的高起点、高职位。

第四,学习中文有一定的难度,正好作为学生们培养品性(building characters)的砥石。这一点,若掌握好尺度不过分,实在能使学生受益良多。

马老师强调说,设想老师们如果在心中有“文”的同时也心中有“人”,除了知识本身,还关心每一个跟着自己的学生是不是增进了和长辈的关系?是不是开阔了眼界和胸怀?是不是为将来打好了基础?是不是培养了良好的好品性?那么,学生作为“人”的点点滴滴的成长,都会融入我们的成就感,大家的挫败感想必会小许多;而我们的教学,或许也能更切合学生的实际,不知不觉地得到一些改进。

“办周末中文学校,终究是为了后代;教‘文(文字、文化)’,终究是为了 ‘人’的成长。”马老师这句话足以让从事中文教育老师们有所启迪。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哥伦比亚学院就业类专业项目,哪一个适合你?

    哥伦比亚学院就业类专业项目,哪一个适合你?

    2020-11-20 09:50

  • 一个误导了全世界几代人的半截故事

    一个误导了全世界几代人的半截故事

    2020-10-23 04:27

  • 好的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去质疑权威

    好的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去质疑权威

    2020-10-02 03:37

  • 为什么要独立思考、为什么要尊重科学?(节选)

    为什么要独立思考、为什么要尊重科学?(节选)

    2020-09-17 06:5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