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叫他念书,就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样子,课业成绩一塌糊涂。整天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进了房间便开电脑玩游戏。他不知道我们当爸妈的有多么担心他!」一位母亲正一股脑儿地数落就读初中的孩子。
「你们一定感到很困扰。那么,你们怎么做呢?」
「能怎么办?只能不断提醒他啊!好说歹说都不是,软的硬的都来过,他爸甚至拿棍子修理他,他也不以为意。我们都快要放弃他了!」她越说越激动。
「真的辛苦了,我看到你们一直没有放弃,持续努力着。」我试着让这位母亲感觉到,有人理解他们的付出与努力。
母亲滔滔不绝地说著。
夫妻俩长期为孩子的各种状况感到相当头痛,一天到晚跑学校收拾烂摊子。他们不解,从小给孩子最优渥的学习环境,也奉行勤教严管的教养方式,无奈孩子就是不争气。
「有没有哪些时候,孩子其实表现不错,不太需要你们担心?」身为助人工作者,我们常不忘使用一些问句,试图提醒家长看到孩子的亮点,找出惯常行为的「例外」。
母亲摇摇头,继续细数孩子的问题:「我现在看他全身上下都不顺眼,没有一处是可取的。这孩子如果可以一天不要我操心,就谢天谢地了!」
难道没有任何一些值得赞美或肯定的地方?我不放弃。
「老师,我知道你要说什么。有好多老师都要我以鼓励取代责骂,我怎么做得到?要是他的成绩好一点,行为不要老是脱序,我当然愿意赞美他,但他就是天生懒散,毫不在意。」
「更气人的是,他的脾气还很冲,讲他一句,就回我好几句,口气还很差!」母亲激动地说著。
影响孩子发展的,是你的信念
许多家长常看自己的孩子全身上下没一处顺眼,甚至会怀疑自己怎么生出这样的孩子?
然而,孩子并不是不在意。就是在意,才会顶撞,才会回应。看似对抗的反应,就是青少年典型的行为模式之一,目的是为了表现出独立自主的一面。
我遇过好多家长,他们煞费苦心,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做的一切都出自于爱。然而他们不知道,这份「爱」,可能带来反效果。
我曾在许多演讲场合和家长分享:「孩子会长成你们心底所相信的样子。」
许多家长一时难以接受:「怎么可能?我们都期待孩子懂事、成熟且成功啊!」
是的,「期待」是一回事,「相信」又是一回事。如果你想达成一个目标,这是你的期待;但你认为自己是否能达成,这是一种相信,而你相信「这个世界会如何运作的方式」,就是一种信念。
真正影响孩子发展的,往往是信念,而非期待。这就是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常感觉到事与愿违、力不从心的原因。
当家长不断数落孩子的缺点、说孩子的不是,表面上是为了孩子好,恨铁不成钢;但内心所呈现出来的,正是一种「我的孩子不够好,一无是处,所以才需要我不断提醒」的信念。于是,从这个信念出发所看到的孩子,永远是不够好的。
孩子会验证父母内隐的信念
孩子呢?孩子自幼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望着父母的眼眸长大,因此,很容易内化父母的信念。这种内隐的信念,尽管没有明说,孩子却感觉得到,也就是:「父母对我是失望的」或「父母认为我很糟」。
于是在不知不觉中,孩子会去「验证」这种信念。
青少年时期,孩子会试着证明自己的能力,但若得不到大人的肯定,长大后,便会开始证明自己的无能。
我们看到许多青少年与父母对立冲突、僵持不下,这是青少年孩子从依赖朝向自主,逐渐想脱离父母的照顾与干涉,同时借由和父母唱反调,来证明自己有能力独当一面的方式。对他们来说,「认可自己是个有能力的人」远比「当个大人眼中的乖孩子」来得重要。
而父母却往往把青少年孩子反抗的行为,看成一种无能或不尊敬的表现,因此更加严格控管;内心则更加相信孩子「确实一无是处」,更不可能给出孩子任何的肯定。
直到最后,大人累了,心想就任由孩子去吧!反正孩子不是个成材的料;孩子则领悟到,再怎么努力也没有用,干脆彻头彻尾地放弃努力,用无能来证明自己就是大人眼中没有用的「废柴」「鲁蛇」。
来自心智的偏颇推论
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相同的是,他们都不断在寻求照顾者的认同与肯定。这是一种生存策略,唯有透过这种方式来感受爱,才能拥有活下去的安全感。
每个孩子有着天生资质高下的差异,或是气质、性格上的差异,然而,行为是波动的,一个人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展现让人摇头的行为。重要的是,父母对孩子拥有怎样的信念,就会用什么眼光去看他,同时决定了看到的是孩子的优点或缺点。 我们的心智是个过滤器,依照大脑内建的地图过滤来自外界的各种讯息。而讯息筛选的依据,就是那些我们认为无庸置疑的信念。
当我们对孩子带着「我的孩子就是不够好」的信念时,就会倾向在孩子身上找缺点、翻旧帐,同时放大检视任何负面的行为,偶尔出现的好表现,也可能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了。
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心智容易根据内在的信念做出偏颇推论,以证明信念的正确性。例如当孩子小时候的数学成绩不够出色,便推断孩子没有数理天分,长大后还是别走和自然科学有关的领域。事实上,这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关联性存在。
在此同时,孩子也逐渐学到了父母如何看待自己的方式,包括对自己的观感、狭隘的过滤筛选机制,以及偏颇的推论方式等等。
于是,一天又一天,孩子长得越来越像大人所相信的样貌。
你无法从口里说出一个「好孩子」
大人常犯一种错误,就是不断训诫孩子,要孩子这么做、那么做,以为如此孩子就会自动变成大人心目中的理想样貌。
事实上,你无法光用言语就打造出一个符合期待的孩子。孩子的行为发展,与成长环境中的重要他人互动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孩子身旁的大人是否真心信任孩子有其良善与充满力量之处。
当孩子表现出来的正向行为被充分地肯定,就会继续表现类似的行为;当孩子的努力从未被看见,而一些不被接受的行为却一再被放大检视,孩子便会不断展示无能来提醒大人:别忽略我的存在。
我们很少被提醒去看见孩子身上的优点,因为我们从小到大也是在被指责中长大。你需要刻意练习去欣赏你的孩子、改变你对孩子的信念,如此一来,你将在孩子身上看到不同的样貌。 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去信任你的孩子吧!
本文摘自《受伤的孩子和坏掉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