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

破解亚裔家庭教育之弊端(上)

来源:未知 阅读: 2019-09-24 21:15 我要评论

编者按:本文作者杨鸣镝老师,生于外交官家庭,旅美媒体人和教育出版人,她和她姐姐的孩子都是美国典型的亚裔学霸。她还是科普人文读物“少年时”的创办人,引领孩子思考最前沿世界性话题。本文分享她对亚裔父母教育观的观察和反省,文章虽长,却值得每位关注创新教育的家长细细品读。

1. 社交能力不仅指交朋友




先从Michael的故事讲起。可能一些人看过我《和Michael对话》,很多平台都转载了。Michael是我姐姐的孩子,很特别,有一些非常天才和特质的一面,从小就表现出来了。很多文章说他是华裔学霸,其实是小看他了,即使在学霸中,他也是超级的。

他被三所最优秀的大学,哈佛,MIT,和斯坦福都录取了,他最后选择了MIT。现在他从MIT辍学了,自己创办了公司,和小伙伴们一起在硅谷创业,在MIT他只念了一年的书。他在数学、科学、计算机三个方面都是全美拔尖的,数学是当年全美奥数竞赛12名优胜者中最年轻的,计算机获得全美高中奥林匹克公开赛同年级组第二,然后科学是Siemens半决赛得主,进了MIT在五十个州每个州选一人的顶尖夏令营。

如果今天在这儿我们只是说他的成绩,那聊的话题可能就是申请大学攻略了。我觉得他是被华裔父母教育出来的,应该说是比较典型的华裔男孩的形象,数学优秀,科学厉害,钢琴弹得一流。

Michael的蜕变,令我震撼,也是我最想分享给大家的。当时,他在我家住了几个周末,我们之间有过几次对话聊天。有时候我们一起开亚裔父母的玩笑,讲他们的特点,也算是自嘲吧,因为我们自己都是经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我和他的对话里提到了一个问题,Michael在高中最后一年到处跑,但是小时候他看起来比较内向,也不太愿意和同龄人打交道。从印象中典型的亚裔孩子的形象,到现在变成到处和人打交道,是什么使得他变成了现在这样?他当时开了一句玩笑说,这个是他从亚裔教育脱离的一个过程。

他说,大多数亚裔家庭有一个问题,是不培养社交能力。一般说来,大家会认为,社交能力大家一提起就是交朋友。

其实,社交能力包括很多方面,一个是专业的方面,社交圈的建立、和人交流谈判什么的;还有一个就是个人成长方面的,包括交朋友和个人魅力如何,能够吸引别人和倾听别人的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Personal relationship)——男女朋友之间,还有家庭之间的关系之类的,这些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发现,现在很多成年人在人际关系方面处理得不是很好。他认为,这些方面的能力亚裔父母根本不管,并且亚裔在对付冲突和压力方面本身比较谨慎,所以父母一代比较容易忽视社交(Social)方面的能力。

他认为,要设法脱离只有一种单一文化的环境,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开阔。我问他这个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是哪个时间段,他开始有了一个巨大的变化?他的回答我还记得挺清楚,因为我非常有所触动吧。

他回忆说是大概5年前吧,他成为美国奥林匹克竞赛12名优胜者之一的时候,他思考了很长时间,觉得这个头衔代表什么呢?是表示他在美国是Top12的数学家,还是仅仅只是个Title?最后得出的答案就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头衔。他觉得,这些奥数题对真正世界上的问题根本没用,孩子们学这些对社会的意义也不太清楚。

他觉得自己学了很多的计算机,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怎么用呢?如果想要用这些去影响别人,得先成为一个领导者。如果想成为领导者需要有很多资源,他说,这些他都没有。

从和Michael的对话中,能看出来孩子对父母的教养是有很多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的。不仅华裔如此,印度裔家庭据我所知,也是如此。

2. 如何面对“反叛”的孩子?

这些二代的孩子都开始逐渐脱离原生家庭的教育,寻找一个自己可以融入更大群体的路,有一种“我要去闯荡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父母辈熟悉的”这种精神。

我们后来和姐姐姐夫也打电话,聊这段时间对Michael的了解和他的对话,他们觉得他是最近几年开始有了点“反叛”,他们夫妇都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教育思想实际上还是比较开放的。所以在面对孩子培养出来,连大学也不念了,铺开的路他不去走,走上一条未知的路,他们也是有些思考的,现在也都接受了他的这种改变。

我觉得Michael提到的有些事情是我们亚裔父母经常做的,非常典型,值得思考,他批判地比较厉害,这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是亚裔父母爱逼自己的孩子做自己认为好的事情。我的孩子今年12岁,已经开始在晚饭桌的对话中抗议不要谈论College和Job。晚饭桌上交谈的话题,可以看出一个家庭真正关心的事情,因为这个时间是很多家庭难得聚在一起的时间。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Dinner time talk是非常值得家庭成员珍惜的,也是教育者研究的话题。

第二,是亚裔家庭特别谨小慎微,比较服从权威。对话中,他提到一些事情,我们这个社区有的家庭不太接受。比如怎么可以和老师吃饭得A,快两次被学校开除之类的,有些家长还表示很后悔带自己的孩子去听对话,会被教坏。

Michael自己也说了一句比较“经典”的话,就是当你Make trouble之后,You have to know how to get out of it——当你惹了一个麻烦,最重要的是你知道怎么去解决这个麻烦。这个能力我觉得挺不错的,但是从亚裔家长的角度来说,一般都会比较担心孩子惹麻烦。

第三,是喜欢抄别人的,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如何优秀,照着打造。

3. 配合孩子独有的节奏,尊重孩子意愿

下面我想说的另外一个事情是,我们总说的——亚裔孩子的问题,尤其华裔孩子的问题,总说中国孩子缺少创造力。这个和华裔传统教育中的一些理念和长期、大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有很大关系。

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比较遗憾的是,这种缺陷在时间上会延续好几代。很多知名的学者都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提到中国孩子杰出的人才少、创造性的人少。比如清华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就提过:中国出众的人才少、杰出的人少、拔尖的创新人才少;钱学森也提出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最近这些年,印度裔显示出比华裔的厉害,至少在美国的学界、政界、商界都出现了不少印度裔的领导者和优秀创新的人才。有一句话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的教育成功优秀与否,需要一个整体环境的自然培育,而不是在某个方面被硬灌出来的。这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配合的综合条件,是一个很大的圈子。

家庭方面,华裔家庭强调个性的教养是比较少的。就举例我们家,批判一下。我们家老大16岁,他有时候就会反问我们:你们老觉得我不“show respect”(礼貌待人),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我的白人同学,是怎么和自己父母对话的?他们都是比较平等的那种。

所以,我们有时候就会反思,孩子的爸爸是比较严厉的,有时候还有大家长作风,我相信这样的华裔家长还是挺多的。

举一个例子,有一次爸爸开车,带他和两个印度裔好朋友一起打球,爸爸说他:做事情怎么老是显得不自信什么的。

回来后孩子告诉我说,在他的朋友印象中,他还是挺骄傲的那种人,结果爸爸指责他是不自信的,这不是在打翻别人对我的印象吗?!还当着我好朋友面这样说我,能不能回家说说就完了。

我就对他说,你直接和爸爸说,可以告诉你爸爸,不要当着别人的面说。孩子就照着说了,说完后,第二天回来就笑着又告诉我了:爸爸又带着他们三个人出去,第一句话就说:“Warren今天不让我说话,我就不说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北美亚裔“拼娃”: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大战

    北美亚裔“拼娃”:一场没有硝烟的文化和教育价值观大战

    2019-09-24 21:42

  • 华尔街日报:亚裔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华尔街日报:亚裔学生成绩优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2019-05-30 16:20

  • 多元化的呼声中 马里兰公校资优班亚裔录取两年锐减4成

    多元化的呼声中 马里兰公校资优班亚裔录取两年锐减4成

    2019-04-24 20:05

  • 亚裔孩子为什么最后都消失于美国精英阶层?

    亚裔孩子为什么最后都消失于美国精英阶层?

    2019-04-20 21:3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