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

基础教育是极左潮流在北美的重灾区

来源:未知 阅读: 2020-10-23 04:22 我要评论



(接10月16日本报B
20版)

降低标准,淡化考核的结果,不言而喻,学生与教师都大大地松懈下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愈来愈差。同时因缺乏统一标准,大学录取所依据的学业评估也愈加困难。

不过与普通高中不同,美国的精英高中颁发高等毕业文凭。纽约州的高等文凭要求学生至少多修两门数学,一门科学。报考大学,除ACT和SAT外,还有大学先修考试AP和国际文凭课程IB;以及数理或科学竞赛等各类渠道,可以为大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选拔优秀学生。

然而,美国精英高中仅占不及10%,参加各类竞赛的学生人数也有限;故他们的努力与成效仍未能扭转美国的总体教育颓势。

需要指出,上述毕业升学考核的低标准是建立在自由选课的学分制基础上的。西方国家实行学分制已百余年。尽管在培养人才的多样化方面具有优势,但学分制并非万能灵药;它给西方带来的,也不全是成功的果实。除走班制造成的管理松散外;选课的过度自由使得学生避开数理化等较难的课程;也使得学业考核不得不大大降低标准。

2.     大学录取的种族之争

事情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颁布的平权法案说起。该法案意在教育、就业等方面,提升非裔、拉丁裔等历史上受歧视种族的入学和入职机会。许多大学一开始采用的是种族配额招生。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医学院在100个名额中保留16个给少数族裔。

然而这样做必然减少其他族裔的入学机会。根据美国宪法的原则,任何一个申请者都不能以种族的理由而被拒入学。故一些白人申请者纷纷起诉配额制违反宪法,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认定。

但最高法院同时认为,教育多元化是重大的国家利益,需要特殊对待与慎重考虑。于是各校‘自由裁量’,试图在配额制与完全按标准录取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途径。少数族裔自动加分即为其中之一。大学录取由此成了走钢丝。为了避免法律责任,录取过程成为秘密。

然而殊途同归,自由裁量所达到的实际录取比例,与配额制大致相当。理所当然,自由裁量权也受到其他族裔申请者的挑战。

美国波士顿一名印度裔男子Vijay想报考医学院。见成绩远高于自己的朋友申请了五所医学院都未被录取;于是佯装成黑人,连名字都改成贴近非裔。结果收到包括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11家面试邀请,并最终进入一所心仪的医学院。

根据Vijay,非裔及西班牙裔的申请人,最容易申请到顶尖医学院。他的平均分为3.1,而那所医学院的要求,大约在3.84。相反地,成绩普遍较好的亚裔学生,却在录取过程中受到系统性的差别对待。前两年亚裔诉讼哈佛大学歧视案中,发现拉低亚裔申请者的个人品性分数是一种普遍的手段。

大学录取向非裔如此倾斜的结果,据统计,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斯坦福、宾州大学在内的28 所美国顶尖大学中,黑人学生的绝大多数来自中上阶级。补偿黑奴后裔和帮助贫穷黑人的初衷又何曾得以实现呢?

搭梯子架板凳进入大学的那些黑人学生,在大学学习中难免败下阵来。即使毕了业,黑人毕业生通不过行业执照考试的几率亦远高于其他族群。加州大学医学院一位黑人学生,毕业后因为医术极差,导致死亡事故,被吊销了行医执照。当然,正如人们看到的,一批真正优秀的黑人学生确实通过艰苦奋斗获得了成功。

奥巴马政府曾于2011年和2016年制定指导方针,鼓励高校将种族因素列入招生指导原则。而川普政府的做法完全不同。2018年7月,川普政府撤销了奥巴马时期的相应政策。与此同时,大力增加黑人大学的拨款,力挺非裔和拉丁裔集中的特许中学。





课程与教学改革动摇教育根本

一九五七年十月,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史称‘史普特尼克时刻’,给美国带来极大冲击。美国教育从此进入频繁变革的一个历史时期,若干课程与教学改革影响甚巨。择其要者,其一是以‘发现式数学’取代传统小学数学;其二是以综合科学课程代替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分科设置;第三则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

1.发现式数学釜底抽薪

小学发现式数学是美国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新数学运动’中制定的,逐渐传播到加拿大、欧洲、澳洲乃至世界各国。发现式数学将传统数学推倒重来,在内容、结构以及思路与方法上全然不同。‘发现式’本意为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发现规律。但于发现式数学则不过是一个好听的名称,认不得真的。

此前小学数学以算术为主体。算术含自然数,整数,分数及小数;度量衡;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百分数,比例,比率等等;是人类最早使用、最实用的数学知识,亦是学习代数、三角、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前提。而且它简单易懂,贴近生活,适合小学生的兴趣与智力水平。算术和语文并列,构成一个人的文化基石。

发现式数学的设计者们却把算术当成了丑小鸭。为了不致落后,专家们追求高大上,毫不吝惜地压缩或丢弃算术知识;将数列、变量、方程等中学代数内容下放到小学;结果欲速而不达。代数过于抽象,小学生难以理解,更提不起学习兴趣;又怎能学得好呢?

发现式数学轻忽以至放弃加、减、乘、除竖式运算等传统算法;编造出一些幼稚荒唐的套路要求学生掌握。譬如用10x10的数表不厌其烦地数格子做两位数加减法等,画蛇添足。标准算法被其它莫名其妙的方法挤占,结果学生一无所获;离了计算器寸步难行。最困难的是分数,连通分都不会。

教材中屡屡出现的错误,更令人啼笑皆非。如等差数列的公式,教材编写者竟然不会;有的选答题四个答案竟统统是错的!

小学数学传授千百年前建立的古老数学分支,其内容与方法的稳定理所当然。过去的半个多世纪,在‘创新’的名义下,小学数学被频繁地,任意地改动;疮痍处处,面目全非。不但小学数学被拖垮,也为中学数学和科学造成难以克服的障碍。很多大学都不得不为新生开设补习课程。

从前的小学毕业生可以自如应对生活中涉及数学的各种问题。如今的美国中青年人们做不到了!在中国,差不多人人掌握小学数学,农贸市场的小贩算起账来毫不含糊。而发现式数学却令北美的人们‘谈数色变’。‘我不适合学数学’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发现式数学釜底抽薪,乃美加数学教育衰败的首要原因。近年来美国大多数州已不再实行发现式数学课标,而采用各州共同核心课程标准。

2.综合科学课程颠覆科学教育

初中阶段取消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分科设置,而将各学科内容拼装在一门课程中来讲授,是为综合科学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为满足综合中学的需要。理由是传统理、化、生科目过多过深,不适合学业较弱的学生。

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自然属于综合性质,故综合科学相当于延续小学的科学普及。学生分门别类系统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被推迟了三年。

综合科学课程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从六十年代开始大力倡导并推行。1968年,UNESCO发布了综合科学课程项目规划,并提供一系列出版物、研讨会、前期实验报告以及有关咨询服务。1971至1990年,相继出版六卷题为“综合科学教学发展趋势”的报告,记录、指导和推进该类课程在全球范围的实施。1986年的报告显示, 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已采用综合课程。中国教育部也曾以综合课程作为教改方向来推行,称为‘综合理科’;但遭遇了基层与广大教师的强烈抵制。

笔者在大温地区教授11和12级物理,起初对学生基础之差十分震惊。通过长期实践,深知物理是加拿大学生最感困难的学科。选修物理课的学生因而少之又少,大致 15-20%。了解到国内也在跃跃欲试,笔者于2014年写就‘综合理科为科学教育带来什麽?’一文,委托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转交给了中国教育部。





只要对基础科学有基本了解,并知晓学生学习科学的状况,便不难发现综合科学课程的不切实际与危害:

首先,综合课程将理、化、生及地球与空间科学合并成一门,减少了科学教育的课时。科学类课程得不到足够投入,无法承载宏大精深的各学科内容。PISA 等国际评估中西方国家科学成绩之惨不忍睹,首先在于科学被其他课程与活动所挤占。科学教育应该占怎样的比重,尽管仍然是一个尚待研究的课题;但世界各国正在吞咽长期轻忽科学教育的苦果,则是无法否认的现实。

第二,师资问题。要掌握理、化、生各门知识,达到能够自如授课的程度,做得到的恐怕凤毛麟角。考哈佛、MIT,或清华、北大都绰绰有余,学师范的有几人呢?!本人接手的十一级学生,统统学过初中的综合科学,却连匀速运动,欧姆定律都不明白,十一级物理几乎一切从头开始。可见科学师资的物理水平完全不过关。现成的各学科专业师资不得用其所长,却不得已讲授自己一知半解的东西。半个世纪实行下来,几代人被耽误了!

第三,分科课程构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整体,利于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学科知识。综合课程不具有这样的功能。综合课程讲授的知识碎片化,又多是描述性、常识性的,很少概念的深入讲解和公式的推导应用,故无法承担奠定理工科学业基础的功能。

初中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错过了一生都难以弥补。由于以综合科学作为基础课程,后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每科只安排两个学年,而真正意义上的学科学习这时方才开始。孩子年龄已大,时间太短,尤其对物理学科来说更是困难重重。学生如何能够切实掌握知识,获得像样的训练,成就科技人才?

从初中到高中的理、化、生分科设置延续了一百余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各个档次的人才,满足了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五十多年前,分科课程忽然被一门科普性质的‘科学’取代!教师讲不清楚,学生学不明白;基础科学教育就此江河日下。直到今日,仍不见改弦更张的苗头。综合科学课程实施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后果之严重,很少其他教育政策可以相比。半个世纪的推行,不但在世界范围颠覆了基础科学教育,也损害了高等科技与工程教育,是教育史上一项重大错误。

笔者认为,阻止科学教育继续滑落,当务之急是在八至十年级恢复理、化、生的分科设置。综合科学课程早该寿终正寝了!

3. 课堂教学改革荒腔走板

‘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学习’等,为西方近年来倡导的教学模式。此一模式否定教师面向全班的讲授;机械而刻板地规定,学生必须分成小组围桌而坐,自学或讨论;教师到各桌辅导解释。

小组讨论适合于某些教学内容或环节。但它增加了教师讲解理论的难度;同时因照顾不到全班学生,课堂往往散漫而效率低下。在美加,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已经受到很大冲击。国内大班授课,若一律采用此种模式,后果更不堪设想!故国内教师大都‘阳奉阴违’,上级检查时做做样子而已。

稍有教学经验,便知教学模式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而且有很大的弹性,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讲授式不知怎麽犯了大忌,被扣上‘以教师为中心’的帽子?其实,大大小小的会议报告,当今时髦的各种论坛,不都是‘讲授式’?

笔者并不否定讨论式教学,也不是说传统方式没有弊端。几十年前在国内任教时,笔者即发表文章力倡启发式,对灌输式教学提出了批评。笔者主张教学要从现象和个例入手,引导学生探索一般性的规律。只是眼下时髦的‘探究式教学’不过徒有其名。连基本的知识技能都未能使学生掌握,遑论探究创新。

必须指出,硬性规定教学模式是对教学的粗暴干涉,只有外行才会这样做。

美国教育专家还闭门造车,杜撰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若说它们是整体的、长期的目标,或有几分道理;但作为一门课程甚至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在荒唐。很遗憾,这类莫名其妙的东西,也被奉为圭枭,堂而皇之地写入中国的课程标准。

自然,国内教育界对错误改革的抵制,在北美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如国内那样普遍。譬如美国精英高中,教师们大都不理会‘以学生为中心’那一套,传统方式照教不误。

综上所述,频繁而盲目的教育改革,伤筋动骨,在短时间内破坏、颠覆了传统的教育。这些改革大都是教育专家们玩出的花拳绣腿。他们大权在握却对学科一知半解,他们对千百年积累的科学文化和传统教育缺乏敬畏之心。原本正面的观念,如尊重个性,独立创新等,被推向了极端。不讲继承,随意‘创新’,是所有这些变革的共同特点。故这样的教育改革本质上是对传统教育轻率而粗暴的否定,是在改革进步名义下的倒退。

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扮演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作用。文学、艺术、技术等重在创新,而教育则以传承为宗旨。漠视或否认教育的传承本质,是西方基础理工科教育混乱、衰落的一个思想根源。

工厂须生产合格产品,医生得治病救人。但教育不同,其实际效果的显现滞后数十上百年;从而给各种错误或荒谬的理论、思潮和政策留下很大的折腾空间。


结束语

颠覆性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加以课程选择的过度自由、毕业升学标准的降低及考核的弱化甚至取消,半个世纪以来使美国的k-12教育大幅衰落。理工科受到的伤害尤其致命。不但进入大学理工领域的人数占比奇低,而且之后又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因修课困难而转到其它专业。毕业后能够从事科技工作的少得可怜,人才荒不可避免。此乃美国制造业因招不到合格工人和技术人员而难以复苏的原因。

美国大学理工科教授和研究生、科研人员中,相当比例是外来移民与留学生。美国自身的基础教育难以支撑其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说它是由多个国家的基础教育所支撑,也许较为符合实际。

学业教育的极度削弱,为霸凌、吸毒和性放纵等颓废文化入侵校园提供了空间;颓废校园文化又反过来侵蚀、败坏了学业教育。两者的背后同为左倾民粹主义,和教育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

k-12教育中的弊端与衰落可以说积重难返。然而,众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基础教育的严重危机,广大民众亦深为不满。川普政府已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提上日程。

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笔者在此重申前文的建议,以为扭转大局的两项关键举措:

第一,改变综合中学一统天下的局面,逐步建立高中阶段,特别是11、12年级的双轨制教育结构。建议公、私立职业技术学院和社区学院大批招收16岁以上中学生,希望能够缓解制造业人力资源的燃眉之急。

第二,废除八至十年级的综合科学课程,恢复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分科设置;以挽救中学的科学教育。

以‘平等’、‘公正’面孔出现、实质为左倾民粹主义的‘政治正确’,祸害美国半个多世纪,将国家带到了悬崖。公立中小学教育为其重灾区,有它的必然性。今天,人们终于看到恢复美国精神和传统的曙光,基础教育也迎来了浴火重生的机会。

基础教育乃国运所系,文明所系。美国没有退路。

(完)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基础教育是极左潮流在北美的重灾区

    基础教育是极左潮流在北美的重灾区

    2020-10-15 00:01

  • 闲话法学院(一)趋名逐利

    闲话法学院(一)趋名逐利

    2016-11-30 13:2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