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小提琴独奏曲—马斯奈《冥想曲》

来源:未知 阅读: 2016-06-15 20:09 我要评论




作者简介:
 
儒勒·埃米尔·弗雷德里克·马斯奈(法语:Jules Emile Frederic Massenet), (1842一1912)是法国十九世纪大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生平以创作歌剧为主。1842年5月12日生于法国蒙道特,十一岁全家迁居巴黎,考入巴黎音乐院,过不久父母又迁返老家,但他仍留首都坚持学习音乐。像所有伟大的音乐家一样,他从小就有音乐的特殊才能。11 岁就被送往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63 年,从学院毕业后一首大合唱荣获罗马大奖,从而前往意大利学习。古诺(1818-1893)第一部歌剧《浮士德》成为抒情歌剧的典范,在他的影响下马思涅也创作了一系列的抒情歌剧,他的音乐更偏重细致入微的抒情,特别善于写女子的娇柔,所以人们称他为“洞察女子心灵的诗人”。马思涅后期创作的 25 年里没有什么大的改变,创作手法也依然如旧,因此他的大部分歌剧虽然轰动一时,过后大多都被人遗忘掉了。但是,他创作的歌剧《黛依丝》《唐吉诃德》却很有特点。
 
作品介绍:



《沉思》又译为《冥想曲》,于1894年问世。它是一首小提琴曲,是法国作曲家马斯奈为三幕歌剧《黛依丝》的第二幕中第一和第二场景创作的间奏曲,因此又有《黛依丝冥想曲》之称。马斯奈创作《沉思》时已经52 岁了,《沉思》是他抒写“女子心灵”的典范,其与歌剧《黛依丝》相比,歌剧本身反倒不如其中的一段小提琴插曲为人熟知。
 
这首深受乐迷喜爱的经典曲调,旋律优美,情感丰富,既有甜蜜也有苦涩。表达出黛依丝的沉思冥想、内心的孤独和挣扎、灵与欲的激烈交战、怀疑和混乱、忧伤和后悔,到最终获得心灵平静的心路历程。最后主旋律又慢慢升起,传达出绵绵不绝的希望,回荡在人们心中。
 
后来因为此曲的旋律相当优美,让人感动不已,常被人拿来独立演奏,成为马斯奈的代表作品。
 
故事背景:
 
《黛依丝》取材于 19 世纪法国作家阿拉托尔·法郎士的著名小说《黛依丝》。剧情是一个宗教故事,发生在公元 4 世纪的埃及。亚历山大城的名妓Thais黛依丝,她的美貌迷倒众生,过著纸醉金迷的生活,后来受到男主角艾森诺修道士的感化,终于摆脱了花天酒地、纵情享乐的世俗生活,而皈依宗教。黛依丝在修道院里获得了宁静,同时,也彻底失去了人间的欢乐,最终她带着一种复杂的心情离开了人世。
 
《沉思》是歌剧第二幕中表现黛伊丝思想波动的一段小提琴曲。在原剧中,虽然只是一首间奏曲,但却着力表现了美丽而内心有罪恶感的黛伊丝在沉思冥想中诚心忏悔的过程。身为交际花的黛伊丝外表美丽动人,为了追逐金钱,已丧失人格,圣僧巴甫努斯对她劝说开导,使她良心发现。一天下午,她独处室中,内心深处的良知被唤醒,使她决意要脱离红尘,追随上帝。小提琴独奏描写的就是这时黛伊丝的内心活动。
 
黛依丝是个会思想的人,就在这个夜晚,独个儿的她陷入沉思中,她忆起坎坷的过去,也对艾森诺修道士的话感到迷惑,内心在激烈挣扎著。她深思着:美丽不会永远存在,有一天终会年华老去,所有现在拥有的一切都将如过眼云烟。那么,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空?什么是对与错?这一生中,真正该抓住的是什么?漫漫长夜,她的沉思是那样的深刻悲伤,那样的沉重煎熬。

最后她终於想通了,完全改变了她的想法,心灵终於获得真正的平静。就在那一晚,她决定放弃一切,寻求神的原谅。




作品赏析
 
全曲由带尾声的三段体构成。
 
第一段
 
从这段舒缓而又委婉起伏的旋律中,清幽舒缓,充满了宁静的气氛。犹如山峰之间轻轻漂浮的缭绕的行云,忽浓忽淡,又像圣徒在举行祈祷时的沉思冥想。
 
第二段
 
音乐则从首段的D大调转如了 C 大调,这种转换,既给人一种精神焕发的感觉,又给人一种很不稳定的感觉。从旋律中,仿佛感觉到了祈祷者的内心不仅充满了冥思遐想,其思绪更是千丝万缕,汹涌激荡仿佛黛依丝正在追悔往日过失,并痛苦地祈祷。
 
第三段
 
是第一段音乐的再现。当音乐通过中间段落的变化后,又重新回到第一段时,我们感到祈祷者的思绪慢慢的平静下来,而“灵魂也在音乐的进行中得到了净化”。
 
结尾的高音是整个曲子的升华,仿佛是祈祷者的灵魂已经升入了天空,而旋律在低音区结束,又仿佛是祈祷者已得到了安宁和幸福,仿佛一缕思绪消逝在那飘渺的天堂。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魔鬼的颤音---塔蒂尼

    魔鬼的颤音---塔蒂尼

    2016-07-01 11:22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