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小波走了21年,中国作家是怎么看他的?(下)

来源:未知 阅读: 2018-04-28 08:41 我要评论

感谢王二

by 绿妖

绿妖,媒体从业人员,写作者。最新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




说起王小波对我的影响,不可避免要提到工厂、九十年代的县城氛围,这些都带着时代的痕迹,换句话说,过时的气息。

十八岁的时候,我仿佛置身于一场漫长的昏睡瘟疫,如今我理解了那些昏睡的成年人,当荒谬无处不在,只有放弃思考才能获得生活的合理性,否则就将时刻面对内在的冲突与刺痛。

十八岁时,我觉得生活漫长而无聊,如果我六十岁死,这样的无聊还要重复四十多年,"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历:傍晚时分,你坐在屋檐下,看着天慢慢地黑下去,心里寂寞而凄凉,感到自己的生命被剥夺了。当时我是个年轻人,但我害怕这样生活下去,衰老下去。在我看来,这是比死亡更可怕的事,"看到王小波的这段话,我知道这是一个同类,他的书,就像在门窗紧闭的铁屋子的墙壁上画了一扇门,打开是另一个世界,你知道生活不只有当下这个铁屋子、这场昏睡瘟疫,还有另一种活法,在另一个世界有你的同类。

那时,作为一个有着事业编制的青年工人,我的命运似乎已经注定,事业编制意味着我的一生都会运转在体制内的轨道里,我的工作内容是每天把值班室的绝缘垫拖干净,重复到六十岁,就可以领取一份很不错的退休金。这是一种有保障的人生。而我顺着王小波画的那扇门,看见了罗素、尤瑟纳尔、图尼埃尔、王道乾、查良铮……他让我知道好的文字应该有音乐的韵律,星星一般的光辉;他嘲笑神圣话语体系,敬畏理性之光、向往智慧与诗意,在此之上,是自由不羁的爱情,这些嘲笑与敬畏、憧憬与爱成为我的基因。人在少年时读过这样的书,就再也无法为了话语权而说一些自己也不相信的神圣话语了,也再也无法过一种昏睡然而有保障的人生,就像在灵魂里植入了一个魔鬼,它不停地对我说:人生不可空过!

我还记得《绿毛水怪》里那些热烈的句子,那是王小波的小说处女作,但已经能看出后来思想的雏形,因为是早期作品,技巧尚未娴熟,小说是以诗人的自白写就,是他灵魂的摊开,与阅读者是从感受到感受、从灵魂到灵魂,谁在少年时读过这样的小说,他的一生就再也无法满足于平庸。若干年后,第一次上网写文章时,我随手注册了绿妖这个笔名;再后来,绿妖这个名字一直跟着我走了下来,许多年。我也曾抱怨过这名字不像一个正经笔名,但我也从未忘记过世界初次向我打开,智慧之光与诗意之美犹如银河徐徐展开,熠熠生辉,供我眺望。

对于没有同类交流的寂寞,王小波一定也刻骨铭心,所以他塑造了线条、无双、红拂、小转铃、陈清扬、杨素瑶,她们热烈不羁,特立独行,她们都是混沌世界寻觅自由的人,是知行合一的行动者。她们,以及王二激活了我的生命能量,让陷入昏睡的我惊醒,从那以后,我离开了原本已经注定的命运轨道,从县城出发,一直走到这里,如今,我没有编制、没有所谓有保障的生活,实际上,我没有工作,是彻头彻尾的自由职业者。我比十八岁的生活多了很多自由带来的不确定、与承担自由相对应的焦虑,但我从不后悔,比起沉睡的人生,这样的生活比较有趣,这就够了。

第一次买到《黄金时代》,是1994年,在县城的新华书店。我不可置信几乎颤抖地要店员帮我拿出那本书。在当时的环境,那本书的出版是个奇迹,事实上,王小波在世时,他所有的作品都问世艰难。在当时的县城看到那本书也是个奇迹,1994年的县城,还带着闭塞保守的氛围,体制内工作的我们,随时还需要假装亢奋与激情地说一些神圣话语,而《黄金时代》正是对神圣话语的大声嘲笑。从那之后,时代发生了极大变化,网络兴盛,文化产品由贫瘠变成过剩,我曾经以为王小波也许会慢慢地过时,因为他描写的时代将会越来越陌生。但是不知不觉,时代又神奇地往小波写过的路子上靠,比如《黑铁时代》里描写的环境污染,也许,"再过一百年,人们会这样描述现在的北京城:那是一大片灰雾笼罩下的楼房,冬天里,灰雾好象冻结在天上。"王小波仍未过时,这是作者的荣耀,也是时代的悲哀。王二已逝,他已行过那条开满紫色牵牛花的道路,而我们,作为曾被王二启蒙过的一代人,又该如何面对缓缓而来的时代?这是我们需要回答的考卷。

笑谈二先生

by 张天翼

张天翼,女,天津人,作家,曾用笔名“纳兰妙殊”。最新作品《粉墨》。




大家好,我叫张天翼。我的名字是我跟小波先生的第一个相似之处,他在《我为什么要写作》里这样写道:"到现在为止,我写了八年小说,也出了几本书,但是大家没怎么看到。提起王小波,大家准会想到宋朝在四川拉杆子起义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现在我的情况跟他有点像,我也出了几本书,但是提起张天翼,大家准会想到写《宝葫芦的秘密》、《包氏父子》的那一位,想不到我身上。我是个自由职业者,以写小说为生,这是我跟小波先生第二个相似之处。而我对"写小说"这件事产生不可取代的强烈向往,也是因为小波先生。

我上中学的时候,各个科目老师都会给学生发自己编写的油印"篇子",一套"篇子"有时是几十道同一类的题目,填空,有单选多选,有时是一整套模拟试卷,晚自习做完几套篇子,手掌边缘和手指都蹭着油墨,教室里管灯的灯光惨白,猛地一看大家都跟卖炭翁一样,两鬓苍苍十指黑,做篇子很痛苦,唯一乐趣是语文阅读题里的文章,感觉像捷克的伏契克写他的牢饭里周四周日会有红烧牛肉的肉汁。我第一次读到小波先生的文章,就是在一张油印语文篇子上,阅读题目是《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多年后,我曾多次回想当时的体验,就像酒徒回忆自己第一次尝到酒的味道。我以前从没读过这样松弛,但又出奇饱满、发光的文章,那种奇特的叙述方式,让人全神贯注,好像我那两只黑手不存在了,对考试和未来的恐惧和迷惑也飞走了,心里充满了快乐和一种朦胧的期望,热辣辣、麻痒痒的。我回头看了一下别的同学,有些人盯着纸面出神,嘴角带着一丝奇异的微笑,我知道他们也正在听着猪兄叫出来的汽笛声。

距离那个晚上第一次读到小波先生的文章,已经十几年过去了。我自己也有文章变成了语文卷子里的题目,我有时会在博客或微博上收到私信,是高中生写来的,他们说:我们刚刚区统考、模拟考的语文阅读题里有你的文章,虽然我不喜欢考试,但我喜欢你那一篇。然后他们会把那道阅读题拍照发给我,说,你也可以把题目做一做,看你能得多少分2333333……每当这时,我就会觉得惋惜,惋惜我读中学时网络没普及,否则那个晚上我也会立即上网找小波先生的博客,给他写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

后来我读得最多遍的是《沉默的大多数》。我珍藏的这本是1997年10月第一版,不过不是第一印,是98年9月第四次印刷。它是年级另一个班的男生送给我的,不知道他从哪搞来。我们宿舍里的女孩传着读这本书。那个时候我们读什么都像读性启蒙书,大家首先目光如炬地发掘并记住了S/M和pervert,查了字典,兴奋了一通,然后神秘兮兮地问隔壁宿舍的人:你们知道什么是S/M吗?隔壁宿舍的几个人当时集体在看《白鹿原》,那里面没有可以拿出来把人问倒的东西,于是我们赢了。

当然,我记住的不光是这些。

小波先生的文章里,有一种我盼望已久,但又不知道自己在盼望着的东西。那时最流行《文化苦旅》那种"大散文",老师说,读透了,作文就能拿高分,所以几乎人手一本,但那些文章动不动提来一大桶历史,照头一浇;不拿大历史浇人的,就想训导读者,想升华读者的灵魂,实在让人窒息。其实我们更感兴趣、更想知道的是,年轻人,要心怀什么标尺去做人生的选择?这个问题《沉默的大多数》里的最后一篇《工作与人生》简直就像听到我心里的疑问一样做出了精准的回答:

"根据我的经验,人在年轻时,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干什么。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个样子来,这才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

这一串话,有一种掷地有声的诗意,之前被灌输、告知,被迫复述但心底半信半疑的那些玩意,为了啥啥而读书,为了啥啥奉献终身,跟这句话一比,立即黯然失色。读完那种瞬间通透的快感,就像懵懂的同性恋小孩有一天猛然明白自己的性取向。
他还说:"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会烟消云散。"陈丹青说,大先生的好处,在于什么事,都有大先生一句话在那等着。在我私人生活中,也经常经历这种"无论什么事,都有王二这个二先生一句话等着,经常想到他经常讲到的心胸,尊严,理性,智慧,参差多态是幸福本源。

日后多年,我还断断续续知道更多少年时代没读的细枝末节,比如他在《我的精神家园》里讲了一个古希腊的故事,一个哲人去看朋友,朋友不在,他就要过一块涂蜡的模板,在上面画了一条曲线,交给朋友的家人。那位朋友回家,看到木板,为曲线的优美所折服,连忙埋伏在哲人家左近,等他出门时闯进去,要过一块木板,精心画上一条曲线。后来哲人又画了第三条曲线,把自己的全部心胸都画进去,让朋友真正折服。

其实这是"阿佩莱斯线条"的故事--帕斯捷尔纳克有一篇小说就叫《阿佩莱斯线条》--故事的两个主角是画家阿佩莱斯和宙克西斯。阿佩莱斯是绘画史记载最早的用明暗表现立体感和质感的古代画家,所以据说他最终赢得画线比赛的线,是让之前的线变得有立体感的线。但即使知道故事的原貌,我还是觉得王二写出的线条更好,画家画线展现出来的只是技术,但哲人的线,体现的是"他全部的心胸",寓无形于有形,当然更有意境,更美。

王小波杂文的好处,更像动物的斑纹之美,比如老虎,豹子,梅花鹿,它们带着一身与生俱来的文饰奔跑、跳跃,做一些非常自然的动作,人们看了,默默惊叹其美感,但对它们来说毫无难度。这也不算是我瞎揣测,小波先生这样写过:"作为一个人,要负道义的责任,憋不住就得说,这就是我写杂文的动机。"他志向所在是写小说。他说"写得好时得到的乐趣,绝非任何其他的快乐可以替代。"他的杂文的影响比小说大,因为杂文短,阅读门槛比较低,而小波先生的杂文又是那么好读,给人带来的快感无可比拟,所以似乎勉强比喻一下,可能是流落荒岛数月终于获救回到文明社会、跨到淋浴热水喷头下洗澡,那种水流冲过每个毛孔的舒服痛快。但阅读小说就不一样了,它是需要一点接受能力的。

我给别人推荐王小波的小说,一般先推《夜行记》《立新街甲一号与昆仑奴》,然后再来虐的、纯爱的,《绿毛水怪》和《地久天长》,接着就可以推荐《我的阴阳两界》"时代三部曲"和《红拂夜奔》,基本上人们看到唐玄宗把李靖设计出来开平方的机器拖去打仗用,使得敌军"有的死于根号一,有的死于根号二",没有不惊叹服膺的。我不是批评家,我只能作为小波先生的粉丝说:感谢他拓宽了中文小说的边界和疆域,感谢他为中文小说增添了幽默感,和前所未有的智性的乐趣。

当然,我觉得如果王小波自己知道大家每年这么郑重其事地纪念他,肯定会强烈反对。而我搜索"纪念王小波"这个关键词的时候,也搜到很多人不断在问"为什么要纪念王小波"。为什么呢?如果说"庆祝纪念我们中间出过王二这样一个可爱至极的家伙",好像理由还不够充分的话,那我说一件别的事,我写这个演讲稿的前一天,打算把这个纪念活动的消息发到一个博客网站上,写完,点击发送,发现发不出去,文章被屏蔽了,并收到提示"您所发表的文字中有敏感词,请遵守社区相关法规,修改后再提交,谢谢"。我想,只要世上仍存在着"屏蔽"和"敏感词"这东西,就说明这世界仍然需要纪念王小波。他描述的"人应该过上的生活",还有很多人不仅没过上,而且根本不知道该那样过。他的文字和文字里的东西,仍然是很多人盼望已久,但又不知道自己在盼望着的东西。让一个他这样的人给一代代少年人们当精神标尺,是一种"刚需"。

所以只能说:对不起啦,二先生,委屈你了,就让我们纪念一下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冬天的记忆(外一首)

    冬天的记忆(外一首)

    2023-12-25 05:41

  • 没有约定的雪(外四首)

    没有约定的雪(外四首)

    2023-12-05 22:53

  • 旷野的雨和岁月的风

    旷野的雨和岁月的风

    2023-11-26 01:19

  • 散文欣赏  嘉鱼挖藕人(遇见)

    散文欣赏 嘉鱼挖藕人(遇见)

    2023-10-29 00:33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