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以千年古刹之书 纪念戊戍变法两甲子 记书友会金庆松5月19日的演

来源:未知 阅读: 2018-06-01 10:53 我要评论

「今天只讲书,不讲李敖,因为争议太多。」这是金庆松的开场白。
 
一个有争议的人,意味着受一些人否定的同时却受另一些人的肯定。若能中立地客观地抽取许多人认可的内容来展示给大家,当属负责且科学的态度,无可厚非。

华府书友会2018年5月19日请到的前书友会会长、现华府作协会长金庆松,便试以这种科学态度,客观地介绍了李敖的长篇小说《北京法源寺》,认为这本描述戊戍变法的历史小说,是李敖思想最集中的一本书。作为开场白的一部分,金庆松说明今讲此书之因,一是李敖3月17日刚刚辞世,二是正值戊戌变法两甲子、亦即整整120年。他还对此次演讲所采用的版本,及此书今年改编为话剧在北京以及台湾公演等情况,均做了介绍。他还特别指出他今日穿的衣服,正仿的是当年谭嗣同的服饰。
与会者竟有多人读过此书,华府作协读书会三个月前也刚刚进行过讨论。但鉴于更多听众未曾读过此书,金庆松仍将书中一些内容与特点做了大致交代。历史角度的从悯忠寺到法源寺、从袁崇焕守棺人到戊戍变法的百年英雄;地理角度的法源寺随北京城变迁而变迁与定位;文字角度的由上章过渡到下章,标题转换的契机与上下内容的承接;情节角度的将戊戍变法英雄人物的逐一引出与推进;故事角度的对人物与心理活动做了以史实为据的推理及凭借想象的演绎;思想理论上的对人鬼、善恶、忠奸等等,尤其是生死的深入阐发。正如李敖自己所说,「《北京法源寺》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群己、人我、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济等等,都在论述之列。」金庆松对各部分内容都以书中摘录、图示和史实为证来进行解说。对此书作者以严谨扎实的科研态度阐述有关法源寺的历史变迁等题材,以及纵深思考一些人文理念的思维方式本身,金庆松认为应当予以肯定。

这部李敖上世纪70年代在狱中构思、历经20年写成的历史小说,时间跨度长达上百年,围绕晚清时期推行新政、103天变法失败的故事展开。从法源寺到戊戍变法,从袁崇焕、康有为、西太后、梁启超、翁同龢、光绪、袁世凯,直到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金庆松均以书内的线索作了简单的交代。而针对人们议论最多的谭嗣同之主动赴死,金庆松将书中所涉缘由详细总结出了十大条,每条都标明了在书中出现的页数。这十条立即引发了许多与会者的反馈,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人补充,而且都详细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充分占有数据的基础上,金庆松最后谈到文坛对此书的评价。一些人说此书令人「头痛与失望」、其「把(李敖自己的)许多思想硬放在这些历史人物的头脑中」,另一些人却说此书「提供了新的诠释之路、升华为对国家及自身的关怀」,等等。金庆松进而将「李敖自己的说法」告诉了大家,诸如史实尽量在与历史相符;作为历史小说,讲究的是「写实的真」与「意求的真」,而且加入了思想性的东西,所以「500年后还会有人看」……。金庆松指出,李敖认为小说目前已经走不出创新的路,若要「杀出血路」,须「该破就得破」,所以他是「详人所略、略人所详」地创作出了此本小说。

会议进入答疑阶段,人们一个接一个提问异常热烈。有人对此书「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产生了疑问,有人追问金庆松在与李敖的个人接触中是否得知其对中国未来前途的想法,有人对法源寺以及寺中人物在整部小说中的作用希望有更明确的了解,有人对此书的写作年代以及李敖写此书的背景大感兴趣,有人请金庆松讲李敖在世时做过的一些好事,亦有人请他还谈谈李敖关于文、史方面的评价或定位,更有人问及李敖监狱生活的经历对该部长篇的影响……。金庆松此时进一步显示出对李敖其人的了解、社会对李敖不同看法和各类评价的认知,对这些问题均能当即予以中肯的回答,有的答复相当具体、并辅以左证。
然而时间所限,讨论无法尽兴,有人索性提议书友会日后组办一个「李敖讨论会」,以令大家得以尽情争论。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千年前的5大发明 现代科学依然无法破解

    千年前的5大发明 现代科学依然无法破解

    2020-07-26 00:59

  • 一瓦当尽千年风雨—-魏晋瓦当

    一瓦当尽千年风雨—-魏晋瓦当

    2018-05-04 19:2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