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贤臣直言进谏,明君从谏如流 — 唐太宗与魏征的“铜镜”故事

来源:未知 阅读: 2018-08-18 14:15 我要评论

面对我国目前内外交困的处境,不禁想起唐太宗与魏征的“銅鏡”故事。

唐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开明君主,为了开创大唐盛世局面,实现千古一帝的梦想,他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谋臣魏征“无限话语权”,让魏征时刻提醒和劝谏自己。魏征不负圣望,从国家大事,到皇帝私生活,他都直言进谏,毫不隐讳。

一次,唐太宗问魏征:“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列举了历史上尧、舜以及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为例,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下情就能上达,君主就不会受蒙蔽。” 唐太宗连连点头称赞“你说得好啊!”

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征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魏征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更是他的一面“镜子”,使他能看清自己。太宗不仅从谏如流,还主动与魏征结成亲家。他们的关系,是君臣,也是朋友。当然也有不和谐的时候,但魏征总能把不和谐变为和谐。就连太宗自己都说:“魏征,朕所畏惧者也”。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当着众大臣的面,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太宗很生气,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虚心纳谏的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回到内宫,气冲冲地对妻子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这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的是谁?” 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我,使我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所以敢不畏龙颜当面直谏,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才会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

据史料记载,魏征在为唐太宗效力的17年内,有史籍可考的谏奏前后达二百余次。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面,甚至连皇帝的私生活都要过问,太宗虚心纳谏。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公元643年,魏征病逝。唐太宗流着眼泪“废朝五日”,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 魏征殁,朕亡一镜矣!”于是 亲笔撰写碑文,颂赞魏征。皇帝亲自为大臣立碑,千古罕见,成为世代相传的佳话。

然而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突然出人意料地大变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异常举动,有人说是因为魏征生前向太宗秘密举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论、吏部尚书侯君集,夸赞他们的才能。可是魏征死后,杜正论因为负罪被罢免;侯君集因参与谋反被斩首。太宗开始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竟有因私营党的嫌疑。也有人说是因为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进谏的记录拿给当时的史官褚遂良看。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唐太宗长期受到压抑的“逆反心理”终于引爆了淤积的怒火大爆发!是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唐太宗毕竟是最开明的君主,他愤怒之情平静后,想起魏征竭忠尽智,直言进谏,辅佐他创建大唐盛世的功绩,不禁对自己一时的莽撞行为深感后悔。特别是想起那次旷日持久,耗费巨大,攻打高丽的失败,就痛心地说:“如果魏征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那次冒险远征。”于是,太宗一边自省,一边下令重立魏征墓碑。这段阴阳破裂的友谊“铜镜”,终于破镜重圆,此事传为千古佳话。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