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葛浩文续完萧红未竟之作《马伯乐》

来源:未知 阅读: 2018-09-22 19:13 我要评论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独具慧眼,一直衷情于萧红的创作,多次翻译萧红的作品

《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缘起于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萧红,缘起于萧红未完成的作品《马伯乐》。1942年萧红在中国香港因庸医误诊去世,结束了短暂而又充满凄苦的一生。生前她曾经说过“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马伯乐》作为她最后一部未能完成的作品,故事结局是怎么样的,已经成为悬念,也成为了无数热爱萧红作品的读者的无尽的遗憾。

美国汉学家、翻译家葛浩文先生独具慧眼,一直衷情于萧红的创作,多次翻译萧红的作品,并著有研究萧红的著作,堪称萧红穿越时空的跨国知音。70多年后,他用英文续写完成了《马伯乐》,由林丽君教授翻译,带给读者一次穿越时光的书写。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刘国辉认为,《马伯乐》完整版的出版意义除了文本内容的意义之外,更在于书写本身。当今时代的书写活动不应是单纯个人自我感情的张扬,更在于对历史的阐释、对传统的继承、对前贤的礼赞、对时代的鼓舞。举办《马伯乐》完整版文学沙龙,正是借《马伯乐》(完整版)新书的出版,践行这一份连通中西、跨越世纪的友谊。

汉学家、翻译家顾彬和安乐哲是葛浩文多年的朋友,此次在沙龙聚首,他们在祝贺葛浩文新书出版的同时,也围绕中西文学翻译与交流等诸多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顾彬说:“翻译是艺术,好的翻译全部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没有葛浩文,德文版的萧红是不可能出版的。”安乐哲说:“他(葛浩文)把中国的现代文化传播到外国去,可是这不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他跟一个时代中国最杰出的文学家、作家合作,把那么多中国著名文学家都介绍到外国去。”葛浩文自述了自己多年阅读、研究萧红文学的经历,并表示:“我看了她(萧红)的好几篇散文,一篇一篇的抽取几段加进去,那样的话就有萧红的影子在,不全是葛浩文”,“我很高兴给萧红的书做了一个简单的结尾。”《马伯乐》续写部分的译者、翻译家,葛浩文的夫人林丽君女士为了模仿萧红的语言也颇费心力,她把萧红文学中比较特殊的用语,比如小说中马伯乐喜欢说的话和话语的方式全部抄写下来,又在翻译完成之后把这些特别的用语重新对照翻译一一改过来,她的译笔为中文版的续写增添了亮色。

为本书作序的作家刘震云表示,好的翻译家不但要懂文学,而且要懂文学里面比较高的境界——幽默,幽默在世界各民族之间的转换是最困难的,特别好的伟大的翻译家才能做到这一点。“葛浩文老师的《萧红传》我觉得写的特别的好。我觉得葛老师极大地理解了萧红,而且对萧红的作品,特别是在结构上的荒诞和幽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作家雪漠说:“在萧红那个时代,流离失所,某种意义上这是萧红自己命运的透视。无论如何痛苦,她都可以用文学表现出来,这是一种姿态,也是一种境界,也许正是这一点让我们感动。在葛浩文先生续写的部分,这种精神得以完整的延续,并且得到了升华。”

鲁迅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乔生认为,葛浩文先生续写《马伯乐》,又由他的伴侣翻译成中文,不仅是跨世纪,而且是跨文化的,文本来来回回在两种文化之间、两种语言之中穿梭,很有意思。文学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则这样评价葛浩文对《马伯乐》的续写:“葛先生的续写非常精彩和重要,我相信在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原则之下,萧红到最后一定是要对马伯乐的命运和他的选择做出一个决断的。从这一点来说,我觉得葛先生不止是理解了萧红,而且理解了中国现代,理解了中国知识分子,葛先生内心对中国充满了深深的爱。”清华大学教授王宁则表示:“80后、90后的大学生或许不太知道萧红了,也许葛浩文先生在英文世界把《马伯乐》重新续写之后,再由林丽君女士翻译成中文,可能会使萧红的这部《马伯乐》在中文世界和英语世界重新获得新生,并且具有了来世的生命。”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