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孤 琴 第二辑:旧书重读似春潮 美国的「离经叛道」文学

来源:未知 阅读: 2019-04-10 19:54 我要评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上兴起一股反对上层社会遵循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的潮流,产生了一批「离经叛道」的文学作品,在文坛上独树一帜。五十年代出现的所谓「垮了的一代」运动(Beat_Movement)是一种社会和文化潮流,以纽约、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放浪形骸的艺术家聚居的小区为中心。他们倡导通过毒品、爵士音乐、色情、禅宗戒律等等,获得高度的感官知觉,从而达到个性解放、精神净化和醒悟。诗人金斯堡(Allen_Ginsberg,_1926_to_1997)力图使诗歌摆脱学院式的矫揉造作,「回到大街上」。他的长诗《吼》(Howl,_1956)体现「垮了的一代」在生活和艺术方面的憧憬。



运动的领袖人物、凯如瓦克(Jack_Kerouac,_1922_to_1969)倡导一种随心所欲的写作方式,由作家信笔写下思想和感情,既无计划,又不修改,藉以表达经验的直接性。一九四七年,二十五岁的凯如瓦克作了一次横穿美国大陆的旅行后,写下了小说《在路上》(On_the_Road)。三年后,他用三个星期的时间,在一长卷连续不断的白纸上打字改写了《在路上》。故事围绕着两个典型的「垮了的一代」的小伙子五年中五次横穿美国大陆、追求感官刺激和精神解放的冒险,时时处处挑战中产阶级的清规戒律。一九五七年出版后,《在路上》风靡一时,影响一代青年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一九九八年春,纽约蓝登书屋负责编选世界文学经典的「现代文库」(Modern_Library))编委会选出二十世纪最佳英语小说一百部,其中就有《在路上》。作者本人长期酗酒、吸毒,年仅四十七岁即与世长辞。

但是,「垮了的一代」后继有人,六十年代泛滥的「反文化」思潮进一步反对主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风尚。「反文化」的主角基塞(Ken Kesey, 1935-2001)

上大学时在退伍军人医院自愿参加过一项实验,接受LSD麻醉剂,从此坚信LSD有改变人的感觉的作用,可以用来超越理性的意识,达到更高水平的意识。后来到一家精神病院工作,采访病人时本人先服用LSD,藉以洞察精神病患者的改变的感觉,为他的小说《飞越杜鹃窝》(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积累素材。




《飞越杜鹃窝》的故事围绕着一家精神病院内精神病人和病院领导之间的明争暗斗。负责管理病人的女护士长是从军队退伍的护士,她要求病人绝对「服从命令听指挥」,若有违反就施以电休克和脑白质切除术,强迫就范。她平日唆使病人互相监视,检举揭发,并利用小组讨论会,挑动群众斗群众,巩固自己的权威。有的病人相信,病院实际上是一间阉割工厂,护士长听命于一个扼杀个性的庞大「联合企业」。新病人麦克墨菲(Randall_Patrick_McMurphy),三十五岁,一向蔑视权威,我行我素。韩战期间,他曾在海军陆战队立过战功,但因违抗军令被开除。后来又因吵架斗殴、赌博酗酒等等,屡教不改,被强行送来病院管束。面对护士长的淫威,麦克墨菲以身作则,鼓舞全体病人挑战强加于他们的种种禁忌,为个人的权利和尊严起而抗争,再接再厉,终于牺牲自己,解救了病友。



一九六二年《飞越杜鹃窝》出版后,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欢迎,基塞成为「反文化」的英雄。一九七五年,小说拍成电影,轰动一时,曾获得五项奥斯卡金奖。基塞本人却因大肆鼓吹服用LSD毒品,一度被捕入狱。

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十日,基塞病逝俄勒冈州家中。「垮了的一代」和「反文化」运动虽已成为历史,却在美国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02年5月)
(十五)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禅意梵净山

    禅意梵净山

    2023-10-24 05:58

  • 《华府诗友社诗友园地》第二十期  社长元老齐祝寿 新词旧诗竟争

    《华府诗友社诗友园地》第二十期 社长元老齐祝寿 新词旧诗竟争

    2020-10-14 23:48

  • 一滴泪

    一滴泪

    2020-07-31 04:40

  • 魔力四射的志愿服务 ——记HSC第二届年度志愿者表彰会

    魔力四射的志愿服务 ——记HSC第二届年度志愿者表彰会

    2019-04-06 22:45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