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一位活出自我的追梦人 深切怀念王辉先生

来源:未知 阅读: 2019-04-28 16:42 我要评论



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的。

磨难甚至灾难,几乎与大多数生命个体如影随形。

于是就有了各式各样的人生答卷,殊途亦不同归的人生轨迹与归宿,这皆因每一个生命个体与这个世界不同的对话和互动方式所致。

被誉为“潍坊三宝”之一的这位老人,聚集起自身所有的生命能量,用他91年的生命,“求实奋进”地活出自我,成就了一段追梦的人生。

奇绝与奇绝之外

“潍坊有三宝,风筝、王辉、郑板桥”。在山东省潍坊市,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就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在民间广为流传。

这个“顺口溜”中说到的风筝,起源于潍坊,是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于郑板桥,那自成一家的“板桥体”,以及极具东方智慧的“难得糊涂”,200多年来令多少人口口相传。

王辉,为何会同名扬于世的风筝与郑板桥相提并论?

王辉(1925.2—2016.10)是潍坊市(原昌潍地区)二十里堡东王尔庄人。

王辉先生原本属医界人士,但因性情耿直,在那个年代被打成右派,后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扣上“现行反革命”的帽子,身陷囹圄。

历经人生劫难,老人没有被厄运所击倒,而是在1986年至2016年这生命的最后30年中,几近痴迷般坚持用毛笔抄书。粗略算来,他共手抄各类书籍30多部,累计超过5000万字。他保存的手写书稿,如按照他装订成册的样式摞起来,能达20层楼之高;如一一展开,长达15万米。

此外,他还热爱根雕艺术,从他的手中,诞生了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根雕艺术精品。

王辉早在少年时代,就从师于书画“独步一方”的吴文之。

吴文之(1883年—1944年),字斐先,亦曰飞仙,潍坊市坊子区沟西乡小吴家村人。据有关资料介绍,吴文之酷爱书法,少时因家贫买不起纸墨,便以麻代笔,蘸水在院中平石上练字,映着月光里的竹影就地习画。习书作画,常常乐不思眠,乐而忘食。勤奋加上天资聪颖,使他的书画技艺超群。楷、草、隶、篆样样精通,隶书之八分体尤为出色。1934年,国民党潍县当局曾为其举办过画展,其作品也在南京展出,被评为二等奖。他还出版过内有48幅画的画册一辑。此后声誉鹊起,求书索画者络绎不绝,成为当时潍县文化艺术界的名流之一。

吴文之先生非常赞赏少年王辉的书法水平,曾在他的作文簿上写下了一段评价极高的评语:“字体别有间架,坚如铁石,如能锲而不舍,临池不辍,日后必以书写成名,并能独立自成一家。”

对一个初涉世事且自视颇高的少年来说,这句话对他所起的作用之巨大,可想而知。

青年时期,研习书法艺术更成为王辉工作之余的最大爱好了。甚至在狱中服刑的近10年里,他依然坚持练习,没有笔用草棍写,没有纸就在地上划。他以行楷为主,初学柳公权、颜真卿、赵子昂,后仿郑板桥。有行家评价,认为他的仿写已达足可乱真的程度。

而他本人呢?对来自他人的这种“高仿”之评价并不怎么领情:“我就是我,我是继承了板桥的书法艺术,但不完全是‘仿’,要完全‘仿’也就没有创新了。”






王辉先生的部分书法作品

与友人谈到他对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情有独钟的原因,王辉的回答脱口而出:“我特别赞赏他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的见解。”意犹未尽,他又补充说,“当然了,还有他的做人,这样一位坚韧、孤傲、不攀权附贵、胸中有浩然之气的艺术家,怎么能不由衷钦佩呢?”

说到王辉先生书法艺术的特点,有人总结:“他特别喜欢‘险削挺进’‘紧妍凝重’的欧阳洵和‘骨力遒健’‘结体劲紧’的柳公权书法,同时又精心研习郑板桥的六分半书,在汲取唐碑风骨、欧柳清健、板桥奇拙古朴,又博涉诸家的基础上,结合根雕艺术那不拘一格的神韵,形成了自己浑厚苍劲的独特书法艺术风格。纵观他的书法,端庄秀逸,寓柔于刚,刚劲不野,清健不薄,大小相间,错落有致,轻重徐缓而变化奇妙,抑扬顿挫而节奏跳跃那种奇逸之趣,超脱之思悄然于纸上,把篆书的端庄凝重,草书的潇洒豪放,隶书的婀娜秀丽,楷书的高古朴茂集于一体,真可谓‘韧而美’。” (见1997年1月15日威海晚报:《中国当代手书第一人》,作者:曹秀利。)

除了书法,令王辉先生魂牵梦绕的,还有根雕艺术。

“朽木不可雕”,可在独具慧眼的王辉眼中,那些被人丢弃或草草变卖的枯树枝和烂树根,却可以经过匠心独运的艺术处理而“化腐朽为神奇”。

在钻研根雕艺术中,王辉先生笃信“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之见解。为了创造出根雕艺术的精品,他节衣缩食,甚至力求将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需求压缩到最低限度。光是买树根一项,就先后花费上万元。要知道,他1986年离休时,月工资才200多元。

步入老年的他,蹬着那辆除了铃铛经常不响其它部件都响的“大国防”自行车,从潍坊市骑行百余里之遥,到沂蒙山区的临朐县,实地考察用来做根雕原料的树根的行情、种类与品质。

就这样,经他独具慧眼的精心挑选、巧妙构思和刀劈斧雕之后,树根被注入了丰厚的艺术内涵,成为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绚丽夺目的人物、飞禽与走兽。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他雕刻出神采飞扬、栩栩如生的根雕艺术珍品多达500多件。其中有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也有相互依偎的梅花鹿,还有扬蹄奔驰的骏马和亭亭玉立的白鹤。

更神奇的,是那具名为“万龙聚会”的根雕瑰宝。那是在1993年元月,他在某山区发现了一块形态与巨龙相似的巨型根料,如获至宝,先后通过脱脂处理、去皮清晰、脱水干燥等工序,再进行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等步骤,花费了长达两三个月的时间,精心雕琢而成。此根雕长达7米,其形态不仅凸显了世人心目中龙之特征与神韵,更是极具动感,给观赏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据说有位企业家在潍坊风筝节展会上看中了一组精美的根雕作品,要出价50万元全部买下来,他微微一笑:“对不起,500万我也不卖。”

心血是无法用金钱计算的。多少次呕心沥血,多少个日夜的斧砍锛刨,手上的血泡总是旧的未消新的又磨出来,甚至有时一天吃上一块梆硬的馒头,眼睛熬出血丝。所以他要完整地留下来,要“留给社会与历史,同时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一份纪念”。




靠着这种孜孜不倦这种呕心沥血,王辉的根雕艺术作品终于走出了那间杂乱无章的工作室,走出了潍坊,而且借助现代传媒和展示平台走向了全国:1983年5月,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一行7人,专程到潍坊,历时半个月,为他拍摄了根雕艺术纪录片,播出后在全国引起轰动。此后,他的根雕作品曾先后在中国首届、第二届根艺作品展览会及其他展出会上多次获奖,展品前观者如堵,赞叹之声不绝于耳。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谈起王辉先生书法和根艺的艺术水准和特点,有方家的观点独辟蹊径:“他书法之中见根雕,根雕之中有书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间艺术名人大辞典》里,把王辉先生称为《中国手书第一人》。

王辉先生的事迹和手书作品,先后被《人民日报海外版》《文汇报》《光明日报》《澳门日报》《香港文汇报》和中央电视台《中国报道》等40多家报刊、电视台介绍。其中潍坊电视台为其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追梦》,被评为山东电视节目一等奖。

有媒体评论,王辉先生用自己手中的毛笔,填补了中外名著没有中国现代手抄本的空白。

王辉先生作品被誉为“中国一绝”,其人被誉为“中国手书第一人”“世界手书之最”。
(转C18版)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传奇驸马爷赵辉

    传奇驸马爷赵辉

    2023-12-25 06:06

  • 文学自由谈:文学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

    文学自由谈:文学批评本身是一种艺术

    2023-12-18 00:42

  • 只有雪花最懂冬天

    只有雪花最懂冬天

    2023-12-05 23:12

  • 时光帖(组诗)

    时光帖(组诗)

    2023-12-05 22:59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