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老夫子对自己的人生成长过程有一段精彩的论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千百年来,人们对这一论述津津乐道,似乎成了人生成长过程普遍的铁律。
我早已年过七十,仅就其论述的最后一句“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点感想。老夫子说他到七十岁的时候,才能既随心所欲的做事,又可以不犯规矩。不逾矩在他看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我却颇怀疑这论述与当今社会现实是否贴切,还能否有现实意义。你想,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生产力极为低下,社会组织极为松散,规矩绝不会有多少,这就为散沙般的个体自由自在,“从心所欲”营造了丰富的土壤。再看现代社会,各行各业,无不制定方方面面的规矩,很难有例外。法律是最大的规矩了,社会道德舆论是一种规矩,人情世故也可视为一种规矩。无人可以摆脱这些规矩的笼罩,不然就可能成为社会的另类。在这些规矩的限制下,绝大多数人怎能不会养成循规蹈矩,最终把不逾矩变成一把自我约束的戒尺呢?显而易见,这两个时代的反差是巨大的。
对照自己的人生各阶段,从入学学习,到在不断变换的工作岗位上打拼,受“不逾矩”的教育和熏陶是全天候的,来不得半点懈怠,更不容“从心所欲”冒头。退休在家,现已七十有五了,也从来没有过我行我素,“从心所欲”的体验。其实,在刚退休时曾有过抛开一切,去实现自由自在,天马行空的计划,照理说也应该去做。可终究还是不忍心看着儿女受累,抵御不了孙辈伸出召唤的小手。只能抑制住“从心所欲”的愿望,去侍弄孙辈,走一条一般中国老人不能绕过的传统路径,这不也是一种实在的规矩吗?
在照看孙辈的空闲之时,我参加了老年活动组织并做义工。多年来投入不少精力,做老年刊物的编辑及报导工作,期间也是循规蹈矩,举轻若重。尽管有亲属、朋友不时的提示不必太认真,太投入,不必追求完美。但受了几十年不逾矩习惯的左右,能轻易改变得了吗?岁月不饶人,近一年来,视力下降,记忆力明显变差,做事效率大减,以往手到擒来,轻轻松松就可完成的事,现在做起来往往是丢三落四,磕磕绊绊,感觉到吃力了。此时才第一次想到是否到了应该打退堂鼓的时候了?可是这念头刚闪现,觉得不好意思等多种顾虑就又紧跟而来。
可见“一生不逾矩易而从心所欲难。”似乎就是我的写照。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