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上周看了部韩国2011年拍摄的战争片《高地战》,被惊了一下。没想到韩国的战争片能拍得这么好。无论是电影的画面、演员的表演,还是情节的设计,这部反战影片真是可圈可点。
说起朝鲜战争,朝鲜南北双方军队的表现是被长期忽略的,因为南北军队间的对抗只进行了不到半年。在朝鲜半岛上厮杀的主角变成了中国和美国的军队,所以我从来也没有把朝韩两国军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当回事。
而《高地战》这部电影并没有去表现韩国军队的勇敢顽强,它是一部很彻底的反战影片。一个国家因为大国之争而分裂,一个民族的同胞相互残杀;政治家们在谈判桌上勾心斗角,而前线士兵在为他们的讨价还价付出生命。
战争血腥而残酷,流血牺牲毫无意义。
电影台词:“对呀,谁也不想杀人,但是自己不能替别人死吧。”
电影的情节说起来也简单:因为停战谈判的需要,朝韩双方的部队反复争夺一个高地。这是朝鲜战场上的一个真实场景,比如说上甘岭就是这样反复争夺的。但战争结束之后,上甘岭划入了非军事区,属于中间地带,不属于任何一方。
这部电影有两个情节设计很特别。一个是双方用生命争夺的高地上,居然还有一个秘密洞穴成为了敌我双方“交流”的场所。朝鲜官兵在这里埋下酒和食物,同时留下给南方家人的家书让南方士兵帮助寄信。
我觉得这个情节很假,但用于表达战争双方是骨肉同胞、战争中亲情未灭还是挺出彩的一个设计。
另一个设计是真实历史的写照。停战协议签署的消息传过来,南北双方士兵都欢呼自己成为了战争的幸存者。然而此时距停战协议生效还有12小时,双方的领导者要求已经丧失战斗意志的士兵们进行对高地最后的争夺。结果双方本来可以生存的官兵几乎全部战死,死得极度惨烈。
看完《高地战》,我想起了我的韩国同学,也想起了我第一次访问汉城的经历。
我在英国的时候有一门课是“美国外交政策”。开课那天教室里课桌围成了一圈,老师请同学作自我介绍。我说我是中国的陆军上尉,这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个很精干的亚洲男生眼睛一亮盯着我看,我以为他也是中国人。没想到过一会轮到他自我介绍时,他起身说道:我是韩国的陆军上尉。
于是我们下课相互握手致意,一来二去混得挺熟。他姓印,很少见的一个姓。我们戏言,要是倒退几十年,我们就该是三八线两边的敌人了。现在却能坐在一起讨论美国的外交政策、中美关系和美韩关系。
印上尉是典型的韩国男人,豪爽直白。喜欢主事,因此他是学校韩国学生社团的主席。利用这一便利,他找了一个挺阳刚的韩国女博士当女朋友。
韩国军官的工资很高,他并不觉得英国的物价贵。因此他没有住学校宿舍,在外面租了套房子住。有一次,我在印上尉的宿舍里和他一起喝他的韩国烧酒,聊天吹牛。他的英语是典型的韩国英语,句子表达不是很完整,有时就是往外崩单词。
喝了酒之后,他的英语讲得就更硬了。我给他吹起我在38军(38军是我们的陆军王牌,朝鲜战场上战功卓著,被彭德怀称为“万岁军”,我所在的团是参加松骨峰战斗的英雄团队)当排长时的经历:冬天在没电没水没暖气也没有啥吃的狼牙山上带着半个排的战士看守弹药库,夜里睡觉的时候盖着两床被子,枕边放着压满子弹的冲锋枪。 他听了大为不解共军的生活如此艰苦。我骗他说我们是在锻炼意志。他给我讲起来了他在三八线韩国一侧巡逻的情景。他说他以前当排长的时候每天在三八线韩国一侧巡逻。他用手比划成手枪的形状说,那时他手里紧握着枪,保险都是打开的,随时准备与对面的朝鲜人开战。他说他的爷爷就是被朝鲜人打死的,因此他从心底里痛恨朝鲜人。只要对面的朝鲜巡逻队有异动,他一定会先开枪的。
他说等我去韩国的时候一定带我去三八线看看。在我的想象中,三八线的韩国一侧一直是个极其危险的地带。 离开英国之前,印上尉被晋升为少校,我们又喝了一次大酒。我回国之后,与印上尉就失去了联系。因为根据规定,我们不得私自与外国人接触,所以我与其他同学也没有联系。 我的工作语言是英语,长期分管方向虽然是亚洲,但一直没有机会去韩国看看。我的领导对我很好,特意安排我跟团去朝鲜访问了一次,还去了三八线的朝鲜前沿阵地。
我在朝鲜前沿阵地用望远镜遥望上甘岭
我后来主管国际多边合作,在各种国际会议上接触了不少韩国军人,他们对朝鲜的看法很近似。终于2002年10月,韩国国防部主办一个亚太多边防务合作会议,我才找到一次机会去韩国亲眼看看。
飞机降落在仁川机场,机场离汉城挺远。坐在车上,我想起50年前这里发生的仁川登陆战役。麦克阿瑟指挥的这场战役改变了朝鲜战争开场的态势,至今仍然是登陆作战的经典之作。 韩国人和朝鲜人一样很好面子(当然我们中国人也是如此),韩国的军方接待工作做得很认真,每天变化着不同的餐厅请我们各国代表吃饭。中国的国际地位一直在上升之中,中国代表的发言非常受重视。他们平时也关注我的一举一动,英语能力在这个时候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果你英语讲得好,你在日韩两国就很容易得到尊重。 我向韩国军官询问起我同学印上尉的情况。还真的有人认识他,但很遗憾,他去美国常驻了。美韩是同盟国关系,两国军队有一个联合参谋部,他去那里任职了。他依然是少校,而我已经是中校了。韩国军队采取的是美军体制,一个军官要在少校军衔上服役七年。中校对于他们是一个很重要的军衔,因为中校在美军是营长。营是美军的基本作战指挥机构,其配备和战斗力相当于我们的团。营设有营部,营长配有文职的秘书。
与宁静的平壤相比,汉城(现在的首尔)显得有点拥挤,但现代气息强烈。
会议一如既往的无聊。开了几年的国际会议,越开越让人难耐。这种会议经常是同一批人重复同样的话,只是不断地更换地点罢了。
休会的时候,在饭店的大堂看旅游手册,惊奇地了发现,三八线在这里已经成为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了。旅游广告上是这样写的:DMZ: Not to be Missed, the Last Great Standoff Between East and West!(非军事区:不可错失的体验,东西方最后的大和局)。不知为何,我又想起了电影《上甘岭》。地道战可是我们中国的战争特色,北京有焦庄户的地道供游人参观,我也去过越南南部越共游击队的地道。都是很难直起身的。而现在我看到的朝鲜地道却是在花岗岩中开凿出来的坑道,艰难程度难以想象。我们当年的志愿军最后就是用坑道抵抗住美军的进攻的。
原路返回,我们又乘车回到了地面,呼吸到了人间的空气。
网图:都罗山火车站 韩国人接下来把我们全体代表带到了都罗山火车站。车站用和平的淡蓝色为主调,设施齐全而现代。车站非常安静,没有一辆列车。因为这是韩国最北端的火车站,站台上的路牌写着文山-都罗山-平壤。我们站在轨道旁,笔直的轨道向北延伸,在静静地等待。
和平与战争也在这里静静地等待。
韩国战争纪念馆
驶离三八线后,韩国人又把我们各国代表拉回了汉城,去参观它的战争纪念馆。 纪念馆处于汉城的中心城区,其旧址是韩国的陆军总部。它与我们的军事博物馆很像,也有古代战争馆。因为其中的一个展厅有关韩国战争厅(即朝鲜战争厅),我们访韩的官方代表团从来不参观这个纪念馆,也不去三八线。我就不管了,一定要进去看一看。
我们在门口下车,要经过一个长长的走廊才能进入馆内。走廊的两旁是一根根的灰色的高大石柱。石柱的下方黑色的石碑,石碑上刻满了金色的名字。原来这是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韩国阵亡官兵的名字。
在韩国的战争纪念馆,韩国人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解朝鲜半岛的历史。讲到了过去五千年间与外敌的斗争史,讲到了李朝,讲到了龟船。要知道,在那些年代,他们的主要敌人就是中国。
我去过世界上的许多历史馆和战争馆,其中数俄罗斯最为气派和充实。但有一点是一样的,每个国家都会从不同的视角来讲述同一段历史,多多少少地会进行丑化和美化。这里也不例外。韩国的历史一直讲到45年的光复,有大量的史物和声像材料,比朝鲜的纪念馆明显的要现代化得多。
二楼是朝鲜战争厅。也许是怕有中国代表在场会引起争议,韩国人特意绕开了这个厅带着各国代表去海外派兵厅、国军发展厅、国防武器发展厅参观。
我走在队伍的后面,独自悄悄进入朝鲜战争厅去参观,发现里面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内容。它讲述的历史与我在英国学习的现代国际关系史差不多:北边发动战争、联合国干预、中国出兵、停战谈判等。倒也没有特别突出韩军,细想一下也能理解:这场战争是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为它打的,韩军并非主力,没有值得大书特书的东西。
我快步浏览,可以感觉到远远地有人在跟着我。
纪念馆的外面有些塑像,其中的一个塑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个不同着装的军人在分裂的战场上相互拥抱。陪同的韩国军官介绍,这取源于朝鲜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身为韩国军官的哥哥与身为朝鲜军官的弟弟在战场奇迹般地相遇。塑像表达的是骨肉同胞不能团圆而为敌的民族悲剧。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网友点评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