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八大碗

来源:未知 阅读: 2024-05-06 00:27 我要评论



上世纪70年代,在滇南乡村老家缺衣少食,最难忘的记忆是“八大碗”。

顾名思义,“八大碗”即八碗肉菜组成的菜谱,也是红白大事酒宴的代称。彼时,老家乡村的“八大碗”,一般由红烧肉、酸菜扣肉、炖黄条、回锅肉、粉蒸肉、红烧鱼、清炖鸡、五香拼盘八碗肉菜组成,食材主要是猪肉、鸡肉和鱼肉,辅以本地新鲜蔬菜,通过炒、炖、蒸、煮等烹饪手法制成,因为色香味俱全、味道鲜美可口、营养价值丰富,颇受家乡人喜爱。

记忆中,一到村里办酒席,家家户户一个不落到场。期待中,“八大碗”出场了:一只只粗瓷大碗里,有肉有菜,色泽鲜润、香气扑鼻。菜盘一落桌,无需开席令,小孩子们便挥动筷子,将红烧肉一戳就往嘴里送;男人们将早倒好的包谷酒一碰,吆喝着“来一口”,便动筷“各寻所爱”;妇女们则一面夹菜品尝,一面当起美食“点评师”。诱人的“八大碗”,让村庄热闹起来,生动起来。

人人都爱“八大碗”,可最开心的还是孩子们。还没到吃酒席的日子,便每天抄起请帖念叨不已;一遇到“八大碗”宴席,就会放开肚皮尽情品尝;谁吃过的“八大碗”味最好,就会眉飞色舞炫耀一番。“八大碗”,成了孩子们的向往和幸福的标配。

记得有一次,我到邻村做客,见“八大碗”味道可口,不由大快朵颐。没想到回家后上吐下泻,还住进乡卫生院,引得母亲连连感叹,告诫道:“凡事要适可而止,看看,吃坏肚子了吧!”然而,没等元气恢复,又有人家操办“八大碗”,我照样笑眯眯前往,吃成一个罗汉肚。

当然,最动人的是对越“两山”(老山、者阴山)作战那一年,村里6个青年应征支前。村委会在打谷场上操办“八大碗”欢送。酒宴上,民兵营长赵伯斟满一碗酒,满是期待地说:“保边为国,人人有责。小辈们积极应征,没给咱村丢脸。去了好好干,平安归来。干了!”顿时,场上一片热烈的回应。半年后,支前的叔叔们圆满完成任务归来,村里又热热闹闹摆出“八大碗”接风洗尘。

现在,品味各种美食已是家常事。而在操办红白喜事时,“八大碗”已变成了“无数碗”,美味尽品尝。但在我心里,“八大碗”仍挥之不去,因为它香甜了童年时光,也香甜了故乡的记忆。

个人简介:杨丛,男,彝族,滇东南人,中学教师,热爱读书写作。发表作品近100篇,刊于《民族日报》《联合日报》《演讲与口才》《速读》《济宁日报》等报刊。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