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体抢答,让课堂“活跃”。“谁来给老师画一画曹冲是怎么称象的?”学生们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牛姗姗老师邀请了三名学生上台,让他们分别画出“曹冲称象”的三个步骤:把大象赶上船——在齐水面的地方画线——把大象牵走往船里装石头。通过这样一画,同学们更形象地理解了课文。课间,牛老师告诉我,班里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第二节课的“全体抢答”环节,抢答对一次就会获得一个小贴画。为了激励学生,牛老师每四周就会统计一次学生“挣得”的小贴画,再根据小贴画的数量,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则具有优先选择小奖品的权利。此外,本周起,每周中文课结束前5分钟,牛老师会教孩子们一个制作中国结的步骤。这样用心而全面的课堂设计,通过孩子的动手、动嘴、动脑,全面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

旁征博引,让课堂“跨界”。在《新双双中文》七年级的课堂里,除了专心听讲的学生,总能看见在后排认真做笔记的家长。赵哲老师的课堂设计,不仅有预设的课外材料,更有教学中突然的“灵光乍现”,相关典故、相关材料信手拈来。今天的课堂,通过学生的提问,赵老师从“衣带诏”事件,谈到“人尽可夫”的典故,再到文字的起源与演变,不断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教学高潮,学生的吸引力被牢牢地抓住,完全没有“开小差”的机会。所谓的“跨界”,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界,学科与学科之间,总是息息相关的。赵老师一直认为,教师可以像导游一样,从天文、地理、历史等方面,尽情引领学生浏览和欣赏中华文化的花园。
投票表决,让课堂“自由”。《新双双中文》五年级班级内,正在学习新课文《坏习惯》,是关于小和尚在冬瓜上练习剃头时,总会在结束时有一个插刀的坏习惯……内容十分有趣,具有比较深刻的教育意义。为了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张永炜老师拿出孩子们提前匿名写好的小纸条“关于自己的一个好习惯和一个坏习惯”。“我有时候不练琴”、“我喜欢磨蹭”、“我喜欢读书”、“我总是忘记带字卡”……每念一项内容,就让学生们举手投票表决纸条内容是不是坏习惯。通过结合孩子自身的生活实际,一方面提高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坏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老师们用心用情用智教学,展现出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让学生们真正领略到了学习中文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