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abella的儿子今年 13 岁,在英国的一所私立学校念书,据 Isabella 称,为了进一所好的私立学校,她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帮儿子补课。
补课的重点竟然是中文,连看国产电视剧都已成为一种补习中文的特殊方式。

Isabella 三年前来到英国,两个孩子都在中国出生,儿子在中国待到 10 岁,女儿 10 个月大时随家人迁居英国。
她的先生是英国人。在中国待了 12 年,热爱中国文化,尤其对成语感兴趣,读了很多中国成语的书,还写过一篇关于中国成语的文章,大致内容是,对老外来说,在中国做生意要懂得文化。
他曾定下目标与儿子一起学中文。可被儿子超过后,很快失去了兴趣。
儿子在 6 岁之前学会拼音,讲起话来字正腔圆。这一点使 Isabella 深感自豪。可由于先生是英国人,家中仍通行英语。
Isabella 发现,在中英文各占 50% 的家庭语言环境中,英文比中文简单,孩子更倾向于说英文。
“学校踢人很厉害,进去不能松懈,会请你走人。”儿子所在的私立学校在 200 个报名学生中,只选取 16 个 GSCE 会考(相当于国内的初升高)成绩排名最前面的。只要有一门成绩没达到 B ,会被请出学校,不让参加高考。
而英国学校从 3 年级开始就学习法语或西班牙语,儿子 10岁 才开始学法语,今年即将升到 10 年级,还要多学一门拉丁语,他已经很难赶上同级的小伙伴。
只有将中文继续学好,才有可能显示自己的优势。Isabella 仍苦恼于儿子在中文阅读理解方面的糟糕表现。
来英国之前,儿子在上海一所知名国际学校就读,学校里大部分时候都是英语教学。在国内,英语流利看似是强项,到了英国,却反而要补习中文。
这听起来很滑稽,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出国前,Isabella 特意拿到对外汉语教育的资格,希望在英国教儿子的同时还能教一些当地的孩子。
她认为,教育应该“家长为主、学校为辅”。
一开始,她要求儿子每天背一首唐诗,儿子很反感,因为不认识诗里的生字,也不懂意思,更别提感受语言背后的美。坚持了没两个星期就放弃了。
后来,Isabella 发现一些华人妈妈自发组织了一个群体,通过让孩子围坐在一起,不求甚解地读《论语》、《孟子》等经典,来学习中文及古典文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的孩子读了很久,熟读成诵,年纪小的背得快但不理解,年纪大的能懂。”
她也希望读诵经典的方式来教自己的孩子,中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四书五经,Isabella 小时候都没有读过,她想趁这个机会去补一下中文和中国的古典文化。移民前她将全部家什海运过来时,也顺带搬了几十箱书。
儿子在中国的学校学过三字经,有一定的基础,和孩子们一起读写,渐渐不再排斥学中文了。
他开始觉得,会说中文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在儿子就读的英国学校里,学生懂三四门语言是很正常的现象,他无形中有一种压力感,多种因素下,儿子开始想学中文,还开始学中国画和毛笔字。
Isabella觉得,学古文可能是一个捷径。
如今,她3岁的女儿每天晚上要求妈妈读《贝贝熊一家》系列小人书,还会在去学校的路上问:“妈妈,我穿紫色,中文‘紫色’怎么说?”
在家的时候,她让女儿跟着“四五快读”系列学一些最简单的字,“大、小、人、天、日、月......可以组句子了。”女儿爱听火火兔的歌,也喜欢凯叔西游记的小人,小人会咿咿呀呀地讲故事,女儿虽听不懂,但觉得好玩。
她形容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宁愿自己教,不会送她去华文学校了。”

父母都是中国人,孩子的中文还要教吗?
比起Isabella,小钱家里的中文语言环境更具优势,她和先生都是中国人,家中通行的是普通话。
可孩子们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即便耳朵里听到的是中文,也会在脑中自动翻译,紧跟着的英语单词脱口而出。对在英国出生的两个孩子来说,中文是一门外语,而不是母语。
在他们还小的时候,小钱很有前瞻意识地把国内一年级到六年级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全买回来,装在集装箱里运到英国。
孩子们却完全无法读懂中国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国的课本对他们来说,太深,理解不了。”
从4岁开始,姐姐每周六去中文学校学习两个半小时,已经持续了9年时间。“但学的知识很有限,学了一些拼音,简单的认字。如果和国内的孩子相比的话,现在是小学一年级的水平。”
相对弟弟来说,姐姐还能认一些汉字,至少回中国度假时,她能用中文流畅地交谈,还能写几句中文句子,小钱觉得,唯一的不足是她的词汇量还不够。
“弟弟说起中文的样子,完全是个外国人。”虽然弟弟也是从4岁开始在学校上一周一次的中文课,5岁起还读了华文学院的课外班,但他的中文始终没有显著的进步。

同样生活在英国的小钱,面临的压力不亚于 Isabella。
姐姐今年 14 岁,刚刚结束 GSCE A level 中学会考,弟弟小两岁,也即将加入残酷的会考之战。自从 GSCE 考试写完150字的文章之后,姐姐就不再继续学习中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