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
世上有两样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来到医院,妈妈才知道,田静行李箱里的那些粉色小药片,根本不是什么聪明药,而是摇头丸。
田静一开始吃的药片,不是粉色的。
高一和高二的时候,她一直稳居班里的前五名。到了高三,名次却掉出了班级前十。
物理太难了。
这个时候,妈妈递来了一片指甲盖大小的白色药片。
“有人吃了成绩就变好了,你试试。”
田静想想那些让自己静不下心来的物理题,混着水把药片吞了下去。
它就是近几年在家长和考生群体暗地里流传的“聪明药”。在医院,它的名字叫利他林或专注达。
其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在药理上和冰毒中的安非他命衍生物相当类似。
二者都是神经兴奋剂,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分泌大量多巴胺,让服药者体验到兴奋的感觉,只不过药力和成瘾性稍弱。
虽然被人称为聪明药,但是显然这种药跟智力和记忆力没有任何关系。
利他林主要用来治疗儿童多动症和嗜睡症,如果正常人长时间服用,将会出现焦虑、厌食、失眠、狂躁、兴奋等症状。
开始时,田静只在每天早上吃一片,没有体验到什么效果,两三个月后,她决定加大剂量,变成了每天两片、三片,早上出门前、晚上回家后各吃一次。
田静的月考成绩终于提升到了班级前十,但随后,她开始出现掉发、失眠,几乎每一个夜晚都在辗转反侧中度过。
意识到不对的母亲,停了田静的聪明药。
但是为时已晚,停药后田静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头疼、恶心、浑身上下说不出的难受,根本无法投入学习。
为了能够重新吃到“聪明药”,平时说话轻声细语、从来不跟父母吵架的田静冲着妈妈大喊:“当初是你给的我这个药,现在为什么不让我吃!”
几乎是同样的情况,今年4月,杭州的胡医生接到了一位妈妈的电话。
她的孩子李星同样是去年6月参加高考的学生。
说着说着,她在电话里嚎啕大哭。
高考结束这一年来,李星经常整夜整夜的失眠,情绪变得异常暴躁,动不动就跟爸爸吵架,甚至差点打起来。
她说她后悔了。
去年4月开始,她从网上买来所谓的聪明药,头一个月,按照一天一粒的剂量给孩子吃。眼见没有效果,她把剂量加大了一倍……
在联合国公约《精神药物公约》中,利他林在四级分类中被列为第二类药物,与安非他命、四氢大麻酚(大麻中的主要精神活性物质)并列。
“人体自身会分泌多巴胺等主导兴奋的神经递质。如果分泌长时间依赖兴奋剂,自身的分泌能力就会下降。一旦停药,就会产生不适。”
这意味着,长期服用利他林也会成瘾,而且成瘾后一旦停药,还会出现严重的戒断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一旦利他林的效用无法维持大脑的兴奋,患者就极易转向冰毒、大麻等,寻求更为强烈的兴奋感。
在田静就医的北京高新戒毒医院,有70%左右的住院病人,都是滥用安非他命类毒品的。而在这70%里面,通过利他林、专注达等聪明药接触到安非他命类的,大概占一半。
在我国,利他林属于严格管控的状态,正常情况下,只有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嗜睡症患者才能从医生那里获得这种处方药,且医生开药前须对患者进行严格检查。
所以,能够从国内医院流出的国产利他林数量很少。
黑市上流传的利他林大多来自瑞士和巴基斯坦。
《我不是药神》中,用以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格列卫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瑞版利他林同样由诺华制药生产,而巴版的利他林是巴基斯坦公司生产的仿制药。
虽然都是利他林,但是它们和国产利他林并不一样:
“国内的专注达是缓释片,上午服用后会在一天中缓慢释放药性,药物起效后也比较缓和。国外的利他林不是缓释片,半衰期短,容易一天内反复多次用药,更易成瘾。”
一名高考学生在豆瓣上记录了自己的“服药亲测报告”:
黑市上购得利他林(瑞士产)后,前半小时效果并不明显,中间一个半小时可以用“恐怖”来形容。平常记单词每单元十分钟听力,需要花20分钟消化,听了两小时就要休息。服药后,连听10个单元近千单词,激动得手发抖,“不再是自己思维跟不上听力,而是听力速度跟不上思维。”不过这名学生直言,服药只对重复性工作有效,口语、作文等有创造力工作效果甚微,药效一过没有任何胃口,次日还出现虚得飘起来的状况,十分难受。
巴版和瑞版的利他林,见效更快的同时,成瘾性和副作用也更大。然而大部分人能够在网上自己买到的利他林,都是这种。
这些药之所以能够堂而皇之地流入国内,是因为:
尽管利他林和安非他命都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但后者被划归为毒品,一旦入境则涉嫌走私毒品罪。前者属于药品,涉嫌的是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不同的走私数量,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涉及的金额较小时往往属于违法但不犯罪的情况,可能面临货物被罚没、罚款、行政拘留等行政处罚。
而价值在1000元以下、携带处方、可证明属于自用范围内的药物不会被海关没收。
这些药贩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微博、闲鱼、扣扣上。
斯基仅用了半个小时,就成功在网上找到了药贩子的联系方式。(为了防止有人模仿,这里不再赘述斯基是怎么找到这群药贩子的。)
我们发现,这些药贩子不仅仅在贩卖利他林,还有莫非达尼。
和利他林一样,莫非达尼也是“聪明药”的一种,能够让人保持长时间的清醒。
国外有人认为,莫非达尼是最安全的聪明药。
其实并不是。
为了顺利毕业,2015年湖南一所大学的研究生李想开始断断续续地服用莫非达尼。
三年后,他的孩子出生,一直等到孩子长到了八九个月,仍然比较木讷,不太会哭笑。带到医院检查,孩子被诊断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
同时,李想由于长期服药,精神行为出现异常,最终被诊断为“双向情感障碍”。
更有甚者,有些丧尽天良的药贩子直接拿毒品当利他林卖,服药者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瘾君子,田静所遭遇的就是这种情况。
在田静能够保持高考学习进度的情况下,母亲默许了她偷偷吃药的行为。
事后,她想不通,自己家好好的孩子,怎么就变成了瘾君子?
而李星的妈妈在给孩子吃药前,也并不是对药品的危害一无所知。
她还咨询过专业的医生朋友,在得到不要给孩子吃的建议后,她还是给李星吃了聪明药,理由是:
辛苦十几年,马上就要高考了,身边那么多人在吃,那个时候真的顾不上了。
是啊,身边这么多人在吃,如果自己家孩子不吃,是不是就落在了后面?
高考,是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赛。
2017年,985高校总共在全国招收了大约15.8万人,以当年高考的参考总人数940万计算,这些学校中的“豪门”在全国的平均录取率仅为1.68%。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孩子成为1.68%,有人买天价学区房,有人跨省迁户籍,四处求人上民办……孩子参加高考的同时,父母也在面临自己的考试,他们也很焦虑。
在了解聪明药的过程中,最令斯基震惊的不是聪明药堪比毒品的副作用,而是:
并不是所有父母在给孩子吃聪明药的时候,都不了解聪明药的副作用。
其中一位家长是这样说的:
我知道这是精神类用药,短暂用药或许会给孩子带来身体损害,但服药后孩子就有希望进入精英辈出的学校,有着光明灿烂的未来。这比没有药物帮助,一辈子当学渣的人生,有意义多了!
现代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本身,教育无处不在。
而如今的高考,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完全脱离了教育的范畴,变成了一种出人头地的工具。
学生在高考中所体验到的痛苦,将成为他们所接受教育的一部分。比如:努力、坚韧、自律、学会承受压力。对于吃了聪明药的孩子来说,他们从这场竞赛中所学到的,肯定不包括公平。
我们只能假设,绝大部分的父母在给孩子吃聪明药之前,都没想到这些药物会给孩子带来如此严重的后遗症。
那么他们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之后,就会立即打消这种荒谬的精神自残念头。
但我们都知道,真正的毒品并不长在罂粟园,而是长在人心里。
原创: 生姜斯基 老斯基财经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访谈张宽 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年
2020-06-17 04:36
-
访谈张宽 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年
2020-06-11 05:49
-
访谈张宽 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年
2020-06-03 04:31
-
访谈张宽 纪念高考恢复四十年
2020-05-30 01:19
网友点评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