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工作能力其实不太强,却总觉得自己好棒棒、都是公司不懂得怎么用他,拿到不好的考绩,还会生气要申诉。如果有,你可能已经见证了「邓宁-克鲁格效应」。
阿波在一家规模庞大的软体公司上班,表现不算太好。程式写得乱七八糟(比方说会用没人理解的变数名称),写程式所花时间也比别人久,更糟的是,几个月后,他还会忘了自己的编程。
这还不是最带给人困扰的事。最让他主管头痛的其实是,阿波一直自认是顶尖工程师、团队里的台柱。上个月,公司刚作完绩效评估,阿波得到的评分比自己想像的低很多。
他于是提出申诉:「我是部门里最好的工程师之一!你们到底是用什么标准打考绩的?这份绩效评核表单显然无法反映我的能力。」
这样的情节让你觉得熟悉吗?你身边是否也有自认被低估、没被重用,老是觉得自己很棒、公司有眼无珠的同事?那么你可能已经亲身见证到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这个名称源自于时任康乃尔大学心理学教授的邓宁(David Dunning)和克鲁格(Justin Kruger),也可简称为达克效应(D-K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误以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前一阵子,美国媒体疯狂谈论这种效应,而讨论的对象多是美国总统川普。
对阿波来说,达克效应也让他画地自限,如果他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便可以设法改进。但他现在一心只想着自己受到了不公平对待。
美国顶尖领导管理培训机构领导智商(Leadership IQ)在1万多人参与的线上调查发现,当被问及「当听到有建设性的批评与指教,你会如何反应?」时,仅39%员工会有建设性、有系统的剖析,是什么因素招致这样的观感。他们不会立刻反击或气得跳脚,而是设法改善问题。
克鲁格教授在提出达克效应时,曾提出一个吊诡的地方,「工作表现好所需要的智能,其实和认清自己不够好的智能一样,当一个人不具备这样的智能,那么根本不会发现自己不够好。」
两位教授提出这个达克效应前,曾进行4个研究,分别测试受试者的幽默感、文法和逻辑性。他们发现,测试得分排在整体后段1/4的人,尤其容易高估自己的工作能力。
在许多领域中,你都可以发现达克效应的例子。一份针对多家高科技公司的调查显示,有32至34%的软体工程师都自认自己的能力名列公司前5%。美国一份全国调查也发现,21%美国人认为自己「非常有可能」或「相当有可能」在10年内变成百万富豪。一般驾驶自认开车技术一流。内布拉斯加大学一份针对教职员的调查发现,68%教职员认为自己的教学能力为前25%强,90%评价自己优于平均。但相信具备一点数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这都是不可能的事。
领导智商创办人近期和目前任教于密西根大学的邓宁教授谈话。邓宁表示,许多组织内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许多人之所以表现不好,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可以更好,或是他们不懂「表现好」的定义。
邓宁教授说,表现不好的员工并不一定是一心要狡辩,为自己说话。因为在研究说,受试者接受训练后,确实都可以看到先前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