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我 的 兰 亭 情 结

来源:未知 阅读: 2016-12-22 09:02 我要评论




下面这幅书法作品就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关于它,千余年来流传着许多神秘的趣闻逸事,至今也没有揭开谜底。但这幅字,就其艺术成就和感染力而言,世所公论,无比伦比,倾倒了一代又一代文人,成为所有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心中至高无上的楷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一位书法家没有精心临摹过这幅字帖,没有一位书法家没有从中汲取过丰富的营养。



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集序》

东晋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上巳,即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并进行一种叫做“曲水流觞”的风雅游戏,就是大家坐在一条小水沟的两侧,把盛有酒的酒杯放在水中任其漂流,看酒杯停在谁的面前,谁就赋诗一首,如赋诗不成,就罚酒三觥。这次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在现场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文章受老庄思想影响颇深,文笔优美,琅琅上口,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等佳句,传诵千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一篇著名的散文,我们那个时代初中以上的学生一般都能背诵。而据说王羲之在微醉状态下写成的这幅书法作品,其影响和名气甚至又大大超过这篇文章本身,所谓大王书风(历来称王羲之为大王,其子王献之为小王)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展示,在尔后千余年中,历代书法家都将《兰亭序》尊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稍为仔细看一下这幅字。与两汉、西晋的其它书法作品相比,《兰亭序》书风的最明显特征是它的用笔细腻和结构多变。细观几幅比大王更早的存世墨迹,如陆机《平复帖》、皇象《急就章》等,平淡质朴,古拙可爱,多内敛之功,却少清雅之巧。在存世汉简中倒不乏笔划变化丰富、跌宕纵横之作,但其结构却相对离散而缺少丽趣。而以《兰亭集序》为代表的王羲之的作品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在技巧和风格两方面都达到了在当时别人未能达到的高度,包括对笔与纸的自如运用和出神入化的驾驭能力。后人评说“右军字体(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之职,故又称王右军),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也即是说,王羲之的功劳是开辟了一个中国书法崭新的时代,他把自然朴质的书风引向一个既师法自然而又注重技巧的完美境界,故千余年来,王羲之一直被尊为书圣。

关于《兰亭集序》这幅书法作品,世间流传着说不尽的故事。据说当时王羲之写完之后,对这件作品非常满意,后又重写几遍,都达不到第一次在微醉状态下写的境界,于是就把这幅作品作为传家宝留给子孙。后几经辗转落入唐太宗手中 (史上有唐太宗派萧翼“计赚兰亭”的有趣传说)。这位大唐皇帝对王羲之书法的崇拜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不仅自己喜爱,还竭力推荐给满朝文武。他敕令侍臣赵模、冯承素等人精心复制一些摹本,并将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赐给一些皇族和宠臣作为奖赏。此外,传世的还有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等大家的临本,至于《兰亭集序》真迹,据说在唐太宗死时已作为殉葬品永绝于人世。




欧阳询临《定武本兰亭集序》



褚遂良临《兰亭集序》



虞世南临《兰亭集序》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在我国曾发生一场关于王羲之《兰亭集序》真伪的大辩论。争论的一方是以喜欢翻案著称的郭沫若,斩钉截铁地认为王羲之根本没有写过《兰亭集序》这篇文章,更谈不上写过这幅书法作品,文章和所谓的书法均为后人托伪。郭沫若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又是书法界巨擘,在文史界有一言九鼎之威。此论一出,石破天惊,引起轩然大波。持不同意见者有高二适、章士钊、商承祚,也都是文史大家,和郭沫若针锋相对。双方在《光明日报》上发文,你来我往,各不相让。对于这样一场争论,我一直饶有兴味地关注着。最后是谁也说服不了谁,不了了之。在我的印象中,这是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罕有的一场未牵扯到政治问题上去的纯学术性争论。

目前大家在认识上比较一致的是这《兰亭集序》无论是文章或书法肯定存在过,其真迹己随李世民殉葬。现在传世的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冯承素等人的石刻本或摹本,其中最为世人所重的是冯承素双钩填廓本,又称《神龙本兰亭》,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前几年曾和其它书画国宝在上海博物馆展览,路漫漫曾怀着朝圣心情专程拜赏过两次。这神龙本是从兰亭原迹上细心钩摹而成,点划使转,惟妙惟肖,被认为“毫芒转折,纤微备尽,下真迹一等(意思是说只比真迹差一点点)。”

由于王羲之及其《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崇高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位于浙江绍兴的兰亭就成为中国历代书法家的心中的圣地,也成为所有书法爱好者向往的地方。

1985年绍兴市政府决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兰亭书法节。从这以后,每到这一天,总有一大批来自海内外的书家和书法爱好者聚集到兰亭,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和多种书法活动,或晋谒书圣,寻访古迹;或曲水流觞,饮酒赋诗;或泼墨挥毫,交流书艺;或举办论坛,研讨理论。期间还举办各类书法展览。




路漫漫与其兄长有幸参加了2000年的兰亭书法节。尽管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而来,但坦率地说,我不喜欢那种带有浓厚迷信色彩的祭祀活动,也不喜欢今人东施效颦的曲水流觞,更不喜欢充满商业气息的所谓艺朮交流以及形式主义的千人现场挥毫表演。这些活动能躲开的都躲开了。我独自徜徉在竹林间狭窄的石径上,或漫步在清彻见底的鹅池水边,呼吸着兰亭清新的空气,想象着千余年前先贤们那种高远的心境和超然的情思以及他们进行修禊和曲水流觞时的雅兴。他们肯定比我们这些现代人要纯净,要自然,要悠远,要沉着,和眼前的喧嚣和浮华相去甚远。在默默遐想中我努力尝试着和他们心灵的沟通。

诚如《兰亭序》上所描写的那样,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为一处极为幽雅宁静的大型古典园林。纵横开阔,错落有致。自入口步入景区,穿过一条修篁相夹的石砌小径,迎面是一泓碧水,即为鹅池。池畔可见一三角亭,亭中立有石碑,上书“鹅池”两字。这两个字风格不同,相传“鹅”字为王羲之所书,“池”字为王献之所写。王羲之最喜爱养鹅,曾有一位道士以一群鹅换取他写的《黄庭经》。




兰亭入口处





《鹅池》

过鹅池越三曲桥前行,便是小兰亭,亭中碑上“兰亭”二字,系康熙手书,这两字现已残缺,是“文革”留下的痕迹。




路漫漫在兰亭碑前

向前走不远就是《御碑亭》。亭内巨大石碑上所刻为康熙帝临摹的《兰亭集序》全文,反面刻的是乾隆写的一首诗的手迹,这块碑石是兰亭的镇园之宝。文革中住在附近的几位医生用石灰将石碑全部涂沫,写上“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和毛泽东《送瘟神》诗,才使此碑免遭捣毁之灾。




《御碑亭》

再往前走就是《王右军祠》。这是兰亭的主要建筑,是为纪念王羲之而修建的一座祠堂。祠内除供奉书圣像外,碑廊布满了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诸名家临摹《兰亭序》的石刻。




《王右军祠》



王右军祠》内部

《流觞亭》据说就是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的地方,附近清澈见底弯弯曲曲的小水沟就是进行曲水流觞游戏的所在。亭柱上有一幅对联颇值得玩赏:

此地似曾游,想当年列坐流觞未尝无我
仙缘难逆料,问异日重来修禊能否逢君




《流觞亭》



曲水流觞处



路漫漫及其兄与中国书协副主席李铎先生合影

路漫漫曾临习《兰亭序》多年。在确定参加兰亭书法节后,又兴致勃勃地临写了一幅。家父生前是书画家,2000年是他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而他的生日正好是农历上巳。这次兰亭之行,既是晋谒先贤,也是纪念先人,原定我们家族中有多人前往,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只有我和我的兄长参加了这次活动。




路漫漫临《兰亭集序》 



路漫漫临《兰亭集序》局部 

2001年我与老伴游黄山时在黄山脚下汤口镇发现一家专卖竹刻书法作品的店铺,其中就有《兰亭序》。仔细端详,感觉刻工技术水平相当不错,基本上体现了原作的风味,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带回上海后,找有关店铺装配了镜框,悬挂在客厅电视机上方中央,只要在沙发上一坐,巨幅天下第一行书直入眼帘,令人思逸神超,真是:“相看两不厌,唯我与兰亭”。




“相看两不厌,唯我与兰亭”。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传奇驸马爷赵辉

    传奇驸马爷赵辉

    2023-12-25 06:06

  • 当年取暖的打开方式(散文)

    当年取暖的打开方式(散文)

    2023-12-25 06:04

  • 冬至是冬天的平分线

    冬至是冬天的平分线

    2023-12-25 06:03

  • 冬日愿景(外二首)

    冬日愿景(外二首)

    2023-12-25 06:0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