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今天的中国通史应该如何讲述?

来源:未知 阅读: 2018-03-30 15:42 我要评论

今天的新问题都是历史上的老问题

1940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面对日军不断进攻,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主和”的言论,认为中国技不如人,应该投降。

此时,钱穆在云南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一人之功,写作《国史大纲》。在该书的“引论”里面,钱穆点名了学习通史的重要性,那就是对历史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让我们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最高点上,从而激发民族抗战必胜的决心。钱穆说:“值此创钜深痛之际,国人试一翻我先民五千年来惨淡创建之史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必有渊然而思,憬然而悟,愀然而悲,奋然而起者。”在钱穆看来,历史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自己历史的尊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我们虽然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但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常常会受时代影响,让人们关注历史的不同侧面。这也就是为什么,自20世纪以来,通史著作不断出版,不停有人投入通史的写作之中。

任何时代都需要通史,我们常说“于史中求智慧”,“以史为鉴”。虽然人类社会已经经过了几万年的发展,但只要我们相信人性未变,情感未变,那么,当今社会一切的新问题,人们心中一切的精神困惑,都会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的事件,也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新问题其实无非是老问题的“再现”。

让顶尖学者与大众对话刷新人们的史学“三观”

但令人悲哀的是,在当今时代,以一人之力写通史几无可能。随着学科的不断划分,研究的不断细化,中国历史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新观点、新视角层出不穷。画地为牢的学科体制,让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贸然对不熟悉的历史发出议论,遭到他人的批评,从而断送自己的学术前途。有人戏称,这是写作通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那么,应该如何写我们时代的“通史”?答案很简单,就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集众人之力,让治断代史的学者各自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讲述自己擅长的部分。百河汇流,最终形成一个最权威,也最符合当下时代的中国通史。

这在图书出版方面已经有成熟的先例。无论是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还是哈佛出版社的《中国通史》,都受到好评。现在,国内新锐知识产品开发机构新亚文化在喜马拉雅FM推出的“《中国通史》大师课”是这种写史方式在音频知识产品界的开山之作。策划者结合当下互联网的传播方式,邀请国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顶尖历史学家和学术新秀,不断讨论、研磨,以专业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寻找当下人们关心的历史话题,呈现了一部异彩纷呈的真实历史。

让学者说话,主动与普通大众互动,是这部课程的特色。虽然学者们在各自的历史领域辛勤耕耘,观点不断突破,但是,大量的观点只存在于学术论文之中,知识普及的范围也只限于学术界内。这导致大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历史真相的脱节。虽然当下历史剧众多,普及的历史读物也比比皆是,但是,大部分仍旧是在旧有的历史观点之中不断阐发,不断戏说甚至瞎说。历史剧本是人们了解历史,消遣娱乐的手段,但因为专家学者的缺席,人们很难从中了解真实的历史,往往会把戏说当真实,把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浪漫化,把后宫的勾心斗角爱情化,最终忽视真实历史的重要价值。中国历史本来是大众的学问,也是大众了解自己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效路径。

那么,就需要专家学者主动走出来,与大众互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颠覆”不当的对历史的认知,“刷新”片面的历史“三观”。

史实是我们评论历史的基础,也是我们认知过去的凭借。当史实认知出现偏差,我们就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我们的立论也就会失之千里,评价历史大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那又何谈“从历史中求智慧”呢?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漫话立冬

    漫话立冬

    2023-11-06 08:17

  • 美华史记 | 中国革命空军之父

    美华史记 | 中国革命空军之父

    2021-09-04 00:07

  • 中国上古音乐谈(上)

    中国上古音乐谈(上)

    2021-05-30 08:38

  • 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

    遍地的奢华与奇缺的教养

    2020-10-23 05:0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