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读书是增长见识,提升才干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一书,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三个层次,提出,用恰当的方法,读书是改造人类大脑的最有效途径。
作者茂木健一郎是日本著名的脑科学家,擅长以主观感受为关键词研究大脑与心的关系,著有《创意脑》、《大脑活用学习法》、《大脑活用工作术》等作品。
一、为什么要读书?
1.开阔眼界。书读得越多,看世界的高度越高;涉足的领域越广,脚下的立足之地就越稳固。
读过10本书就可以在10本书的高度上看世界,读过1000本书就可以在1000本书的高度上看世界。
只看网络小说的人,与广泛涉猎文史哲,数理化各个领域熟悉的人相比,他们的立足范围也是不同的。
人们通过读书获取知识,然后跟自己的经历相结合,能够产生新的意义,经历过这种不断发酵的过程,知识就在人的头脑中沉淀下来,最终形成智慧和见识。
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
所以在作者看来,所谓学习就是阅读。人需要用书籍来滋养自己。
正像我们中小学教室里的墙上经常写的高尔基的那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2.打磨语言能力。读书是这个世界上锻炼大脑最有效的方式。其他像电影,绘画,音乐游戏等等,也都可以对人的大脑进行塑造,但是最能锻炼大脑的方式依然是读书。
原因很简单:书籍是语言的载体,而语言是人类的根基。
不论时代怎样发展,人类都必须不断的使用语言。
语言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人感受、看待世界和与人交往的方式。
20世纪最有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过,“我的语言的限制,意味着我的世界的限制。”
正因为如此,人们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就没有比书籍更适合的了。
很多大作家都在自己的手边放一部经典作品,时不时的拿出来阅读,进行锤炼自己的语言训练。
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打磨和锤炼自己的语言能力。
所以作者建议,大家应该尽快找到一本可以引起自己共鸣的书籍,一遍一遍地阅读,坚持下来,就慢慢会拥有力量。
3.增强生活能力。喜欢历史的读者,可能会发现,历史书中所记述的一些场景和情节,就在我们周围上演。
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学习其他人应对同类事件的方法。因此,书中知识能够成为我们应对复杂变化世界的凭借,从而让我们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面目,让我们保持健康,学会坚强,变得强大,可以更好的生活。
二、读什么书?
1.读经典。所谓经典,库切在《何谓经典》中说,就是那些“历经最糟糕的野蛮攻击而得以劫后余生的作品”。
通俗的说,经典书,就是指那些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著作。这些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经典的”、最能够表现本行业精髓和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
经典并不仅限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还包括许多人文社科类著作。
可经典阅读的情况并不理想。
有专业机构对2015年中美两国著名大学学生全年学生借阅图书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图书馆学生借阅量排在前四位的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托马斯·霍布斯的《利维坦》、尼科罗·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
而中国排名前十的大学的图书馆学生借阅量最高的依次是《平凡的世界》《三体》《盗墓笔记》《天龙八部》《明朝那些事儿》。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看哲学书,就比看通俗读物高级。只是相比较而言,历经时间淘洗的名著,会更能滋养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的价值观。
经典那么好,可阅读率不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难。
阅读这件事说简单,很简单,但细究起来,又特别复杂。阅读,特别是阅读经典作品,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比如,需要一段相对宽裕的时间,一个相对安静的空间,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一些阅读方法技巧。
相关技巧可以参阅本文的第3部分和笔者的其他文章。
2.阅读各个领域的畅销书、长销书。
每个领域都有那么几本经久不衰的著作,用我大学里一位老师的话来说,“这几本书是你想研究这个领域,总也绕不过去的。抓住了这几本书,你就能迅速在这个领域迅速占领制高点。”
比如作者提到的,如果你要读俄国文学,就绕不开陀思妥耶夫斯基,进而去阅读他的《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
而如果你想了解中国古代历史,那么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你不得不读的。
对于想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的读者来说,第一本要读的可能就是鲁迅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史略》。
这些都是经久不衰的长销书。
这和上面说的经典,有的时候是重合的。
3.怎样判断一本好书?
作者茂木健一郎认为判断一本好书的标准是“想要讨论此书”。
喜欢分享是人类的天性,当发生了一些惊心动魄的大事件时,大家都愿意和家人朋友分享。
读书也是这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读过一本书,如果你有强烈的与他人分享的欲望和想法,是判断这是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之一。
其实经典书和畅销书,都是由口碑打造出来的。
人们愿意讨论的事物更容易走红。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好作品历经时间的洗礼,会自然而然的通过这种和那种的联系,突出出来。
三、怎样读书?
1.广泛的读。大脑适合杂食。我们实在没有办法预知什么样的知识,才会对自己有用。大量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充分发酵,在大脑内形成优质的土壤。读过1000本10000本书的人,他们的脑中会积蓄相应的养分,最终结出新鲜美味的果实。
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有统一的教科书,可一旦走上社会,我们会发现生活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再也没有了完全正确的教科书。
所以我们面对人生中的问题,不论什么领域,都应该尝试着去探索,并从中摸索出自己的答案。而探索最简洁的方式,那就是阅读相关领域的书籍。
2.同时读多本书。作者认为读书没有必要一本一本的按顺序读完。我们可以尝试同时读几本书,比如我们可以今天读小说,明天读非虚构作品。
不管读什么书,只要能坚持,一天读上十几页,就像锻炼肌肉一样锻炼我们的阅读能力,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同时阅读多本书,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判断力。每一本书只能代表一家的观点,我们同时看多本书,观点之间就有碰撞,就有激发,这就好像几个人围坐在一起,各抒己见,互相讨论一样,就可以发现谁说的有道理,也可以互相补充,最终得出解决这个问题较为公正公允的结论。
鼹鼠的土豆老师推荐主题阅读,比如把阅读、写作、个人成长等同一主题的书一块找来,同时阅读,效果会特别好。
3.打造自己的经典。人的一生,时间极其有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应该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多读自己喜欢、有价值的书籍。
作者建议我们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经典。
很多大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比如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经典是《唐吉柯德》,苏格拉底的经典是《伊索寓言》。
大家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有哪几本书是你真正喜欢、对自己成长真正起到作用的?
如果有,你很幸运,把它找出来,放在手边,经常拿出来翻阅,让它融入到你的血液之中;如果没有,从现在开始尝试着建立自己的经典。
4.把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结合起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网上阅读越来越方便。正因为方便,网络信息也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所以很多人认为电子阅读很低级,而纸质书籍很高端。
其实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优势,前者轻松便捷,后者可信度更高。不论哪一种阅读形式,可能在阅读体验的时候存在着差异,但是在信息获取方面,没有本质的区别。
因此,我们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利用它们的优势,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方便快捷、从容不迫地获取信息,获取知识,获取智慧。
5.灵活运用速读。阅读速度的快慢不是检测阅读质量高低的最主要标准。我们应该根据阅读目的,和阅读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阅读速度。
同样的阅读内容如果读的快,我们对内容的理解肯定会降低。
速读不是读得快,而是读的少。
有些书根本不需要逐字逐句的去读。
我们可以浏览目录,掌握整本书的框架,然后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作为阅读的重点。
另外,就像人和人之间也有合不来的一样,人和书之间也是这样,有些书别人评价特别高,可我们就是读不来,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也可以使用速读的办法,只了解一个大概就可以了。
高尔基说,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世界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
读书可以带我们深入了解人类自身和世界的发展变化,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和应对社会的能力。
与其花时间和金钱去研究江湖上各种健脑补神的药品,不如拿起一本书,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开发大脑,何乐而不为?那茂木健一郎的这本《如何用阅读改造大脑》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儿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儿去。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去古诗词里觅棋情
2023-11-05 06:52
-
被拍摄下的“情感” 科学家揭人体能量场奥秘
2020-12-04 01:24
-
麦克阿瑟的抉择,奠定了日本的崛起与和平,影响了现在的世界格局
2020-09-05 06:31
-
日本百分之七十妖怪出出自《山海经》
2019-04-12 17:00
网友点评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