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
前言
有朋友看完我的书“沧海拾贝”后,建议我写一写有关侨乡的生活。
我的家乡梅县地处广东东北与闽赣相交的丘陵地区。居民都是历代因战乱等原因南迁的中原地区原住民,且都是以家族整体迁徙而来。相对原住民来说,这后来的就算客人,所以称这些人为客家人。从家族的传承辈分上大概可以看出,水土相对丰美的地区移民较早,越是后来的就越往山里迁居了。我所在的陈氏家族到我这一辈是第十七世,而我先生老梁所在的梁氏家族到他这一辈已经是第二十世了,难怪他们家在梅州城城郊,而我们家在离城三十里的南口镇(也还算不错的小盆地中)。
据我们陈氏家族族谱记载,陈氏家族原居河南省中州地区(约为现许昌地区),南迁时,先至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后再南下迁致梅县南口才定居,算来也有数百年历史了。为了安全,以族群为单位聚居,建成许多超大型且独具客家特点的围龙屋,数十户族人同住一个屋檐下。由于不舍祖辈的遗骨,不顾千里迢迢,仍把祖辈遗骨携带南迁,形成客家人独特的二次葬习俗,人死待土葬数年后再将遗骨移葬永久的墓地。
据家乡的历史学家考证的结果,梅县地区的客家人是原中原地区族阶层,以族群为单位南迁而来。士族阶层的特点就是重视教育,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时以科举为目标,知识至上。所以,历来梅县的教育事业非常发达,只要有点条件,都得让孩子(主要是男孩)上学。许多大的宗族或村寨都有私塾,民国以后便成为学校。
梅县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丘陵地区,地不多,粮不丰。在农村,家家户户一日三餐以稀粥为主,穷人和富人家庭的差别只在粥的稀稠程度不同,只有到了年节才舍得吃干饭,就是所谓地主家也不可能顿顿有干饭吃。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大概就渐渐改变了!
从土地肥美的中原到了穷山恶水的丘陵地区,这对士族阶级来说是巨大的改变,男丁们要识字读书,耕田种地的活计就只好由女人们承担了。不裹脚的客家女人是中国最伟大的女人!她们生儿育女、上得厅堂、入得厨房,犁田耙地,洗衣浆衫全凭一双粗壮的双手。新中国成立前,在田地间劳作的基本都是女人,若哪个男人以种田为业,会被众人瞧不起,说这个木头没出息!
地少,农业没有前途,古时读书人以科举为目标,近代则以到官场入士为目的,但入士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梅州的青年才俊们通过梅江,经过潮州汕头进入海路漂向东南亚和世界各地。海外谋生地也有各个村寨族人聚集的特点,大概以兄弟叔侄一个一个形成纽带关系而聚集。他们一般两手空空到达侨居地,以打工开始,有的人省吃俭用积累资金走向经商,慢慢成功,但大多数华侨依然仅是温饱而已。其中印尼华侨富起来的相对较多,大概与当地的地理环境优越有关?我族先人有印度加尔各答唐人街的聚集点,所以我的伯父和父亲在虚岁15岁时即终止学业跟随族人去到印度。他们开始都在皮鞋店打工,每天掄十二磅大锤工作十二小时,若干年后兄弟俩合伙开店经营汇兑庄取得了成功,才在家乡买地建房。他们的经历也是许多华侨在异国他乡经历的写照。
我小时候听人说,只要是地球上有人住的地方,大概就会有梅县客家人。我们村的华侨有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泰国、马来西亚、安南(越南)、缅甸......的华侨,夫家的两个伯伯则是非洲毛里求斯的华侨。镇上另一个大姓潘姓的侨居地则印尼和旧金山的华侨多。据说解放初国家电台对外广播节目中要开播客家话节目(包括对台节目,因为当年台湾高层有不少梅县人。),必须以梅县县城周边几十里的本土话为标准,选拔播音员就遇到了很大困难。那时的播音员不能有海外关系,而在梅县却很难找到这样纯粹社会关系的人。即使家中没有亲人在外,而叔伯、姨舅也可能有人在国外。这一事实说明出国谋生的人在梅县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这几十年来,国外的唐人街也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唐人街已经在不断走向没落萧条,许多后代已经移民他处。
历史上伟大也悲惨的梅县女人
华侨独自飘洋过海,在居住国聚居唐人街,有的人奋斗数年站稳脚跟后,把妻儿或父母接来同住。但大多数人仍是父母夫妻天各一方,一年或几年回来见一次面。许多华侨因为父母在家乡,便由父母作主在家乡娶一个妻子照顾父母,拜堂时新娘抱只大公鸡代替新郎(听说的)。甚至有的妻子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自己所谓的丈夫。这种情况非常普遍,我母亲的养母就没有见过丈夫,我有几个本家嫂子外人从来没见过她们的丈夫回来过。她们往往会买一个儿子或女儿相依为命,我有一个本家嫂子曾经因此而精神失常。有的华侨夫妇都在异国他乡,为了照顾在家的父母,会在家纳妾。这个妾名义是老婆,除了迎娶时与丈夫短暂相处外,以后可能再也见不着面了,实际就是不花钱的保姆。她们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被封建礼教紧紧束缚。宗族要求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万一有违背者,不论男女,轻者挨打,重者关猪笼沉河(塘)——死刑(我童年时还听人说过某个村子有青年男女违反族规被沉塘)。我母亲的养母仅仅因为有时要到集市卖柴草,不可避免会与男人打交道,惨的是总有好事者打小报告,回家后就会被族中长老惩罚打骂,身上经常有青一块紫一块的伤痕。每当母亲看到她身上的伤就会大哭,她却骗母亲不是打的,是摔伤的。因为平日里母亲偶尔会听到婶母和奶奶在说养母坏话,坚信是谗言导致自己养母受难。在她十三岁那年有一天,乘她到山上放羊,终于悄无声息地赶走了她的养母。养母走后曾经托村人带给母亲一点小吃食,因为母亲看见养母的礼物反而大哭不止,她奶奶每次都大骂帮忙捎带的人,以致村中没人敢再帮忙捎带东西,从此养母的信息便销声匿迹无法寻找。
特殊的社会环境造成解放前农村的单身女人多,因此买卖孩子的状况很普遍,特别是女孩,普遍几个月或童年就卖或送给人当童养媳。我四个姑姑中,三个姑姑都是满月不久即送人当童养媳,最小的一个姑姑算有福气,十岁才到夫家。大姑的丈夫很年轻就没了,她没有生养,就买了一个男孩当儿子。满姑那家的儿子没有与她圆房,从此她便离家出走,一个人艰难度日,后来参加革命,一辈子没有结婚。
我的母亲与父亲结婚后,曾经带着大哥大姐到印度侨居,却因拒绝迁居他国的奶奶大腿骨折而匆匆携儿女返回,从此一辈子在家乡尽孝。在梅县侨乡,没有父母会因为自己而要求儿孙留在家乡,如果那样,就意味着儿孙没有出息。这一点对我影响很大,家乡的习俗和榜样让我自然而然在老伴去世后,压根没有考虑过要让儿子们终止学业陪伴身边。
为什么我说家乡的女人很伟大?无论是空担妻子之名实为免费保姆的儿媳妇,还是像我母亲一样留在家乡养儿育女、伺候老人的女人,几乎撑起了家乡的一片天!家里家外都是一把手,田里地里是她们,菜园里厨房里是她们,洗衣浆衫还是她们。她们几乎成了全能!背着孩子挑担子、锄地种田是家乡常见的一幅画面。一些没出国在城里做事或做生意的男人,逢假期或年节回家,若能抱抱孩子就是好的,有的连这也做不到。所以解放前外地人说梅县男人抱孩子,女人耕田并不是传说。忍辱负重的客家女人无私奉献成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华侨,也成就了梅县一代又一代的知识精英!
当然,这些情况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因为国民出不了国门而慢慢改变了。如今的梅县跟国内许多农村一样,除了少数人靠上学找工作离开家乡,年轻人基本都到外打工去了,有的则在打工地买房定居。田地里已经再也留不下干活的年轻人了,村子附近的农田大多已经荒芜长草,村子里剩下的大多是老弱妇孺了!
关于汇兑庄和侨批员
北方的朋友对国外华侨聚居地的汇兑庄和侨批员不了解。其实汇兑庄与侨批员的业务就是帮助华侨将所在国的资金变换为国际货币汇回家乡的业务,汇兑庄是企业模式,侨批员是个体形式。详细的情况我不了解,估计也是很复杂的一项业务。因为有的国家是不允许外汇流出国境的,汇率如何核定,如何收汇和交汇?我是无法简单回答的。我只知道每年我父亲回国后,会通知侨眷某一天到县城某个地方领汇。有时我们会跟随到县城他落脚的店里玩一天,每当侨眷来后,他会翻开他的一个本子,告诉侨眷他的亲人或亲戚寄出多少外汇,折算成多少人民币,同时会转达他国外亲人的相关情况,也会记录国内亲人需要转达的信息。所以侨批员是对国家增加外汇有利而受政府支持的职业。
新中国成立以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国际上还活跃着中国侨批员,随着这批侨批员的渐渐老去,加上国内外形势风云变异,侨批员职业便销声匿迹成为历史了!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远去的村庄(外四首)
2023-11-15 05:35
-
十一月,风起韵时
2023-11-09 07:24
-
关于空间的话题
2020-08-09 01:20
-
姓氏的故事
2019-08-29 10:39
网友点评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