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笔者写了一篇《喝葡萄酒,讲究可不少》,本意不过是科普一下葡萄酒的常识,没想到反响还挺热烈,除了讨论细节的,最集中的意见主要是两点:中国人是不是一定要按外国人的标准来喝葡萄酒,以及中国人能不能创造自己的葡萄酒文化?
这问题提的好。中国红酒市场已经非常庞大,2015年国内红酒消耗量为1.319亿箱,照这样发展下去,中国人的喝法自然会有,也应该有一席之地。
不过,为什么会有中国人看上去比较“特殊”的喝法呢?这其实与口味有关。我们就拿波尔多酒举例吧。
中国人的红酒口味
2015年中国市场上本土酒份额约占75%,比上年减少5%;进口酒25%,其中以法国酒的比例最大,占到进口总量的42%。波尔多是中国最认可的葡萄酒,几乎成为法国葡萄酒的代名词。法国对华出口的原产地保护酒中,波尔多酒的数量占到67%,出口额占75%。
波尔多因其声名卓著、品质可靠受到对葡萄酒不甚精通的中国消费者的欢迎,不少法国人也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它。不止一个法国朋友告诉笔者,如果你不知道该在什么时间、什么场合送人什么酒的话,那就选一瓶波尔多,总不会出错。
不过,按照笔者多年招待中国朋友的经验,中国人的口味和法国人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人不太喜欢酸的感觉,而更偏爱微甜一些、半干的口感。如果标明了酒名和产地,无疑许多中国人都会选择波尔多;但如果不告诉酒名产地的话,品尝之后,恰恰相反,绝大部分中国人最不会选的就是波尔多,因为它单宁酸更多,糖分几乎没有,口感更酸涩。
所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个成了段子的现象,有些人往红酒里加雪碧,白酒里倒可乐,其实这反映了他们最初不习惯干葡萄酒的酸涩感,用甜性饮料改善成适合自己的口味而已。
同样,阿尔萨斯地区著名的白葡萄酒很多人说不喜欢,觉得口感酸得尖锐,无法下咽。笔者的一位中国老师就曾笑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她到法国,宴会上法国人请她品尝香槟,当时她心里十分高兴,想着总算要见识大名鼎鼎的香槟了,一定香甜可口。结果一入口,“什么东西啊,又酸又冰,简直比醋还难喝”,强忍着没吐出来。
另外中国人普遍喜欢浓郁的果味,认为葡萄酒中的水果香气不但比较容易分辨,而且会有明显的愉悦感。新世界国家比如南非、智利、澳大利亚,他们的葡萄酒往往比法国更富有浓郁的水果香气,给人带来的愉悦感也更强烈。所以在不标明种类的情况下,新世界葡萄酒常常比法国葡萄酒更受欢迎。但是对法国品酒专家来说,一种果香浓郁、干酸减少的葡萄酒几乎肯定不是优质酒的标准。
中国早有饮茶史,喝东西习惯热饮,茶要热茶,水要开水,酒都要“青梅煮酒论英雄”。而喝葡萄酒时红酒要室温或略低,白酒香槟肯定冰镇了喝,否则酸涩感便会很突出。温度的不同很妨碍初次接触者、尤其是年级大一点的人接受葡萄酒,特别是以厚重浓醇闻名的波尔多。
所以很多中国人一上来不太能适应干型葡萄酒,是由中国人的口感和饮食习惯决定的,没有对错之分。就像俗语说:“南甜北咸”,哪个才是正统?豆腐脑该甜该咸,该酸该辣,各人喜欢就好。同样,把自己不喜欢的口味改造成更适应的口味,也无可厚非。
西方“自古以来”就往酒里加东西
其实说到向葡萄酒里掺东西,西方早有这个习惯。古希腊时代喝酒一定要加水,喝纯酒会被认为是野蛮人,心智受到了损伤。中世纪时期葡萄酒质量不好,容易变酸,而且随着葡萄酒的大量生产,各种喝法层出不穷,所以当时往酒里掺东西大行其道,蜂蜜水果香料什么都有。当初雪碧可乐的爱好者们真是生不逢时,要是他们身处古希腊或中世纪,一定高大上无比。
后来随着葡萄酒品质的提高,保存稳定,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逐渐欣赏葡萄酒的本味,掺水的习惯才消失。
但是在北欧、德国、法国东北部和巴尔干地区,保留了冬天喝掺料热葡萄酒的习惯,尤其在圣诞节前后,御寒保暖和活跃气氛。传统配方是加肉桂、丁香、蜂蜜、柠檬等,当然只要你喜欢,能想到的东西统统丢进去试一遍,书店里也不乏《热葡萄酒经典配方》之类的参考书。
不过长久以来流行的葡萄酒的种种规则,许多并非只是为了“装”,而是人们长期摸索总结出的经验。比如葡萄酒不应直接加冰,因为会冲淡酒的香醇;巧克力、甘蓝、醋等不适宜搭配葡萄酒,因为会互相压制了好的口味,突出了酒的缺陷;原则上不会把非常优质或珍贵的酒用作调配酒,就像五十年的茅台,岁月累积的香浓醇厚已经极为难得,加上香料果汁和当年份二锅头有什么两样,岂非大煞风景,糟蹋东西?
酒文化当然也要与时俱进
现在世界上葡萄酒的消费也出现了新的潮流:
一,新菜肴要求探索新的酒菜搭配。全球越来越一体化,消费者能够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食材和新菜肴,人们对酒菜搭配有了新需求。
随着日本料理在西方的大行其道,不少西方厨师也在探索日系菜,比如寿司和葡萄酒的搭配。纽约著名餐饮总监加勒特·史密斯(Garrett Smith)就尝试过用桃红酒搭配鱼肉寿司,用博若莱的佳美葡萄酒搭配鲅鱼寿司,口感都很不错。
而现在中餐也开始试验搭配葡萄酒,法国第戎的一家中餐厅,用中式的焖珍珠鸡搭配勃艮地红酒大受欢迎。
二,随着新概念和新潮流的出现,以往的规则被纷纷打破。
以前普遍认为奶酪应和红葡萄酒搭配,但现在认为很多奶酪都可以和阿尔萨斯白酒、香槟甚至苹果酒完美结合;以前认为禽类应和白酒搭配,但现在的烧烤鸡、红酒鸡开始搭配红葡萄酒;以前认为牛肉应该搭配红酒,但现在法国厨师们在尝试小牛肉搭配桃红、甚至白葡萄酒。消费者们的口味是多变的,现代人更追求新鲜刺激的感觉,酒菜搭配也在创造新时尚。
三,随着中国在世界葡萄酒市场的份量越来越重,葡萄酒商家也开始研究中国人的口味和喜好,并作出符合中国人标准的努力。
2014年法国作家洛朗丝·勒梅尔(Laurence Lemaire)出版了《葡萄酒·红色·中国》(le Vin,le Rouge,la Chine)一书,波尔多市市长阿兰·朱佩为该书题写了序言。此书的目光瞄准收购波尔多酒庄的中国人,描述了中国富翁及财团在波尔多收购的83家酒庄,关注的焦点包括:他们的动机和期望是什么?他们的责任是什么?他们会成功吗?波尔多葡萄酒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些葡萄园为什么会出售?中国美食与波尔多红酒真的搭配吗?等等。
2015年中国本土葡萄酒的市场份额下降了5%,而且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一个是进口酒的税率下降,进口酒商增多,价格降低,竞争力增强;另外消费者见识多了,趋于选择质量品牌更好的酒。中国葡萄酒尽管近年来不少改善,多获国际大奖,但大部分还是品质略差。
但它如果拿来做热红酒饮用却十分理想,加香料果汁等弥补了口感单薄苦涩的缺点,甜味性加热葡萄酒一定会大受冬季严寒的消费者们的欢迎,要是市场营销做得好,也算独辟蹊径,说不定开创出一个葡萄酒的新市场。
现在马上要迎来十二月的圣诞节季了,正是热红酒的盛行之时,有心的商家推陈出新,说不定能获得追逐新潮的年轻人的欢心,想想严寒的夜晚一对对情侣手捧一杯热气盈盈、色彩绚丽的热红酒该是多么浪漫又舒心啊。但是宣传时要小心定位,否则一旦被固定成了热红酒的单一印象,后继发展反而会受限制。
这里献给大家一个热红酒配方,冬季来临,各位不妨自己动手,尝试葡萄酒的新体验。
原料:1瓶红葡萄酒, 1个橘子, 1个柠檬,2个丁香花蕾,2个大料,半根桂皮,糖或蜂蜜适量,水适量。
做法:橘子、柠檬各切出一片作装饰,剩下的切成丁,和其它原料混合,在锅里小火烧15分钟。根据自己的口味加水或糖。
总之,中国葡萄酒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的,亦步亦趋永远受制于人。有时考虑一下中国消费者的感觉或习惯未尝不是好事。中国有自己悠久的酒文化、茶文化,为什么不能培养出一个与众不同的葡萄酒文化呢?当初波尔多威震法国酒市场,博若莱别出心裁,每年宣传新酒形象,生生扛住了半壁江山。中国葡萄酒质量是要下功夫的,市场营销也还是要有创新才好,毕竟在了解中国消费者方面,没人比得上中国人自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