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巴黎、罗马、法兰克福、巴塞罗那、威尼斯等等这些都是中国游客最热门的欧洲游目的地。近几年来,一些小的地区,如维也纳、布拉格、华沙、阿姆斯特丹和赫尔辛基的到访人数也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前往欧洲跨国游,表面上这一趋势看似越来越强劲,实际背后却暗藏玄机。
2018年被称作是“中欧旅游年”,这是中国和欧洲旅游委员会共同打造的旅游文化交流项目,也是欧盟委员会针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游客到访欧洲作出的回应。整个欧盟成员国十分重视中国游客,毕竟他们能带来巨大的收益。
事实上,中国也的确是到访欧洲旅游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赴欧游的人数不断创下历史新高,整个欧洲旅游业为了迎合这一群体大力发展商业,但欧洲想在与其他国家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虽然可以通过中欧共同搭建的“2018旅游年”这一平台,有效带动交通、住宿、餐饮、购物、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让人们对欧洲的历史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与体验,但实际上,中国赴欧游的人数并没有想象中那般快速的增长。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华远国旅和携程旅行共同发布的“2017年中国欧洲旅游趋势报告”的调查显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赴欧游客同比增长了103%。但实际上,这一增长后的旅客数量还没达到几年前的一半。
据中欧旅游年提出的文件显示,2015年中国游客赴欧游人数已达到1200万人次,但2017年这一数字变成了550万。实际上赴欧游的热度并没有2年前那般激烈。特别是在东欧和北欧,虽然增长速度最快,但也仅微增了6.3%。
这一数据后透露出的现实情况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试想一家在巴黎的奢侈品零售店,在3年内从人潮拥挤到惨淡冷清的境遇。或者说整个欧洲与旅游业相关的大部分企业,都经历过有时要预定,有时现货又卖不出去的情形。要么有拿着钱买不到货的中国顾客,要么有零零散散、极其挑剔的顾客。
这一过山车式的商业环境,缺并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他们认为迎合中国游客的商业环境并非像外界担心的那样,整体还是相当稳定。要想真正弄清楚这一问题,关键还在于了解每年到底有多少中国游客赴欧洲旅游。
此外,对于官方发布的数据,除了直观的对比每年赴欧游的人数变化外,我们也需要对每年的数据作出认真思考。
据欧盟委员会在签证申请机构(如大使馆、领事馆、专门设立的签证申请中心)收集的统计数据显示,除英国、爱尔兰、保加利亚、克罗地亚、塞浦路斯和罗马尼亚外,2016年签发的申请签证共计210多万本,包括欧盟成员国及挪威、冰岛、瑞士和列支敦士登等非欧盟成员国。
实际上,这些签发的签证数中有一部分是还未被使用的,有一部分则会多次重复使用。由于存在多次往返欧洲的情况发生,欧盟各国实际迎接的中国游客数量很可能高于210万次。这就好比美国在2016年向中国公民发放了199万本非移民签证,但这一签证使用的实际人数却达到了297万人次。同理,我们有理由相信2016年中国游客赴欧旅游的实际人数会超过310万人次。
但仅有这些还不够,由于欧洲各国本身的地理位置限制,很多中国游客都会过境或停留在某个国家一段时间,特别是对于参加欧洲多国游的旅行团而言,这些游客会被多个国家算入在访问量之内。因此便会出现一个20人的中国游客旅行团,最终可能会被记录为100个甚至更多的访问量。
据此,无论欧盟是利用官方统计出的到访人数来创造一个脱离现实的情形,还是通过夸大中国对欧洲的旅游影响力从而推动其政治目标,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数字可能并非是真实、准确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数字本身一定是错的,只是我们一直被这些混淆的数字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