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普及一下古代食器的知识了。青铜食器是古代最早、最正式的饮食用具,可分为簋、盂、盨、豆、簠、鬲、甗、敦、豆等几种。
鼎
在古代,最开始,鼎是用来煮肉吃的大锅子。样子威严霸气,确实和肉很搭!
参考菜品:
羹臛(huò)(把肉和菜混在一起煮成糊糊状), 铏羹(加了调料的羹汤)
操作方式:
生火→把鼎立于柴火→烧水→放肉→水开后用木棒、勺子、铲子之类的器具搅动(鼎上面长着两个耳朵,就是便于穿棍棒抬举)
不过,如今博物馆中展示的很多看上去毫无生活气息的鼎都是后来的礼器,祭祀用的。
鬲(lì)
博物馆里,有一种青铜器长得很像鼎,但造型花哨一点,就是它↓
这种器皿叫鬲,腿部很肥壮,中空的,这么设计是为了增加受热面积。
在古代,鬲是用来煮粥饭,煮热水的!
还有一种鬲底部可以加柴,保证了寒冷的冬天始终有热乎乎的汤汤水水供应。
参考菜品:
黍米粥, 小麦粥, 煮泉水
不过,相信古人用这玩意儿烧水的概率大一些,那些谷物杂粮要是掉进腿部中空部分,得费老劲儿才能清理干净吧!
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墓 出土的高领袋足鬲
甗(yǎn)
这种器物以前文章里讲过挺多回,相信大伙儿也熟。
它叫甗,作用相当于古代蒸笼。这个器具可以分为两部分. 下半部是鬲,放水煮出蒸汽。上半部是一个锅子,放入菜品。两者之间镂空,通蒸汽。
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
参考菜品:蒸土豆, 蒸红薯, 蒸木薯
簋(guǐ)
相当于当现在的大碗。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簋常以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
参考菜品:腊肉, 肉脯, 腶修(把肉先捶打松散,然后加上盐和其他调味料再风干。)
豆
用来盛肉酱一类食物。
因此,汉字中的“豆”字本来就是个像形字。上面的“一”代表:盖子,
中间的“口”:“豆”内盛有食物,下面的的两条竖线:支撑的柄,最下的一横:底座。
参考菜品:
菹齑(菹就是腌菜,齑就是切得很碎的腌菜。)
匜(yí)
《左传》里面有一个词:“奉匜沃盥”。乍看很牛气,其实是:餐前浇水、洗手的水器。
尊
盛酒的器具,有兽类造型,有圆底造型。
卣(yǒu)
盛酒的器具,有提梁。
觥 (gōng)
还是盛酒的器具!
瓿 (bù)
又是盛酒的器具! 古代的人喜欢喝酒,从这么多的盛酒器具就能看出来了!
盉(hé)
温酒的器具。仿佛看到了烧水壶的影子。圆口,肚子大。用来温酒,调和酒水的浓淡。
以上列举的这些古代盛菜、盛酒器皿只是皮毛,如果想了解更多的古代食器,还是得亲自走进博物馆慢慢看。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